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成熟男人的魅力在哪里?
曾看过一句话,深以为然: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能将这两点都做到极致的男人,陈道明算是其中一位。
今年陈道明63岁了,在大染缸似的娱乐圈,他就像一股清流。
冯小刚说:陈道明一个清高的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季羡林说:陈道明的文学水平,可以胜任北大研究生导师;
宋丹丹说:如果你是一个成熟女性,当你认识了陈道明,你要是不爱上他那一定是你缺乏自信,就像我。
从业三十年,一共只参与拍了35部电视剧,18部电影,却被称为中国最有价值演员之一;
从不秀恩爱却是始终如一,谢绝酒局,最爱回家陪在妻子身边;
别人争着上头条,买热搜的时候,他弹钢琴,练书法,读书,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
“孤僻”和“假清高”似乎成了陈道明身上的标签,但你只看到他的清高,却不懂他的清醒。
1
“泥泞里滚过,卑躬屈膝地活过”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
陈道明,一个“非常之人”。
但少有人知道他曾经的境遇并不允许他“任性”。
年陈道明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宗宽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来在天津医科大学执教。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他知道自己的家庭成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是一定要“上山下乡”的。
当时学校排节目,陈道明经常起哄表演,老师看了,非要推荐他去专业学校。
戏曲学校招生,叫陈道明去,他跑了
曲艺学院招生,又叫陈道明去,又跑了。
年,天津人民艺术学院去陈道明所就读的十二中招生,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同学,“押送”到了考试所在地的宣传队。
至于陈道明自己,他压根就没抱希望,直到他收到了人生第一封红色挂名信,才就此“认命”,去到了天津人民艺术学院。
彼时的陈道明,骨子里就不爱表演,家人也对这个职业不以为然,
被命运推到天津人艺话剧团之后,陈道明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学。学着学着,倒也觉得还不错。
在天津人艺的7年时间里,陈道明整整跑了7年的龙套。
后来他曾经回忆这段时间:“我在天津人艺,有七年的时间,在台上一句台词都没有,这一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再下场演特务,最后演八路。”
以陈道明的性格,他心里也有了些情绪。
“我可以屈服生活,但我绝不迁就内心!”
于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有一场演匪兵的戏,陈道明作为一名群众演员,从舞台的一端跑到另一端,唯有的台词也只是一句“冲啊!”
陈道明也就索性将自己的脸化妆化了一半,直接就跑了过去。因为这件事,他遭受了在天津人艺最严厉的一次批评。
回去后,陈道明深刻地反省,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心浮气躁。
后来回忆这段时光,他说:“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能站在舞台前面说话,这是一个很光荣的存在。”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主角,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光鲜亮丽,但即便如此,也要用心去做事。
所以之后的每一次表演,你都能感受到陈道明他的尊重和认真。
2
“演员就是我的职业,我就是一个戏子”
说来也奇怪在这个人人都自称“老师”的时代,被称为全中国最有价值的男演员之一的陈道明却以戏子自居。
他对自己的职业定义就是:一个戏子,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高级。
年,他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这一考,命运就出现了转机。
在中戏进修了4年后,陈道明演技有了质的飞跃。
年,《末代皇帝》剧组找到他,
希望他出演爱新觉罗·溥仪。
《末代皇帝》一拍就是整整4年。
那4年里,陈道明天天骑着自行车去拍戏,
每个月惦着夜宵补助费,因为那比片酬还多。
这4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电视剧一经播出,收视率气贯长虹,
陈道明也成了众人皆知的演员。
年,导演黄蜀芹拍《围城》,
想来想去,觉得陈道明身上那股书卷气。
陈道明方鸿渐这样身上泛着喜剧式酸腐气息,
不中不洋的文人演活了
《围城》热播之后,陈道明更炙手可热了,连钱老本人都写信告诉他:“你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的方鸿渐。”
在这之后,陈道明仿佛打通了演戏的任督二脉,每一个角色都能精准演绎。
《一地鸡毛》当中的小林,
殷勤、周到、万事有商有量,
小市民气息中却带着一丝不甘。
《黑洞》里,他特地为人物设计了“手风琴”,
把聂明宇这个“优雅的抑郁犯罪分子”演绎得入木三分。
在《康熙王朝》里,他是一代帝王,
从少年得志演到老谋深算,
既有九五至尊的霸气,又有高处不胜还的落寞。
在《中国式离婚里》,
他是清高的知识分子,疲于奔命,又犹豫不决,
简直将一个懦弱的中年男人演的淋漓尽致。
在《归来》里,命运疾苦,颠沛流离,
眼里却不失那份冷峻与倔强。
他演得很克制,但却非常动人。
在《建国大业》里那戏份很少的客串,
也会一点一滴做到极致。
在《我的前半生里》扮演的卓渐清,
远离人群,冷眼旁观一众食客的喜怒哀乐,
三言两语拨开云雾,点醒梦中人。
他演过烂片吗,当然演过,但是他从没演过烂角色。
有些人演什么像什么,有些人像什么演什么,
而陈道明把这两者都做到了极致。
这才是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3
“娶到杜宪,是我三生有幸”
现在的陈道明似乎活成了一个老男人最高级的模样,
迷妹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
吃瓜群众都觉得杜宪肯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嫁给了陈道明。
但陈道明却说,娶到杜宪,是他三生有幸。
如果陈道明一直在天津人艺待下去,可能人生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正如他自己在诸多场合所说的那样:“如果不认识杜宪,就不会去考中戏,不上中戏,就不会拍那么多电视剧,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
年的夏天,陈道明23岁,杜宪24岁。
彼时,在北京广播学院就读的杜宪,家境好、学历高、长得也水灵,典型的“白富美”。
毕业后,杜宪成为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两人之间的“差距”似乎更大了。
跑了7年的龙套后,陈道明自己都觉得“当时我太一般了,一般到我都想要改行了。”
现在“女强男弱”仍被唱衰,更何况改革开放初期呢?
可自始至终,杜宪都没有动摇。
陈道明一无名气、二无社会地位,那些追求杜宪的男人都很纳闷儿:“她怎么就会看上这个小演员呢?”
陈道明也说:“我太太能看上我,只能说是她的伟大,不是我的光荣。”
那时的陈道明与杜宪身处两地,为了让这段爱情开花结果,
年,他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这一考,命运就出现了转机。
但他们不是没有吵过架,
互相赌气几天,最后还是乖乖地和好如初。
后来两人顺利成婚,结婚三十五年没有红过脸。
回忆起过去两人经常争吵的岁月,杜宪笑说:那几年,我们把一生的架都吵完了,所以婚后才特别和谐。
结婚三年后,女儿陈格出生了。
陈道明每天都忙着拍戏,脱不了身,照顾女儿的重任就落在了杜宪身上。
她回归家庭,曾经那双拿新闻稿的手学会了洗手做羹汤。
陈道明得意地对旁人说:我们家杜宪呀,大家风范,荣辱不惊!
随着陈道明名气的增长,杜宪渐渐从传媒业隐退,失去了消息。
直到年,一张杜宪近照流出来,才知道原来退隐的杜宪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两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夫妻俩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他裁他的皮包,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用陈道明的话而言就是:好的婚姻一定是共修的。
说是命运的安排也好,爱情的造化也好,总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4
“在文化人面前,我什么都不是”
三十出头就成了全国名气最大的演员,陈道明难道没有飘过吗?
当然有,迅速走红给他带来的除了名利,还有心态上的浮躁和轻狂。
当时的演员,虽然不比今天的偶像,还是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走哪儿都有人认识,追着要签名,大大小小的活动、戏都来请他。
但与国学大师钱钟书的交往,就像是一股清泉。
从繁闹的片场去钱老家做客,老人家里没有录像机、电视机,也没有电话,唯一的电器是煎药的药锅子。
钱老待客,杨绛先生在看书,除了药锅子偶尔的“噗噗”声,几乎没别的声音。
本该是最负盛名之所,可这里只有药香、书香,光的影子,和空气中的浮尘。
陈道明在那种书香的氛围中,突然发觉自己贫乏、可怜乃至丑陋。
“在文化的面前,学问面前,我觉得自己那点名气连屁都不是!”
陈道明开始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成功带着某种运气成分,
如果再这样心浮气躁下去,会彻底成为一个浅薄无知的人。
到年,最火的时候,他却基本上处于了半隐退状态,
开始大量地读书、写字,凭兴趣做事。
很多人一度以为他要走下坡路了。实际上,陈道明找到了自处的方式。
他越发认识到快乐与否与外界无关,有一个洁净、从容、真我的精神世界,才能让一个人活得百毒不侵。
他说:“现在社会在强调竞争,往往忽略和忘记了独处的美德。”
“‘德行’是什么?我觉得德行就是自我净化,自我调教。这个在独处的过程中,才能让自己安安静静地去思考。”
所以在他看来,身为演员,演戏用功、刻苦,这是他坚守的准则。因此陈道明的演技,公认的一流。
除了演戏,陈道明弹得一手好钢琴,除了弹琴,他还会萨克斯、手风琴,
年纪再大了一点之后,在家拿着毛笔抄写《道德经》,或凭记忆画拍戏过去的地方。看书,一套《鲁迅全集》早就被他翻烂了。
说起来陈道明身上,还真有点鲁迅的味道。
有人问他为什么中国没有好电影?
他说“本来,电影、电视是普及率最高的平台,做好了可以普及文化艺术,改变我们的文化。但可惜的是,全都乱了。演艺圈乱透了,过去叫演戏,现在叫抢钱。”
一些演员自称“压力大,借毒减压。”
对此,陈道明说:“谁没压力?你有老百姓压力大吗?你比老百姓挣得多、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