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喧嚣的世界中,学会闭嘴才能真正懂得思考和创作。守中即是守护内心,回到内心深处是最隐蔽的地方,在深度的链接中让灵感涌现,开启下一波更宏大的绽放。
(本文共字,阅读需要15分钟)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的确,城市中的文化有时会感觉到一丝丝的虚伪。我从去年底走进了山野之间体验生活,遇到很多长期生活在山里的长者,这些朴实无华的老者如高山古树一般,能让人内心宁静而充盈。也许是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城市人的功利心、贪婪心吧。
禅读《道德经》,主要以分享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为主,仅供大家参考。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启示:
不偏不倚,唯有守静
本立道生,本是守中
-扭扭神经-
第五章开头便是黄钟大吕声动九天,有振聋发聩之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大,大就大在其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包容万物。荀子在《天论》写到: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上天运行遵循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
第四章讲到,天地的本源就是浑沌,第五章承接上文,分析天地之大背后的原因:秉持“守中”。它包容万物,视众生平等;既不以仁者自居,也不设限、不贴标签。从地球50亿年的历史来看,即使恐龙灭绝,也只是一片小浪花;“万类霜天竞自由”,任万物演绎,天地这份气度,又有谁能比拟?圣人由此受到启发,不求仁者之名,对百姓一视同仁,引导社会的发展。
历史上,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成为春秋霸主,但晚年因听信易牙等3个小人,导致了国家的衰弱;同一时期的晋国,有一位大臣祁奚,任人为能,无论是仇人还是儿子,不偏不倚,只求合适。孔子赞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可谓尚公矣。”
普通人做了好事,总希望有回报;容易患得患失,甚至记恨。比如,有些领导会想,我对员工这么好,员工却不好好工作?员工认为,自己为企业付出,却没有多少回报。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正是这种情况,有心而为,这是痛苦的根源。
圣人是随心的,顺其自然的,他一样的在践行他的大道,一样也在宣说他的大道。但是他并没有私心,对他人没有任何设定,也没有任何要求,不存期待,不求回报,这就是说我们常讲的“圣人无心”。《金刚经》上讲“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和老子的思想是一样的。
老子所说的“不仁”其实就是“守中”的体现,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一、对待人事物不偏不倚、一视同仁;
二、开放自己,包容万事万物,允许自然生长;
三、不设定、不要求、不求回报。
效法天地和圣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暂时地做到“守中”尚且不容易,又如何保证长期坚持呢?老子知晓世人的迷茫和困惑,因此他又不得不“言”说下去。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守中”背后的内涵,老子将天地比作一个大风箱,也可以理解为现代的手风琴。手风琴未演奏时是静止的,呈现中性,但只要你拉动它,它就会产生音乐,并且连绵不绝,取之无尽,动而愈出。
这个道理和天地一样,我们仰望星空,看似虚无,但虚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一切都在这个虚空中蓄势待发。现在所说的无形的能量,也是同一个意思,代表着那种隐藏的、我们看不见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天地生生不息的秘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手风琴”,谁都可以弹奏,当然,演奏曲子的高低、节奏和情感,也是因人而异的。与前文的“不仁”相对应,天地的大,就在这一份气魄上,它不曾掌控任何生物的命运,人的命运,都是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决定的,天地只是一项“工具”,来成就和利于万物。
我们效法天地,就是学习这种“守中”的状态。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南阳,就是蓄势待发的过程。他胸藏谋略,知晓天下;隆中对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出山帮刘备建立了蜀国。
“虚而不屈”的另外一层意思是虚怀若谷的品质,牛顿说:谦虚对于优点犹如图画中的阴影,会使之更加有力,更加突出。一个人如果不谦虚,那如何蓄势;心如果像装满水的杯子,还能装得下什么,又谈何成长?淡雅谦虚本身就是一种成长的潜力。
《道德经》反复提及“虚”字,其实也是在强调“无”的妙用。作者通过多层面地解释,越发打开了我们的认知:“道”实际上是没有穷尽的,也是无以言表。最好的还是忘掉这些语言和文字,绝学妄言,致虚极,守静笃,让心真正的安静下来,才能体悟这个大道。
-守中,即是守静笃-
有史以来,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提倡说太多的话。为什么?按老子的说法,就是领导说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知所措了。所以,你不如守住中道吧。
我一直都不愿多说话。在乡村闭关时一家人有一个规矩,早上只管做事,不怎么说话。平时我也很少说话,只有在讲课时,我的话才会多一些,因为我必须说话。
海明威有一句至理名言:“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说话确实是一门艺术,但是有时候选择不说话却是一种智慧。
过度的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忧愁,都对人有害。所以,多说话没啥好处。在圣人眼中,多说话是病,释迦牟尼也不提倡多说话,他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当然,这句话说的是:“智慧本体是超越语言的”。
老子还说“大辩若讷”,意思是,最会辩论的人很少说话,他就像患了口吃一样,一说话就结结巴巴的。还有“一默如雷”“沉默是金”等词,都是在表述沉默的价值。那么,守中呢?“守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不仅仅道教,儒家也强调“中”,中庸之道。佛教也提倡“中”,中道。
你也许看过一个关于释迦牟尼的电影。最早的时候,释迦牟尼是修苦行的,饿得前胸贴后背。后来,他看到尼连河上漂来一个竹排,竹排上坐了个琴师,琴师正在教调弟子,说的正是中道的问题。琴师说,琴弦调得太紧容易断,太松则弹不出音,他提醒弟子要松紧适度。释迦牟尼一下就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原来修行不能走极端。
《菜根谭》中有句话两次出现"中"字,皆为"心"也。"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如其喧。"
一个心中充满欲望的人,即使在寒冷的深潭里,也会烧掀起汹涌波涛,哪怕住在深山古刹也无法平息;一个内心清虚淡雅的人,即使在盛夏季也会感到浑身凉爽,哪怕是在早晨热闹的集市上也不会感到喧嚣。
儒释道三家都提倡中道,这一点非常有意思。那么,中是什么?中就是心,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那颗清净无染的心。大道是一定要平衡和谐的。所以,“守中”就是在寂静中感受世界,感受整个世界的同时,还要保持心中寂静、中和。这是道家的修炼,儒释道三家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性。
儒释道三家的训练,都看重守“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是“三才”,以人道为中;在自己、家庭、社会中,以家庭为中;在过去、当下、将来中,以当下为中。
总之,中有很多种解释,守中也有很多种解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在个体修行中,就是要求不要走极端,默默地守住道心。越繁琐,可能越没有效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回到简单。
-领导人的“守中”-
在《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里,柯林斯揭示了全球28家公司成功实现跨越性突破的奥秘。在这诸多的奥秘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领导人既谦卑而低调,像一群“不叫的狗”。
很多企业喜欢开会,时间投入高却没多大效果,反而干扰了员工,不能安安心心地做自己的事儿。家庭里,父母如果不断地唠叨、抱怨、谩骂和讲道理,也会干扰孩子的感知能力。其实,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无言之教,用行动去营造家风,感染孩子。
守中,也是提醒我们不要走极端,多言数穷,并不是说不可以说话,只是说少说为妙,点到即止。信息时代,社会的通病在于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发声,在不断地攀比、竞争中,思虑过度;看似努力,反而是一种消耗,消耗的是员工整个身体的元气以及整个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浮躁的环境迫使着人们往前冲,想的多,事儿多,想说的话更多。从中医上来讲,气息浮于表面,火气加重,加上消耗过大引发的肾亏,因为肾生水,水又不足了,导致水火不济,形成恶性循环。水火相济了,一切才都恢复宁静。
菜根谭说: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我对这一点也是深有体会,在做企业管理的时候,当我不能守中、气定神闲的时候,整个团队的心,都是不安的。管理者、领导者保持守中的状态非常重要,就像老子说的:清静为天下正。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暗示人们在有形有象的方面追逐的太多,以致于逐末而忘本,却不知"本立而道生",本就是"守中",中就是道之本体,也就是"致虚极,守静笃"。
-企业和品牌的守中-
在这个时代,企业和品牌保持“守中”首要一点就是进入声浪无声区沉淀:回归内心的宁静,慢慢打磨匠心;韬光养晦,聚焦于企业内部的沉淀与反思。此时,企业不仅要重新思考战略方向,更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