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大江大河,我们的80年代3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4/10/18
大江大河第一部,在一片喝彩声中结束了,我们期待着第二部。第一部结束时,闵中生台词说了,那是年。整个第一部讲述了年到年之间的故事。这10年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80年代对于我来说完成了小学、初中的学业,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我们继续聊聊80年代。80年代,工业发展迅猛,带来诸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污染。我家旁边有条河,当地人叫它——大河。河边的人们一年四季吃用都是大河水,我们从小就在河里游泳嬉戏,钓鱼摸虾,河里偶尔会有机帆船(运输)经过,渔船撒网和鸬鹚捕鱼的会从我家河边经过,偶尔也会买点鱼、虾、蟹。那时候河水非常干净,河边分布着很多埠头,方便人们上下河边洗衣、提水等。低水位的季节,河滩很宽、很平缓,有松软的草甸,像一个漂亮的公园,在这里散步、看书游戏,非常惬意。河堤上种植的枫杨,零星几棵柳树,早春,树上吐露出嫩绿的新芽,河滩淡绿的青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切结束于年,河里已经没人提水、吃水、洗衣服了,水质急转直下,顽皮的少年也不敢下河游泳,河边到处立的牌子——河水有毒,禁止下水。很快大河就变成了一条黑水河,原来市里的工业污水开始排放进大河了。30年后,污水不再排进大河,水质慢慢在恢复,河床承载了30年的污染,那些化学污染不知道要到何时才能降解完毕。在新的环境理念下,大河迟早会恢复生机。停止排污后的大河水质慢慢在改善80年代,我们还见证了各种票证退出历史的舞台。我知道的主要有粮票、油票、布票、和肉票,购买商品必须配合相应的票证。我小时候,70年代后期,猪肉7毛5一斤,父亲如果想买猪肉,早上4点就会起床,去食品店排队,还要准备好肉票,当时一个职工一个月就1斤肉票,那个年代能吃上猪肉不简单。80年代初期,买猪肉就不用肉票了,也不用那么早去排队,说明猪肉的供应丰富了。80年代,各种票证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到年粮票的取消,票证彻底消失。这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商品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也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物资日益丰富的见证。全国粮票,网上借用的图农场有一个露天电影院,给那一代人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电影院放映最火爆的电影是少林寺,在电影海报贴上宣传栏时,空气就被点燃,当时我才7、8岁,个子小,进电影院时通道完全被人群堵死了,许多人基本上是翻越大门、围墙进去的。不能用座无虚席来形容,因为所有的空地走道都挤满了人,真是盛况空前。少林寺的热映还带来了武术热。基本上,那个年代的主流电影这里都有上映。一般要隔一段时间才会上映一部电影,每逢大片好剧,小街就像迎来了节日。这里是文化、娱乐的前沿,也是社交的主要场所。小学生,小伙伴的友谊在这里相约;中学生,懵懂青涩的初恋在这里发芽;青年人,凡有点知名度的必须在这里展示存在;中年、老年的,会带着孩子,和家人共享快乐!露天电影院,水泥凳子。图片来源网络文化传播还有一个:广播,也叫高音喇叭。机关有广播电视站,这是他们的阵地。早晚都有,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了解时事新闻。一日,傍晚,放学路上,落日余晖,街面就我一个人,空中回荡着大喇叭的声音:童安格的,耶利亚女郎,神秘、悠远、孤寂的感觉,至今印象深刻。广播大喇叭,图片来自网络要说城乡差别,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医疗和教育资源。农场毕竟还是农村,像音乐、美术之类的师资力量就很匮乏了。小学的音乐课,学校有风琴、手风琴。老师弹风琴教我们学简谱的课程,觉得真的是高大上,非常高兴。老师给我们讲搭错车电影的故事,教我们唱:酒干倘卖无,这算是第一次跟着老师学流行音乐,老师一边弹琴,一边教,多么熟悉的声音。后来,老师调到城里去了。风琴可能也坏了,我们就再也没有接受过这种课程了。我们有个数学老师,是二胡的爱好者,客串教过我们一节音乐课,曲目,万里长城永不倒。二胡演奏这个曲目很有味道。后来,再也没有音乐老师,美术老师是一直没有正经的。中学干脆没有音乐美术课了。可怜的农村孩子学点艺术真不容易啊!小学5年级,我自学的简谱,竹笛,能简单的演奏,隔壁班上有个自学口琴的,他的经典曲目:上海滩。这样的能演奏乐器的孩子非常少。看到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机会和资源,而不认真学习,令人唏嘘不已。说起80年代,引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