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访百年城市扎兰屯寻中东铁路老印记新华社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6/9

扎兰屯街景一角。新华社记者于嘉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日电(记者于嘉)暮春时节,穿过大兴安岭东麓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保存着上百处中东铁路建筑遗址的小城扎兰屯便赫然呈现于眼前。游人们在星罗棋布的俄式房屋前驻足、拍照,体味这座城市的异域风情和百年沧桑。

地处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结合地带的扎兰屯,曾是中东铁路西线的一处重要车站。中东铁路兴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干线西起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支线从哈尔滨起向南,经长春、沈阳直达旅顺口,全长近公里。

扎兰屯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花春利说,扎兰屯是一座因中东铁路修建而兴起的百年老城,当时的中东铁路管理者把这里辟为疗养胜地,修建吊桥、俱乐部、避暑旅馆、铁路小学、铁路职工住宅等建筑,历经百年沧桑,现仍保存当时5条街区的原貌和处建筑遗址,成为内蒙古境内中东铁路遗址数量最多的地方。

扎兰屯吊桥一景。新华社记者于嘉摄

走进吊桥公园,只见碧波荡漾的雅鲁河上,横卧着一座白色悬索桥,桥的两端各有两尊高大的汉白玉石柱。两根巨大的铁索高悬于空中,黝黑的索链从石柱顶端孔口穿过,牢系在深插于地下的铁环上。桥面由木板铺就,桥栏为乳白色雕花栏杆,上面的俄文清晰可见。

当地人说,这座吊桥始建于年,是俄国人当时的休闲场所,后来经常得到修缮,现在成了空气好、景色美、人气旺的城市公园。

行人往来于桥上,似轻舟泊于水面微微晃动。公园内古木参天,亭台错落,人们或散步,或打太极,或跳广场舞,怡然自得,乐而忘返。

从吊桥公园步行三五分钟,穿过热闹的早市,便来到挂着“六国饭店”牌匾的米黄色一层矩形建筑。一位眼窝深陷、系着围裙的俄罗斯族妇女从屋内走出,跟记者热情地聊起饭店的前世今生。

六国饭店外景。新华社记者于嘉摄

她说,这里最早是由一位俄国青年于年创办的俄式餐厅,年一位中国商人接管此餐厅并改名为“六国饭店”,主要接待中东铁路、满铁及地方上层人士,年成为扎兰屯铁路职工食堂,现在是一家俄式西餐厅。

“我们这儿很有名气,不少外地游客专程来品尝大列巴、红肠和沙拉。”她说。

走进大厅,台桌上的咖啡机、手风琴、钟表等老物件引人注目,墙面上的风景油画和中东铁路时期黑白照片,带人们走进记忆的回廊,去触摸岁月的痕迹……

六国饭店南米处,是年修建的沙俄森林警察大队旧址。这座砖石结构的矩形建筑,如今成了中东铁路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中东铁路百年沧桑史。

中东铁路博物馆外观。新华社记者于嘉摄

步入博物馆,仿佛来到一列长长的火车车厢内,展厅中央铺陈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铁轨,两侧陈列着千余件实物、文档和图片,生动再现中东铁路从始建到回归的历史进程,给人以踏着铁轨、穿越时空之感。

花春利说,包括中东铁路博物馆在内的建筑遗址群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项目从年起实施,用于保护和修缮的立项资金超过1亿元,“对于因年久失修而出现墙体裂痕、基础下沉的建筑,我们遵循修旧如初的原则修复、加固。”

扎兰屯还成立了中东铁路历史研究学会,已有上百名专家注册为会员,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百余篇,这座城市成为研究中东铁路历史的重要基地。

展望城市未来发展,扎兰屯市市长孙恒波说,厚重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总基调,老城区建设将以“古朴厚重、修旧如旧”为原则,完成吊桥公园、老城棚户区、建筑外立面改造和古树保护等工程,规划打造独具中东铁路历史风格的文化旅游城区,新城区将有序承接老城区行政办公、教育、卫生、医疗等功能转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