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的儿子到了小学四年级,孩子妈妈给他找了一个音乐老师教他拉手风琴。每天雷打不动,必须练习足够长的时间。小孩子贪玩不练,怎么办?打!经常能看见孩子含着眼泪拉着快乐的曲子。这样折磨孩子,家长图什么?妈妈说,没想他能成为音乐家,也没想他靠音乐特长获得高考加分,就是想着一个男孩子要学会忍受煎熬。
这个“虎妈”做得有道理!在这样一个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如果不能忍受煎熬,很难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为什么要让学生忍受煎熬?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律,缺乏自律,学生就不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毕竟只有长期坚持、不断重复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没有好习惯,就有坏习惯!
养成好习惯的第一步是下决心改变自己。从哪里开始改变自己?从一个小的、具体的行为开始改变自己。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给出的建议是:要每天做个俯卧撑。按照他的建议,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实验:
第一年,给班主任提出一个管理建议:在晚自习课间的时候,每次休息要求学生做40个俯卧撑。也许是老师认为这个活动无足轻重了,只对学生提要求,却没有监督落实。一年下来,没有学生在课间做这个运动。
第二年,给实验班班长提出了同样的建议,结果一年下来,也没有学生在课间做这个运动。
第三年,给三个有希望考进北大、清华的尖子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结果一年下来,三个人中只有一个学生在课间坚持做这个运动。后来,这个学生考进了清华大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需要学生有决心改变,他能用一个没什么操作难度的具体行动证明了自己有决心改变。老师对这样的学生才可以说“孺子可教也。”实话说,因为家庭环境不同,学生从小得到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同,学生形成的个性不同,在现有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可能把全部学生都教好的。
当年那个含着眼泪拉琴的男孩子已经从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毕业,现在北京一个律师事务所从事涉外法律事务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