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入围一人电影公司澎湃在线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1/12
北京雀斑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pf/a_8714221.html
                            

原创FIRST青年电影展FIRST青年电影展

一个人是否可以完成一部电影?

当看到主竞赛入围影片的主创名单时,四位身兼数职的导演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们的创作从一个朋友讲述的故事、一隅小院、一张老照片、一种情境上不断延展,在一个人面向影像的过程中潜入自我情感、记忆,并和外部世界碰撞出独特的表达。

摄影,绘画,剪辑,寻找并指导演员,甚至后期的声音制作都由他们独自完成。一个人面对所有表达的端口时,有的不仅是不断探究的挑战,导演们也同时踏入了更广袤又自由的表达空间,前方景色的一笔一画都由他们亲手勾勒。

在四位导演的口述中,他们的一人电影公司开张。

一个和尚挑水吃

高剑-藏历一年

世界首映

中国

彩色

85分钟

剧情

导演/编剧/制片/摄影/剪辑

/美术/音效/音乐

高剑

演员

扎西桑珠、达瓦珠扎、格桑多杰、郭萨宁、拉巴德吉

剧情简介

全片的结构是根据“轮回”的理念建立起来的四段式结构,四段故事的时间分别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地点分别是牧区、农村、县城、城市,主角分别是小孩、青年人、成年人、老年人。全片讲一年的故事,也是讲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辈子的故事。

快到30岁时,我决定去西藏拍电影。

刚开始,我叫了两个人进藏。可一到西藏,他们都跑了。所以这个故事原本有三个“和尚”,现在只剩一个。

勘景随拍,导演供图

我开始思考如何能把事情做成。

我教一个当地人如何使用录音设备,可以在现场录音。又找了一个开面包车的藏族男人,是司机兼翻译,类似“外联制片”的角色。演员则是在当地找素人。

勘景随拍,导演供图

30岁前的积蓄,大多被我投进了这部长片。可拍着拍着还是没钱了。借钱拍摄不能说没有压力。对大多数导演来说,多拖延一天,就多消耗一点。

没有制片人,为了赶进度,就得在每个环节做足够的准备。每一场戏的分镜、演员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条环境音都经过预先设计。呼吸、皱眉、眨眼,没有经验的演员只要走到一个个节拍点上,情绪自然就会出来。

以季节为划分,三个月迎来一次粗剪,满打满算,片子终于在一年内完成了。

杨亮-狗虱

世界首映

中国

黑白

20分钟

短片

导演/编剧/制片/摄影/剪辑/美术

杨亮

演员

黄义军、黄义言、杨绍宗、陈大军

剧情简介

哥哥阿狗与弟弟阿虱过着贫困的生活。某日旧城改造项目的来临,无形中影响着大家,身边的事物都开始变化。但对他们来说,似乎一切又没有改变。

我这个故事则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和尚。

一开始,我有点儿漫无目的,就是本能地想拍,享受一个人用相机看世界的状态。虽然周围人都说我是一个拍小视频的,压根儿没人把它当作电影看。以前做婚庆的时候,大团队,人很多,拍摄多半关乎生存。现在,我一个人,一台相机,更贴近生活和创作。

《狗虱》让我发现,一个人可以决定拍任何东西,但没有人告诉我该拍些什么。

每天跟住在旧房里的人呆在一起,吃饭、闲荡、洗澡、睡觉,我全凭感觉在抓拍。直到有一天,一台挖掘机开进大院,所有人都愣在大门前。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他们了,同样惊慌失措,同样害怕旧房改造带来的未知。

拍摄幕后,导演供图

在现场,我能调度的只有一台佳能5D2、一个机头麦和两个流浪汉兄弟。

最初,为了得到我想要的结果,我会让演员按照我的指示去行动。例如我会让哥哥从A点走到B点,非常简单,但他每一次都会走过头。我又根本没法离开相机绕到正面阻止他。迁就他吗?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

我跟着他的行动控制镜头。意外的是,几次下来,演员竟开始引导我,他们的本能反应不断激发我的灵感,故事也越来越精彩。

拍摄幕后,导演供图

我不是专业学电影的,一个人很容易被拍摄的快乐带偏,需要有人拽着我。但我身边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就只能在深夜,把一天的素材发给我线上的朋友,一群在不同城市做影视的网友。他们的指点是我唯一能够得到的专业评价。

入围FIRST之后,我非常知足,可又觉得自己是侥幸过关的,反复质疑行与不行的问题。但那帮朋友跟我说:“试试把这个野路子走下去,抓住机会,把你的自我风格放大。就像你喜欢的北野武和王家卫,热爱电影并继续享受它。”

想要拍电影,得有一个人的房间

雷磊-公园日记

亚洲首映

美国

彩色黑白

27分钟

短片

导演/编剧/制片/摄影/剪辑/美术

雷磊

音乐/声音

雷磊、梁开伦

剧情简介

一位女人正在回忆照片背后的故事:那是八十年代,一个酷热的夏天,家人来到庐山避暑。随着记忆的展开,我们渐渐可以看见被遗忘的历史,以及那张被水渍毁坏的照片。

我有一个放置旧物的房间,是独属于自己的影像数据库。

从年开始,我有意识地去收集旧照片,经常去到旧书店、或者旧物拍卖网站上去购买一些有关具体事物老照片,包括灯具厂的册子,床头柜、钟表、光影等等。我不断地搜集,扫描,整理,把照片归纳进我的文件夹里。在《公园日记》里,我动用了不到十分之一的素材库。

《公园日记》截图,导演供图

雷磊收集的灯具样本册子,导演供图

这部影片的创作,源于一张我小时候和母亲在庐山游玩时拍下的合影。整个创作过程围绕着我和母亲的回忆展开。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影像库补给我去发散思维,也成为了深入挖掘题材的优势。

我会问母亲“这个老房子是怎么样的呀,有没有吊灯或者吊扇?”根据她的回答,我可以去寻找相关联的照片,配合母亲的话去引导叙述的方向。我利用自己的影像库构建起了另一层叙事空间。

雷磊收集的册子,导演供图

影片中所有的声音都来源于回忆中所提到的事物。我和梁开伦把《庐山恋》曲子的薄膜唱片,在黑胶机上滚,采样里面的噪音。正放,反放,贴上胶布,都会尝试。其实我自己不是很懂音乐和声音的剪辑,就在制作后期的屋子里不断尝试,把自然的声音叠加在黑胶的物理声音下去寻找平衡。

我的母亲,我和观众都把握着对图像的解释权。当电影完成,图像原本的含义就改变了,个体的理解钻入了创作的空间。

徐雨洁-白色的马

中国首映

英国/中国

彩色

7分钟

短片

导演/编剧/制片/美术/音效

徐雨洁

音乐

CatherineMcAteer

混音

RossWilkesHoughton

剧情简介

旁观的人群在窃窃私语,他们说一台手风琴永远无法和一匹白色的马对话。

有7、8个月的时间,我只身在一个小黑屋里画沙画。

沙画需要一个专门作画的机器,一帧帧画出来,然后一帧帧拍摄分镜,这间屋子成为了我最亲密的创作伙伴。有朋友问我“你在小黑屋里不憋得慌吗?”我反而感激有这样独处的机会,让我更接近动画的本质。

徐雨洁在小黑屋里创作,导演供图

为了抓住时间流动的质感,最初我想选择针幕动画(pinscreenanimation),推动的针形成一幅画,但很可惜学校没有可以制作的仪器。我后来又尝试了色粉、彩铅笔这些偏向手绘的材料,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在不断试验中,沙子这样有颗粒感的材质抓住了我想要的感觉。创作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最开始的2-3个月,我先用文字记录灵感,然后电脑上画出并确定动画里的动作。进入小黑屋就开始画,沙画的下一帧一定会留有上一帧的痕迹。错了就是错了,错了也是对了,它不可更改的特性给我的创作带来了一种仪式感,这样的流动性也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在了我的作品中。

徐雨洁创作过程,导演供图

为了加入手风琴的声音,我买了一个小手风琴玩具。在一拉一推奏响它的时候,会发出很奇怪的挤压风箱的声音,和我想表达的主题产生了连接,就被应用在了影片中。我很明确自己想要从声音中寻找什么样的感觉,所以在学校素材库寻找合适的音效,或是制作配乐的时候,都可以把控住影片最核心的质感。

徐雨洁手稿,导演供图

走出小黑屋,听到老师和同学对影片细节的刨根问底,我也会不断反观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创作者,应该怎样跳脱出意识流,去引导观众产生自己的解读。

在做出独自创作的选择时,我也在探寻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采访、撰文:桑霓,易思明

原标题:《入围

一人电影公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