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视频丨千竹书笙徐勇的求笙之路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7/10
03:39

四川在线记者吴枫

徐勇,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团笙的演奏者,他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作“千竹书笙”。

徐勇在家里吹笙自己有一间房间堆满了各种工具和材料专门用来进行实验发明

为了解决民族乐器笙在吹奏上的一些不便之处,他发明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笙斗通用恒温棒,一件是笙维修便携工具。他希望自己的创新发明能“为笙事业的发展铺平道路”,但也坦言,仅凭一己之力研发出这两样产品已经耗费了太多精力和财力,如果它们最后没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或许这也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尝试了。

徐勇发明的笙维修便携工具

徐勇发明的笙斗通用恒温棒

缘起竹笛转笙听一次就喜欢上了

徐勇出生于湖南,在岳阳上的中学,有次中午返校的时候,在校门口被一个吹竹笛的小贩吸引了注意力。小贩的竹笛一长一短,长的卖1块,短的卖5毛,徐勇很好奇,自己也想吹着玩儿,于是一样买了一个。那时买的竹笛并不专业,也没有人教怎么吹,徐勇自己胡乱吹了一下,怎么也吹不响,新晋玩具很快就被“打入了冷宫”。过了很久,机缘巧合之下有人发现了徐勇的竹笛,随手拿起来吹了一下,并且交给了徐勇吹竹笛的方法,蒙灰的竹笛这才重见天日。

那时候徐勇还在跟着美术老师学画画,那支1块钱的竹笛只是画画累的时候的一种消遣。后来徐勇的爸爸发现他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并且学得很快,便花50块钱给他买了支像模像样的竹笛,一本竹笛教材和一盒音乐磁带。有了“功法”,虽然徐勇全靠自己钻研,但也把竹笛吹出了名堂,还在班级活动上进行过才艺展示。竹笛的底子,也为后来笙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徐勇就读的高中是当地有名的一所公立音乐学校,除了正常的文化课,每周还会安排音乐专业课。也就是在入学考试的时候,一名教笙的老师听完了徐勇用竹笛演奏的《扬鞭催马运粮忙》后,把他领到琴房,用自己的笙吹奏了一曲《凤凰展翅》片段,空灵缥缈、变化丰富的“笙音”给了他完全不同于竹笛的全新感受。徐勇一下子就被笙这个有些特别的乐器吸引了。此后,每周的专业课就在学习吹笙,爸爸也很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花了元买了第一把21簧的笙,但也告诉徐勇,你既然选定了笙以后就不能再变了。

破题学笙好麻烦我该如何偷懒

上大学前,徐勇始终觉得学笙只能算一个兴趣爱好。年,徐勇考入了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笙专业。更加专业的学习,对笙的演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笙这门乐器有了更多的了解的同时,就激发了徐勇想要让更多人认识笙的心愿。

笙目前可以考察的历史有多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簧管乐器,也是民族吹管乐器当中唯一的和声乐器,更是手风琴、口琴等簧乐器的鼻祖。民族乐队中有了笙的加入,才使得各声部音响更加的和谐和饱满,交响化的民族乐团自然也是少不了笙的。

然而长期以来,徐勇和其他吹笙人一样一直忍受着笙在使用上的诸多不便,其中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需要向笙斗水箱内频繁加注热水,二是乐器日常维修调音等工作的不便。前者由于吹奏时半封闭的笙斗无法及时有效地排除水蒸气,且尤其是南方地区冬季温差较大,湿度较大水分较多,平时练习还好,一旦碰到音乐会演出或乐团长时间地排练,就需要专门准备一壶开水备用,如果要在舞台上长时间演奏的话,灌热水也就成了遥不可及的事,后半场音乐会就要冒着乐器“失灵”的风险;而后者在日常维修和调音的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打火机、酒精灯或者蜡烛,而明火往往在很多室内场合都不被允许。这两个问题分别会导致笙的发声困难和音准不佳,为了避免在正式演出时发生这种情况,笙的演奏者往往都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提前准备和调试。有次外出演奏,徐勇向后台工作人员询问有没有开水,结果过一会儿别人给他端了一杯茶回来,气氛一时有些尴尬。

那么,怎么才能不那么麻烦呢?大四本科毕业后,徐勇留在了成都,也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注意到行业内目前绝大部分笙斗都是水箱式的结构,虽然有一些可电加热的笙斗,但是无法恒温,过一会凉了又会出现不好发音的情况,且电热笙斗一旦损坏,维修起来是相当困难的。那么,一种可持续恒温,体积小巧又便于拆装替换的东西应该就是自己和笙友们特别需要的了,带着这样的想法,徐勇开始走上了他的发明创造之路。

徐勇在一所小学担任笙的授课老师有4名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学习吹笙

困境深入工厂谈制作零件千件开单成难题

由于市场上并没有现成的适配产品,徐勇一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具有速热恒温功能的鼠标垫,他把鼠标垫拆开,研究其中的发热装置,再放到笙斗里,然而并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发热装置在笙斗内冒出滚滚黑烟,首次尝试即以失败告终。再后来徐勇开始在网上联系做发热相关产品的厂家,一家一家地问,很多厂家在听说徐勇的需求后,有的直接说做不了,有的则询问了一下需要的数量,没有上千的订单,基本没戏。

在碰了记不清多少次壁后,有厂家表示愿意为徐勇进行单件定制生产,不过价格会很高。徐勇还记得,自己等了半年,花了块钱请厂家做的第一代产品,其实也是把一些现成的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发热棒,虽然形状上可以适配笙斗,但是加热的材料和功率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供电电源的要求很高。年,徐勇还专程去了在江苏泰州的生产厂家,参观了他们的生产车间,和他们的老板介绍笙这个乐器,然而过于冷门的笙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兴趣,只达成尝试制作的意向,后来不太愉快的合作也让他发现,找工厂来研发制作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与工厂打交道虽然不成功,但一来二去徐勇脑海中的设计图纸渐渐清晰起来。年,徐勇就开始自己去搜寻材料和零配件,自己买了打磨机、锡焊、铁钳和万用表等一系列工具开始自行研发。花了大概7、8个月,经过无数次推倒重来,终于做出了一套成型的样品。徐勇把它们叫作“笙斗通用恒温棒”和“笙维修便携工具套装”。

年底,经过不断的研究实验和测试,加上自己也试用了很久,徐勇把3个最新版的笙斗通用恒温棒和笙维修便携工具套装送了出去,目前看来使用反馈都还不错。徐勇的专业导师,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刘瑜也是试用者之一,目前已经是把徐勇发明的两个产品随身携带了,而且也在向笙专业领域的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宣传,在“笙演奏形式的多样化开发研讨会”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年会上,许多行业前辈们也初步认识了这两样产品,其简单实用的特点迅速俘获了众人的心,也让他们对这两样产品的未来应用有了更多的期待。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徐勇笙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是徐勇两项发明的首批试用者之一

在刘老师眼中,徐勇是个特别爱钻研的的人,他的发明也确实很实用,现在已经能做到带一个充电宝和一根电源线,连上一根5cm左右的发热棒体插入盛有水的笙斗里,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热水的问题;而在笙维修便携工具套装中也有一个自发热的烫刀,不管是融蜡上簧片还是调整簧片音准,都可以轻松做到,不再需要点火,也不需要牵线。因此在笙的一些圈子内,徐勇的新发明还是有不少人期盼着能早日用到。

抉择5年研发投入数万元推向市场是开始也可能是结束

5年来,徐勇每个月不到块的工资零零碎碎几乎都投进了自己的发明中,买零件买材料的开销甚至比吃住还重要。可以说在命运的驱使下,徐勇与笙早已不是简单的人与乐器那么简单,是荣辱与共,也是同生共死。

对于自己的研究发明,徐勇的爸爸妈妈和许多亲戚朋友不止一次劝过自己早点放弃,找个更赚钱更稳定的事情来做,但自己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不论如何,也要做出一个结果。如果万一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没有推广出去,也许之后拿起笙的次数将会越来越少。不过,在目前看来,徐勇人为自己的发明还是有很大市场的,对此他非常有信心。

今年11月上旬,徐勇开始在朋友圈发布关于笙斗通用恒温棒和笙维修便携工具套装的众筹活动,他计划根据统计到的订单数量和众筹到的第一笔资金来联系厂家进行批量定制,又或者自己找相应的专业人员一起来标准化的生产。导师刘瑜教授也一直在建议徐勇申请一个课题,争取一些研发经费,可以把这两样产品完善得更好一些。

现在笙发展得很快,不仅是近几年笙的少儿兴趣班、大学的笙专业招生好招了许多,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吹笙的投稿视频也慢慢多了起来。对此,徐勇有种自己快要被时代淘汰了的感觉,他常常会想,如果自己没有去弄这些发明而是早一点开始投稿短视频,自己说不定也小有名气了吧,但正如产品研发的初心一样,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创新发明能“为笙事业的发展铺平道路”,帮助更多的吹笙人更专注的吹笙,不再为这些本不必要的琐事而烦恼。

成都玉林附小在校内开设了民乐兴趣班徐勇每周都会来上课教笙

成都玉林附小学生廖梓涵在上课前需要向笙斗水箱内加注温水

徐勇在一所小学担任笙的授课老师有4名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学习吹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