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革命者,献给七月的最佳影片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2/12/18

剧荒的小伙伴有福了,在这个温度和热情同样浓烈的七月,影院迎来了一部高口碑之作:《革命者》。

今年的七月被主旋律电影霸屏,这部影片却突出重围,上映当天,豆瓣开分8分,上映一周后仍然稳在7.5分,领跑“七一档”。

做为建党周年的献礼大片,《革命者》无论是精妙的叙事手法、用心的制作还是演员阵容方面,都是用心对待,无可挑剔。

精妙的叙事手法

影片不同于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而是用插叙的方式,以多个人物的不同视角通过对某一事件的回忆,来还原了李大钊生命的最后38小时。

在这些“闪回记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真实,有血有肉的李大钊。

有时候,我们总是忘了,伟大的革命家也是普通人。

他们是爱人,是慈父,也是知己。

影片中有不少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的温情时刻,赵纫兰为他系围巾,目送他出门。

危险来临时,忐忑又担忧的赵纫兰靠在丈夫的肩膀上,李大钊温柔的安抚她,足显伉俪情深。

家里的墙上,有一个老的手风琴。每当下雨天,李大钊都会在雨声的掩盖下,教孩子弹琴唱国歌。

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友情也让人动容,他们曾经慷慨地谈论着未来,在不得不分别时又动情哼唱《友谊地久天长》。

可在乱世之中,这样的岁月静好也许下一秒就被残酷的现实撕裂。

影片通过跳跃式的剪辑,以李大钊在煤矿工人罢工运动中的经历,及他在狱中的素材,为我们重现了李大钊在革命生涯的几个高光时刻。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

庆子带着进口的药剂来到监狱,劝李大钊先生配合他的营救计划。画面一转,庆子强忍着眼泪走出了监狱,他的营救计划失败了,因为李大钊告诉他:

“为了革命,我应该死。”

“应该”两个字太沉重,哪有什么应不应该,只是对这份革命,这个国家,爱的深沉。

在带领工人运动时,他冲在最前方,身先士卒,神情坚毅。

李大钊在台上的演讲,让人破防。

在绞刑架面前,李大钊坦然赴死,丝毫没有胆怯。

而在行刑的前几分钟,他唯一的愿望,是想知道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是什么样子?

这些随着时间线的推移而闪回的片段,让李大钊的形象真实生动。

用心的制作

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影片1:1复刻了李大钊行刑时的绞刑架。

根据李大钊存世的最后一张照片显示,他剃了头并且未戴眼镜。因此,电影安排张颂文也剃了头,以及在行刑前摘下眼镜的情节。

据历史记载,李大钊有很重的烟瘾,他在狱中思考的时候,总是烟不离手。

电影也细心地还原了这一段。

还有李大钊的手风琴,在他大女儿的回忆中,手风琴占了很大的篇幅。电影也注意到了这一重要信息,做了还原处理。

也正是这把手风琴,让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生动。

《觉醒年代》的张永新看了影片后盛赞:“片中两个细节的还原,是《觉醒年代》没有的。一个是绞刑架,一个是手风琴。”

正是这些用心的制作,才有了优秀的成片。

演员阵容

张颂文饰演的李大钊,让人感受到他与李大钊的灵魂交融。

回忆中,对报童的呵护,与妻儿的交流,对游行学生和工友的鼓励,与毛泽东的革命交谈,还有跟知己陈独秀的高歌等等,都被张颂文演绎的淋漓尽致,仿佛他就是那个年代的守常先生。

秦昊饰演的陈独秀,时而沉稳老练,时而又激情慷慨,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表现,这样的陈独秀更加具有一股革命者的革命精神。

在影片中,陈独秀在跟守常先生的交谈里,一个革命先驱的形象自然而然就树立起来了。两人谈笑风生,更是相约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俗称“南陈北李”。

彭昱畅演绎的张学良,是起初沉迷于上海花花世界的富家公子。

看到报童死于俄国人之手的那种痛心;看到在李大钊在罢工运动中慷慨的演讲,张学良的内心深受震撼。

这种人物前后性格的矛盾冲突和转变,彭昱畅过渡地圆滑而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韩庚,影片中的表现堪称是“剧抛脸”。

韩庚饰演的蒋介石第一次跟李大钊先生见面,是他与李大钊先生商讨国共合作。

两人对峙交锋,李大钊从容淡定,蒋介石有绝略微的紧张。但韩庚没有怯场,眼神和表情都到位了,是一代枭雄还有的气场。

最让人惊艳的是韩庚在影片后期的表现,光影下,他的表情狠戾,眼神坚决,让人不寒而栗。

其他演员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佟丽娅饰演的赵纫兰,白客饰演的徐三,以及李九宵饰演的庆子等等,都为这部优秀影片增色不少。

客观来说,《革命者》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主旋律片。

因为足够真实,又足够鲜活。

以往,我们对李大钊等一些革命先驱的了解和认知都是通过书本。而其实,对于英雄的刻画,不应该仅限于此。

用艺术的形式,让英雄的形象变得鲜活和真实起来。让当代的人们,也更真切去感知那个艰苦却又恢宏的年代。

感谢《革命者》,感谢所有的主创人员,让我们可以重回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