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郭德纲经常提及的相声专业名词节骨眼儿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3/11

名词解释

郭德纲经常在舞台上普及一些听相声的技巧,“节骨眼儿”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对于非专业观众来说,很难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这个词的准确含义。今天,我就以个人听相声十几年来的体会,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

“节骨眼儿”即包袱各种技巧的交错混合使用,包袱铺垫抖翻“筋劲儿”“尺寸”的准确把握。

郭启儒老先生说:“捧哏的要掌握好包袱的节骨眼儿。”我们经常听包到“包袱口没节骨眼儿”,“使活没节骨眼儿”或“节骨眼儿没出来”,说的就是没有表演技巧。包袱铺垫系抖翻的艺术技巧,是迟、急、顿、错的综合运用,瞪、谝、踹、卖的辅助配合,顶、刨、撞、盖的正确处理,没有艺术处理就没有技巧,没有技巧也就是没有节骨眼儿。

迟、急、顿、错、瞪、谝、踹、卖、顶、刨、撞、盖是相声的专业术语,简短解释如下:

迟:就是慢的意思。为了把包袱翻得响,就要掌握火候,这个迟,就是火候,是故意放慢的意思。

急:就是快。讲究快而不乱,要字真句清。这完全靠演员的嘴皮子功夫。为什么有的地方非快不可呢?这是一种技巧,不快就不会出效果。

顿:就是寸住,停顿。能够顿得好,掌握住筋筋劲,是演员的功夫。顿,大处指包袱的顿,小处指气口的顿。

错:是指甲乙两人的语言衔合交错。来言去语严丝合缝,既不顶又不撞,象齿轮一样不偏不倚,严严实实。

瞪:即瞪眼、撇嘴表示不满,表演时有容无声。

谝:即谝能,指夸耀、显示之类表情,表演时亦有容无声。

踹:即贬低、否定对方,如使用“不像话!”“没听说过”等短语,表演时有容有声。

卖:即称赞对方,如使用“好!”“真不错!”等短语,表演时亦有容有声。

顶:甲乙同时张嘴,叫顶了。

刨:甲把乙话说了或乙把甲话说了。特别是包袱和底,往往都是很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乙给说了,那叫刨了。

撞:甲话说在乙话里,乙话说在甲话里,甲正在说着呢,乙冒出来一句,或者没有到他说话的时候他说了,这都叫撞。

盖:甲把乙话盖住,或乙把甲话盖住。本来这个包袱需要迟,而乙却咳!地一声给喊回去了,这就叫盖。

实例分析:

下面我在马三立、赵佩如二位先生说的《迎春曲》中分析有关技巧的运用。

甲:对于文学艺术我是很喜爱的,因为我这些年研究音乐,我是个音乐家。乙:谁呀?甲:我啊。乙:噢,您是音乐家甲:你呀,不认识我,我是搞音乐的,最近我不是在河东……音乐学院给人讲课吗!乙:您给人讲课?

捧哏认为逗哏说得离骨,提出质疑但不讥讽嘲笑,技巧上应属“瞪”的使法。“瞪”是否定,为表现人物性格,有利于内容延续,可以提出质疑,但不要发表认识和评价,不要打击揭露,区别于“踹”的否定。观众对相声演员有确定形成的认识印象,听他说是音乐家感到可笑。逗哏“我非我”,捧哏“真非真”,演员与角色有间离效果。

乙:噢,您是一位歌唱家,又是一位音乐家。甲:要不怎么给人讲课呢。乙:哎呀!真了不起,大艺术家,您要能唱的话,是不是我们烦您今天在这儿,给我们唱一首。

乙要求甲为大家唱一段儿,因有语言鼓动,技巧上属“谝”的技法。捧哏按照甲的说法,采取激发情绪的态度,但没有表态夸奖评价,区别于“卖”的肯定。逗哏表现特定的“我”,赵先生似真非真,以讽刺意味处理演员与内容的间离关系。

当甲说这几天嗓子不老好,恐怕唱出来不好听时…

乙:您这还是客气,这么办,您先试试,唱两句咱听,如果嗓子不好,两三句咱就打住,要是嗓子好咱就多唱两句,您看好不好?

捧哏同意关于嗓子不舒服的说法,这里以肯定诚恳的态度对待,讲得合情合理,使用的是“卖”的技法。

甲:嗓子不行…(开声)“啊……”,我没练声,也没准备,“啊破烂儿地卖…,破烂儿地卖……,哎,行,有门儿,有点儿。乙:您这是怎么回事?甲:我练声啊。乙:噢,这卖破烂儿是练声啊!我还没听说这唱歌带卖破烂儿的。

“噢,这卖破烂儿是练声啊!”这是“踹”的技法,揭示否定点明可笑之处。“我还没听说这唱歌带卖破烂儿的”,这是“刨”的技法,显露本来的事实。这两句台词都是讲给观众的,翻了包袱又没打断逗哏的表现,使怪诞的言语行为继续。如果用一句“有拿卖破烂的练声吗?”使用“踹”的技法直接否定,逗哏回答这句问话不利于内容延续。

当甲提出要用伴奏乐器时……

甲:您那个……嘛呢?盒子那个乙:哪个?甲:那个盒儿,你们团里那个,皮带那个,给我那个我也行,乙:皮带?甲:皮带那个。乙:什么呀甲:皮带那个,皮带套肩膀那个乙:这是什么啊?甲:那个……松,松紧琴。你们有那个吗?

甲所说“您那个…嘛呢?盒子那个…那个……松,松紧琴”。这是“迟”技法,表现他也不知道那乐器叫什么,心里没底蒙着说,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捧哏说“这是什么啊?”使用“顶”的技法,知道他不知,一定让他说,使他发窘为难。

当甲说“松紧琴”时……

乙:这叫松紧琴哪,哎呀,这位还到河东给人讲课哪?这叫松紧琴哪?哎呀……这叫手风琴。

这里用的是“踹”的技法,有容有声否定暴露。“手风琴叫松紧琴”暴露了逗哏音乐家的假象。赵先生为什么不直接说:“这位还到音乐学院给人讲课哪!?”而是说:“这位还到河东给人讲课哪!”河东是音乐学院所在地,到“河东给人讲课”,有意留有不说的情趣让观众寻思,这位到音乐学院讲课的人,管手风琴叫松紧琴,为让观众在理解中回味笑料。

甲:我说手风琴我怕你不懂。

故意说错又找回来,技巧中“错”的使法。

乙:我不懂?甲:我当然知道,手……手飞琴吗!乙:手飞琴是什么?甲:手发琴嘛乙:什么?甲:收发室…乙:收发室干吗,手风琴。甲:有吗?乙:没有。

这里使用“错”的技法,利用字词声韵的相同相近,将大家熟知的故意说错,利用口误产生笑料,而且错了又能找回来。

甲:你们干吗来的?你们拉的那个的呢?乙:什么?甲:就是那个……(哼哼音乐)乙:这是什么?这叫什么甲:维……乙:什么甲:维尔肤。乙:维尔肤啊?甲:有吗?乙:哎呀,维尔肤没有,我们这有凡士林,你来点儿吗?

捧哏问话“这叫什么?”仍用“顶”的技法使他暴露,逗哏表示“就是那个…”“维……”这是“迟”句,因为他觉得没把握,说着心虚。“松紧琴和“维尔肤”这两个包袱,都需要暴露无遗,赵先生对“松紧琴”采取直接打击的态度,而对“维尔肤”则用“刨”进行幽默调侃,讥讽嘲笑,同是“踹”的技法,但表现手法不一样。

甲:说外国话你又不懂。

这句话很典型地表现了丑自炫为美产生了笑料。

乙:那叫维儒林。甲:维儒林我知道,小风琴。乙:小风琴?甲:小钢琴。乙:小钢琴搁脖子上。扛得动吗!

逗哏使用“错”的口误技法产生笑料。捧哏使用“刨”的技法嘲笑言行,“钢琴搁脖子上”的形象化否定,揭示了人物的滑稽可笑。

最后甲决定没有乐器也能唱……

甲:好吧,没有乐器也能唱。今天嗓子不好,但我也一定好好唱,唱一个“迎春曲”。大家要有喜欢这首歌的,愿意要歌词的话,我把歌词写下来;愿意要简谱的话,我把简谱送给你。这首歌是四分之二的音符,拍子是四分之一的,半拍是八分之一,半拍的半拍是十六分之一音符,男声女声合唱都行,注意听啊……

这时逗哏以正面形象出现,组织有关知识,讲得正式规范,符合公认的标准,没有为表演操纵的意图。逗哏“正里拢”,捧哏使用“谝”的技法烘托辅助,有容无声表示同意,为“歪里使”意料之外创造条件,这一正一歪形成包袱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法。

甲:注意听啊(天津语音唱童谣),“有打灯笼的走出来呀,没有打灯笼的抱小孩儿啊,金鱼拐子大花篮儿呀,一大一个灯啊,俩大一个灯啊…

音乐学院讲课到童谣的演唱,形成美与丑的对比,包袱满堂皆响。

结语

抖包袱送笑料能否产生强烈效果,取决于艺术技巧的恰当掌控。如果没有处理包袱节骨眼儿的技巧运用,像侯宝林先生讲的“你说这句,我说那句,说完了,就算完了,这不是表演,是背台词”。

考验演员演技的修养程度,主要在于使用包袱的“节骨眼儿”,即迟、急、顿、错、瞪、谝、踹、卖、顶、刨、撞、盖技巧的交错混合使用,筋劲儿、尺寸,即语气轻重,节奏快慢,火候程度稍纵即逝的即兴把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