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董健生于乱世,流亡四川,学艺、婚恋、从教蜀中,中年返鲁,退休后,因放不下的画、剪不断的情,两游故地,竟不意殁川。他的一生,与四川、与南部结下不解之缘。
五丁南寻
年,董健(原名董锡山)出生在山东济南市商河县的一个农家,颇有画画天赋。还在县城读完小时,老师就纷纷把他的画挂于墙上。毕业时,校长要了他一张画,一边点头夸赞,一边摸着他的头问道:“对将来有何打算呀?”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画家!”“嗯,有志气!希望你的梦想成真啰!”
脱口而出、无遮无拦的话,真切地表达了少年董健心中的梦想。其实,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读几年小学也是读读停停,这梦怎么去实现呢?还好,他考取了山东省立六中,家人把他过继给家境稍好的大伯,这才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年,“七七”事变爆发。11月13日,日军入侵至董健的家乡商河、惠民一带,在济阳县将多名壮丁和多名逃难百姓集体屠杀。骇人听闻的惨剧一幕又一幕发生,山东民众一片惊惶,学校停课,纷纷南迁。董健回家躲避了一阵子,看到原本平静的家园炮火连天,噩耗频传,感到不能静静地等下去了,他决定去寻找母校。当听闻山东的学校流亡到河南,成立为“山东联合中学”的时候,他与四位同学相约,踏上南下的征程。
五人按年龄以兄弟相称,他年龄最大,21岁,其余4位同学都只有十几岁。他们赶到许昌,只见流民如潮,哭爹喊娘,被弃的自行车、提箱、包袱塞满车站、路沟。学校已迁湖北均县,更名“国立湖北中学”。只得爬火车,乘板车,坐汽轮,连带步行,经汉口、钟祥赴郧阳。路途中,他们目睹流民倒毙、兵痞抢劫、江轮翻沉的种种悲惨场面,悲愤填膺。一路上,作为大哥哥的董健,照顾小弟弟们的生活、联系打听母校行踪、规划行动路线义不容辞。年5月,终于到达均县,投入到了母校的怀抱。
类似董健一行的山东青少年,3个一组,5个一群,陆续南下追寻母校。无独有偶,据贺承德在《母校,等我》中记述,年仅14岁的贺敬之也与4位同学从台儿庄出发,辗转到达均县。满怀着爱国激情的新来学子们,随即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贺敬之创办了《五丁》壁报,把一路所见所闻写出来、画出来,传开去。
仅安宁了半年,学校继续西迁,风餐露宿,每天赶路一百二三十里,跋涉一个多月,经剑门关到达梓潼,个个衣衫褴缕,面黄饥瘦,形同乞丐。
年4月起,教育部对流亡的各省国立中学统一命名,统一公费食宿,他们的学校更名为“国立第六中学”,有多学生,人数居22所国立中学之首。校本部设绵阳(今南山中学),梓潼为一分校,德阳二分校、新店子三分校,罗江四分校。董健和贺敬之都在梓潼。第二年,个别同学离校去了延安。去延安的山东同学中,有3位解放后成为了国家的高级干部,他们是文化部长贺敬之,农业部副部长张铁夫,军队保密机关干部郅登钽。
艺专追梦
一安顿下来,董健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学习,在学好功课的同时,利用课余玩乐器,绘画,成为演救亡话剧、办抗日墙报的“多面手”。他学会了钢琴、提琴、手风琴、二胡等多种乐器,创作的抗日宣传画被刊载于校刋和绵阳的大报上。年秋,董健毕业。早一年毕业的郝石林从国立艺专来信召唤,叫他前去重庆报考艺专。他考得特别好,招生老师潘天寿先生在卷子上给了个最高分。
抗战时期,艺专几次播迁,由杭州而沅陵,而昆明,而呈贡,而壁山。虽颠沛流离,条件艰苦,但集结了一批忠于艺术的顶尖人才,是当时全国当之无愧的最高艺术学府。董健兴冲冲赶往穷乡僻壤的青木关松林岗上学,住处(碉楼)简陋,饮食粗劣,臭虫、跳蚤、蚊子叮咬,十分艰苦。但此处风景殊异,环境幽静,特利于写生作画。董健师从刘开渠学雕塑,“画家梦”不再遥远。
年春,学校迁盘溪龙脊山麓果家园,龙脊山傍嘉陵江北岸,对江东南即渝州,峦壑优美,林木萧森,至为幽静,在特殊时期,堪称良好艺教基地。因交通方便,邻近中央大学,校长陈之佛聘来一批名师,可谓阵容堂堂:丰子恺、傅抱石、李可染、秦宣夫、李超士、胡善余、吕霞光、吴作人、赵无极、王临乙、王道平、邓白、李仲生等。董健改攻花鸟,师从潘天寿、林风眠、吕风子和上述新来的名师,与席德进、张光滨、吴冠中、付天仇、刘鲁生等同窗共学。
经费拮据,除在山脚刨出一块平地,修了几间草房作为教室外,学生大都借住农舍。拿菲薄的贷金,吃“八宝饭”(霉米里掺谷子、纰子、砂子),衣衫破旧,还勉强度日,学校连买木炭(画模特儿不能少的)、桐油(夜自修点灯用)的钱都没有,直接影响教学,学生忍无可忍,组织起来闹学潮。陈校长无计可施,一次又一次拿出自己的工笔花鸟画出售,也动员全校师生拿出得意画作向美军和达官显贵高价出售,方便燃眉之急,并陆续修建了教室和宿舍。
董健用度告罄,正发愁时遇到了一个贵人。他叫高象九,山东老乡,经冯玉祥将军推荐,此时担任国立艺专教授兼总务长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委员会校阅组委员、中央银行子弟学校校长。高象九出手相助,介绍董健到中央银行子弟学校和武汉大学附中(迁重庆)兼课,勤工俭学。收入尚可,不但维持了自己的学业,还不时接济有困难的同学。如班上的杨夏林,福建人,家庭富有,但因为战乱,邮路中断,囊空如洗。而他正和从北京转学来的孔继昭谈恋爱,需要用钱。董健慷慨相助,一直延续到他度过难关。二人一生念念不忘董健,当他俩在鼓浪屿创办起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后,就想请董健任教,但音讯全无,直到分别20年后才取得了联系。“文革”中,董健被派去县工艺美术品厂作“艺术顾问”,生产最火的仕女画出口,换取外汇。但手边无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立马去信向孔继昭求援,因为孔最擅长的就是工笔仕女。她画了厚厚一摞工笔仕女画手稿寄来,帮董健解决了难题。年,二人专程到山东看望董健,带去当年艺专李可染等老师的珍贵画作相赠。
多才多艺的董健,在具有优良学风的国立艺专求学四年,得众多名师传授,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起对艺术的无比虔诚执着和良好的人品艺品。晚年时,董健回首往事说:“盘溪几年,是我画画飞跃的时期,后来一生都没能超过那时的水平。”
前途漫漫,圆梦可期。董键与同学们在欢呼抗战胜利的无比喜悦中毕业,昂首步入社会去各展身手。
同为冯师
盘溪读书期间,董健还遇一悲一喜两事。
一个春和日丽的日子,董健来到嘉陵江边,见碧水悠悠,忍不住解衣下水,想畅游一番。他不知道这是秦岭流下来的雪水,冰心冻骨,没有经过冬泳锻炼的人,这时是下不得水的。经雪水一激,大病一场,且留下严重病根,从此,体质衰弱,抵抗能力极低,几次复发,均濒于死亡。此悲也!
喜事是他有幸成为冯玉祥将军的第二任画师。
冯将军很喜欢中国画,在西北就与“布衣画家”赵望云过从甚密,跟着赵学画画。主动为《赵望云农村写生集》诗配画,予以再版,使赵望云声誉鹊起。
抗战期间,身为国防最高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被蒋介石冷落,一家人居住在沙坪坝陈家桥镇白鹤村,官邸设在歇台子,长达7年。其间,冯将军到艺专参观后发表演讲,有几个学生为他速写,一个画毕挤上前去递给他看,冯将军端详了一番,哈哈大笑,提笔在画上写了“像冯玉祥”四个字,引得师生们也大笑起来。
陪同将军的除校长外,还有高象九。他与冯玉祥关系很好:年,他任山东省立九中校长时,力倡学生文武兼备,以救亡图存,曾邀冯玉祥将军为全体师生作抗战救国报告,并检阅学生拳操,操毕恳谈救亡之道,引为知交。年,他率九中师生流亡大后方,作了妥善安置后,冯将军召他到陪都效力,安置于国立艺专。
陪同结束分别时,冯将军对高说,自己想学山水画,希望找个人教教,高象九立即推荐了董健,于是董健成为了第二任画师。课余时间董健经常去冯玉祥府上辅导研习书画,一武一文一老一少两代人持续交往了一年之久。冯玉祥素有“布衣将军”之称,对人向来和蔼,看董健生活贫寒,常常给予接济。一次看到董健没戴眼镜,一问知其损坏而无钱买,他便立刻叫秘书去买回一幅眼镜相送。抗战胜利后,冯将军致函董健,邀请他一起乘船去南京,言及要给他在南京介绍工作。因书信迟达,董健赶到朝天门码头时,船已离港。冯将军赠与的眼镜董健一直珍存,直至“文革“,才于混乱中丢失。
年,冯将军想学花鸟画,潘天寿校长推荐了刚毕业的高才生郝石林去辅导。是为将军的第三任画师。这段历史,郝石林先生晚年在《郝石林九十自述》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未曾想到,这两位齐鲁同门师兄弟,因为绘画,均有缘和冯将军有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交往,何其幸也!二人先后毕业离校后,于年暑假,董健借回鲁探亲之机,携长子霄丹与郝石林相聚,共忆往事,相聚甚欢。从此一别再未谋面。但时隔40年后,二人却有了一次穿越时空的特殊合作,给画坛留下一段佳话。
那是年,董健次子董丹弟将父亲一幅未完成的遗作《藤石水仙图》寄给郝先生,请求补成。石林先生在原作上敷色,补不足之处外,还添了3只蜜蜂,题款“春韵”,并附记余字加以说明。(如下图)
意犹未足,又作短文《“藤石水仙图”题记》,抄录于宣纸上,一并寄返,“且了生平未尝合画之撼也。”追思同乡同窗同好友谊,哀悼之情溢于言表,渗透字里行间。如今读来,令人感叹唏嘘,不胜依依。(详见下图)
情定乐山
年,董健艺专毕业后,入乐山师范任美术教师。其清新活泼的画风深得当地著名画家李琼玖的赏识,二人联手两次举办画展。其间,挡不住的爱情袭来,令他心花怒放。女方谢惠芳,南部县碾垭乡人,年生于一个大户人家,中学时代思想进步,追求革命,是个热血青年。年从南充师范毕业,回到家乡太华小学教书。因反感南部的政治污浊、党派争斗,第二年离南去洪雅县中学任教。谢惠芳开朗健谈,光彩照人,董健儒雅多艺,帅气逼人,二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同事赞叹道:真是郎才女貌,佳偶天成!年,31岁的董建和23岁的谢惠芳在乐山五通桥喜结良缘,迟到的爱情让董健结束了10年的飘泊。新婚燕尔,决定回到谢惠芳的家乡,靠近亲人。
归去南部
年初,夫妇俩携带着新婚生活的甜蜜,调回南部县。董健入南部中学,谢惠芳入城关二小。新家刚安顿好不久,新中国诞生了,南部和平解放。夫妻俩很快崭露头角,宣传才华派上用场,组织学生配合“土改”“清匪反霸”街头宣传、下乡演出,办壁报、画宣传画非董健莫属。南下干部、第一任南部县委书记马浩天特别重视人才,对董健的画作赞不绝口,一来二往,与董健成了好朋友。年,董健的旧疾复发,县医院束手无策,叫准备后事,马浩天派人派车赶紧去成都请来医生,经手术抢救,使董健死里逃生。年,马浩天调往云南楚雄,行前动员董、谢随他一起去。考虑到孩子太小,董健谢绝了,但他俩的通信联系保持了整整30年。
年,谢惠芳被任命为二小校长,长子董晓丹同年出生。未曾想到的是谢家被划为了地主,父兄受到清算,谢惠芳也受到影响。年的一天,谢惠兰回娘家看望母亲,给母亲拿了5元钱。本是一次正常的亲情接触,却被南隆镇某镇长上纲为“阶级路线不清”,继而受到错误处理:开除团籍,撤销校长职务,下放元坝小学。董健在校内因受“尹案”牵连,也处境艰难。(笔者注:尹案,是指“镇反”运动中轰动全川的尹绍伊“反革命集团案”,南部中学首任校长尹绍伊本是地下党老资格的负责人,也受马浩天重视。因被人诬陷,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连同4位教师被“一锅端”。运动如火如荼,未及细查,很快宣判,1人判刑,6人枪决。董健与尹校长过从甚密,自然脱不了干系。其实,这是一个极左路线时的特大冤案,事隔36年后,人民法院经过3年查证,予以平反。)此时,次子董丹弟还不到一岁。一连串的打击使夫妻二人精神几近崩溃。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走!董健决定调回原籍。经时任山东民政厅副厅长高象九的帮助,年,他如愿以偿,携妻带子回到山东。
董健在南部中学担任专职美术教师8年,凭着他的高水平绘画和循循善诱,激发、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蒋正君、姚绍龙、姚绍兴、贾天志、谢增文、邓国松、邓天玉等是他的高足。据当年的受业弟子谢增文回忆:同学们很爱上董老师的课,尽管每周只有一节。董老师备课认真,总是把图提前画在小黑板上,在大黑板上边讲边示范,大部分时间叫大家动手作画,他巡查指导。他选拔出美术尖子组成课余美术小组,在长天井专门设置的美术室开小灶,手把手教他们练习线条、素描,扎扎实实练基本功。美术小组的这批弟子后来大多一生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事美术工作,以画技傍生。
年兴修教学楼时,董老师雕了一支栩栩如生的和平鸽置于正中门厅上方,命名为“和平楼”(见下图毕业照,背景即为和平楼)。“文革”中,和平鸽被五角星取代,但仍叫它和平楼;八十年代,砖木结构的老和平楼被新和平楼取代。
月明故乡
家乡没有嫌弃这位归来的游子。
董健夫妇被安排在距老家商河不远的惠民县桑落墅中学,这里地处交通要道,是繁华大镇。人事部门根据他们解放前参加工作的经历,工资级别调升二级。
桑落墅中学刚初建,师资严重不足,谢惠芳搞教务管理,董健自然是教学骨干,语数理化、史地生物什么学科都上。唯独美术课不开设,他的艺术才华被淹没。直到年地区举办画展时,董健奉领导之命才拿起画笔,他绞尽脑汁,在既能较好地运用花鸟画技法,又能赋予一定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创作出了一幅题为《公社的高粱熟了》的国画参展,结果竟获那一届山东省美展一等奖。惠民地委书记汪成旺看画展时,指着董健反映新生活的画,夸奖道:“谁说中国画不能表现社会现实,董健同志画的高梁不是很好嘛!”因了这幅画,在专区的庆功会上,书记、专员对董健大加赞扬,还执意要董健上台介绍创作心得。董健老师是个老实人,从来不会自夸,只好上台讲了几句就下来了。
年,三子董天野出生。董健心情愉快,创作了国画《抢场去》(人物画,表现的是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少先队员积极参加生产队抢场的情景),送参山东省美展,又获奖。经过这两次画展,人们才知道董健是一位丹青高手。当时的青年画家吴秀月、付维良等前去拜访董健,和他切磋画艺,他们欣赏到了董健珍藏的潘天寿、李可染的书画真迹。
年,董健离休,这才有闲拿起自己心爱的画笔,去圆他的梦。虽然搁笔20来年,但功底犹在,对白描、工笔、写意均有深湛的造诣,无论是笔墨运用、章法结构、构图敷色都意境深邃、诗意盎然。加之生活积淀更厚,一旦重操画笔,便一发而不可收。他注意把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他的画,气势雄厚,藏妙趣于平淡之中,寓高雅于寻常之内。他画的雄鹰落笔有神,泼墨荷花饶有意味,花、木、兰、竹情趣幽雅,禽、鸟、虫、鱼千姿百态,无不生动可爱之极,使人们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美的享受。把杜甫赞庾信的诗句稍作改动,用“董健泼墨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来评述他妙趣横生的晚年画作,恰如其分。不几年,硕果累累,在画坛声誉鹊起。
年,惠民地区老领导刘之申等爱惜董健的卓越画才,并因修建黄河大桥书画联谊的客观需要,盛情相邀他来滨州居住,任滨州老年大学教授。组织上给安排了一套住房,一家迁来滨州,使他晚年有了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和创作环境,一住7年。这是他绘画生涯的黄金时期,激情澎湃地绘制了0多幅国画。他用自已的实力获得了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协会员的资格。画家的身份,名至实归,从小的梦想,成为现实。
不少名流、政要和亲朋向他索画,他不分贵贱一律满足。著名京剧大师、裘派嫡传弟子方荣翔得到他的赠画后,回赠戏票特邀董老师观看。下图即为演出结束后的会见情景。时间是年。
年8月,董健夫妇在惠民县城购房居住,告别滨州。
但滨州没有忘记这位杰出的画家。
年10月27日,滨州市文广局、文联等部门联合举办了《“滨州四老”绘画书法作品回顾展》,四老是指已故的长期生活在滨州的画家石雨田、董健、张雷白、乍起典。展版对董健的评价是:“艺术功底深厚,其作品诗意盎然,有大家风范。”
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滨州四老”绘画书法作品集》,其中包括了董健的部分精美画作。
重游故地
四川是董健的第二故乡,他忘不了求学、生活了20年之久的天府之国;四川的亲友同样也忘不了这位丹青高手,知道他退休了,邀请他到乐山、成都、南部举办画展。
年春,董老师与夫人回来南部探亲,当年的美术弟子决定为董老师举办一次画展。大家推举文化馆李本固牵头,共同张罗,于“七一”开展。为扩大影响,文化馆刻钢板,制作了一个画展手报,内页折叠,印制了董老师的7张照片和20张画作,既是请柬,又是参展的纪念品,宣传效果很好。(如下图,见李正元珍藏的手报)
画展展出了幅作品,展出15天,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展出结束,作品一件未留,全部送人。董健老师高超的画技让南部人大饱眼福,引起轰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画展给文化界留下的印象挥之不去,过去快40年了,如今,参观过画展的人还津津乐道着南部女婿、半个老乡的画家董健:“他的画真牛!”。
年,董健先生应四川省嘉州书画院的邀请,先后在乐山和成都举办了个人画展,博得广泛好评,从而扩大了在四川美术界的知名度。
年,他被嘉州画院聘为名誉院长。
年7月,董健先生陪谢惠芳老师再次回川探亲,住在成都亲戚赵碧家。成都人民公园管理处仰慕其画艺,邀请他去公园开办画廊,搞文旅结合。对方安排了一溜三间房子,虚席以待夫妇二人长住。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先生对四川本来就很有感情,便一口答应了。但有两个横亘的困难却没引起他的注意:一是有病在身,衰弱乏力;二是家无存画,必须现画一些以备展示。先生离休13年间,作画数千,不论在家乡,还是在四川,凡有书画爱好者或亲友求画,不管是官员政要,还是平民百姓,他只要有满意的作品就慷慨奉送,从不计酬,从不吝啬。先生起草贪黑作画,案牍劳神,竟至旧疾复发,在亲戚家一病不起。入院治疗,回天无力,年10月20日去世,终年76岁。
年7月3日,笔者电话采访年近九旬的赵碧,她说:“他爱画画甚于他的生命,已经力不从心了,还早起晚睡地画画,劝也劝不住。多好的人啊,活活累死了!”
一直以来,董健先生的好友都竭诚鼓动他出本画册,但是由于他缺少积蓄和手中没有存画,难以如愿。这次成都签约,得此机会,或可弥补遗憾。不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给亲友留下了长久的哀痛。
董健先生一生克勤克俭,甘于奉献,似蚕织锦绣,如蜡送光明,其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风范在山东、四川的美术界传为美谈。他留下的丰富作品,恰是他精神、情感、修养和品德的最好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节节攀升,在书画市场中日益精贵。
谢惠芳老师也于年逝世,享年85岁。令二老欣慰的是,家学渊源,后继有人,三个儿子都学有所成。长子霄丹成为医务工作者;次子丹弟自学成才,成为专业编剧;三子天野从中央美院毕业,成为专业画家。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在多年前,用这句诗称赞曹霸爱好绘画竟不知老年将至,看待富贵荣华有如浮云一样。纵观董健先生的一生,情系丹青,缘结四川,为画献身,其执著与洒脱,与曹霸别无二致,不也同样值得用这句诗来颂赞他吗?
资源来源:
百度百科:董健、高象九、冯玉祥、赵云望、郝石林、杨夏林、孔继昭、李琼玖、滨州四老
抗日战争纪念网:《“抗战”炮火中传递薪火的那22所“国立中学”》《国立中学:抗战时期的教育传奇》(“老济南文化传承者”:姜国利)等
美篇·池边青蒿三文:《读[女中豪杰孔继昭]》《心中的父亲永远不会离去》《忆母亲》
美篇·贺承德二文:《母校,等我》《诗心初绽的才华》
《画家董健生平介绍》作者:李象润,年,董晓丹提供
采访董丹弟、杨劲松、杨万冰、杨万聪、李芝秀、赵碧、谢增文、尹显义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