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家乡80后导演苗萌用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2/11/3
北京皮肤病医院地图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720/4659317.html

海报

奖杯

获奖证书

在澳大利亚悉尼拜访俄侨后裔果利亚

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述笑在老江桥上为我们介绍了中东铁路和城市的关系

拜访大提琴演奏家刘学清

龙头新闻记者李琳

哈尔滨这座城市以“音乐之城”、“冰雪之都”蜚声中外,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对于它的认识却远不止于此,儿时流连的冰场、越冷越要游的冬泳、美轮美奂的冰灯、教堂的钟声、壁炉烤出的喷香面包、飘着黄珠珠的苏伯汤,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城市的交响等等……如今,人们记忆中的很多事

物或已逐渐淡出视线,或以发展变化的形式延续着。

然而,富有年代感的城市印记,却始终令家乡人魂牵梦绕,为了让历史不被遗忘,从哈尔滨走出的80后导演苗萌以及他的团队,通过拍摄50多位亲历者(从90多岁的耄耋老人到30几岁的80后)的回忆(因片长限制,最终片中只保留了24人的镜头),以纪录片的形式深情“再现”了近百年来,不同时期的哈尔滨往事,用点滴的回忆串起了一部挚爱家乡的深情画卷。“晚霞中的红蜻蜓啊,请你告诉我,童年时代遇到你,那是哪一天……”伴随着这首怀旧的经典童谣,记者听苗萌导演讲述了他的家乡情结,以及获北欧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关于哈尔滨的记忆》(英文名《纯真年代》)幕后的拍摄故事。

哈三中滑冰场

苗萌(前排左一)小时候与家人和要好的邻居一起出游,标配是一张大塑料布。

老房子里双层玻璃窗夹层里的锯末子

哈尔滨出生长大的80后

三中毕业考入传媒大学后留京工作

“以曾经和仍在哈尔滨生活的一些人的视角,通过他们碎片化的记忆,串起这座城市曾经的韵味儿,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无论获奖与否,拍摄一部介绍家乡人文历史的片子,都让我充满激情,因为很多童年的记忆会与片中的桥段产生共鸣。”年出生的苗萌由衷地说,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等美誉,上世纪初曾是个华洋杂处的城市,很多外国侨民来到这里,其中有大量俄侨,一些俄式菜、俄式建筑出现并融入在这里……“记得我小时候,在风华厂做高工的父亲,经常拿手风琴演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喀秋莎》等歌曲,母亲有时还会随着父亲的伴奏演唱,旋律很美,我到现在也喜欢听这些歌曲。”那时候父亲还给苗萌做过苏伯汤,说俄罗斯人饭后都喝这个,非常有营养,这在他的纪录片中也有所体现。

童年时,苗萌跟家人一起住在筒子楼里,几家共用一个厨房,冬季里各家都会渍酸菜,妈妈每次做酸菜,都会把酸菜心留给他品尝,酸酸脆脆的,格外开胃;家家户户双层的木框窗户每到冬季都要用白纸条糊窗缝、夹层里放上锯末子保暖防潮;到了节假日,要好的几家人还会相约去太阳岛游玩,标配是一张能坐下多人和摆放野餐物品的大塑料布……

哈三中毕业后,苗萌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先后在中央10套(科学电影制片厂)、旅游卫视等媒体担任过编导和制片人。年在北京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

常有机会出差回哈

每次都很兴奋总想找种方式展示家乡

“参加工作后,我经常有机会出差回哈,每次回来都很兴奋,之前在这里成长的十几年,对于身边的环境并没有太多留意,而从外地回到家乡时,所见所闻都会让我细心体悟。记得一年夏天,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走在大街上我问他‘什么味道这么熟悉’,感觉这就是哈尔滨的味道。他说是丁香花,我立刻感觉有些惭愧。也许这熟悉、怡人的味道只有‘久别重逢’后才能有更深切的体会吧。”苗萌说,一次远远望见老江桥,便忆起在森林小学读书时,离江边很近,午休时常跟同学们一起去走老江桥,当时感觉很刺激。印象最深的就是端午节时通宵踏青,很像西方的夏日狂欢夜,同学们都会系五彩绳、采艾蒿、走江桥,第二天上学,还要从家里带煮鸡蛋到学校一起玩撞鸡蛋的游戏,五彩绳只有等到下雨时才能解下来,扔到水坑里,让它们顺着雨水流走,传说可以带走霉运和烦恼,很有画面感。后来,与在外地的老乡聚会时,还经常说起这些,但很多其他城市的人,并没有这样的端午节体验。看到在冰场上滑冰的人们,就会想起上高中时最喜欢的冬季体育课,因为每年冬季学校都会浇冰场,给同学们上冰上课,大家有的滑得磕磕绊绊、东倒西歪的,有的则背着手压着道,滑得轻松自如……

每次回到家乡,总会触景生情,很多儿时的回忆常常萦绕在苗萌心头,所以他一直想用手中的镜头,对哈尔滨的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等有所表达,一直在探索一种描绘、展示家乡人、家乡事的方式。

俄侨后裔娜塔莎阿姨家的壁炉

苏伯汤

东正教洗礼节之前,会制作冰十字架。

三年前拍“北三”附近串店

跟胖哥聊起老电影院、霹雳舞等产生灵感

“三年前,灵感终于来了。”苗萌难掩激动地说,年,他回哈尔滨拍摄一个关于烧烤的短视频,在道外北三道街附近松光电影院旁边的胡同里,拍摄一位烧烤店老板,大家都叫他胖哥。“跟胖哥聊了很多,从哈尔滨的老电影院聊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霹雳舞,从老字号的变迁聊到中华巴洛克街区……聊着聊着,我的感觉来了,想通过亲历者的讲述,配以碎片化的生动画面和视频,来还原和串联起跨度几十年的“哈尔滨往事”,以表达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因为契合拍摄此片的初衷和意境,整部纪录片中,经典童谣《晚霞中的红蜻蜓》的歌词以字幕形式出现了三次,更是采用了一群孩子在教堂里录制的这首童谣的合唱版作为片尾曲,悠扬而纯净的声音久久回荡在耳畔。

苗萌向记者介绍,他执导的这部没有解说词和旁白的纪录片总体分成冬季和非冬季两大部分。通过朋友引见,他结识了一些对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很有研究的资深人士,他们为这部片子提供了很多故事、启发,也间接帮忙找到了很多哈尔滨往事的亲历者。“初次到画家葛艳(本片出品人之一)的工作室,让我非常震撼,它所在的位于红专街的这栋红砖楼,恰恰就是我一直在寻觅的老房子,像是为我特意准备的,有着老式的双层玻璃窗,门前还有一棵偌大的丁香树。冬季里,我如愿拍到了窗户夹层中的锯末子,上面还有各式小花做点缀。看到玻璃窗上的窗花,也联想起小时候常把形态各异的窗花想象成不同的图案,于是,我们到公交车上拍摄了一组窗花镜头,作为片头。”苗萌说,更巧的是,葛艳老师工作室的楼上住着一位归国华侨后裔柳芭(大家称她王姐),她讲了小时候母亲会给她做布拉吉(小长裙),给她穿小皮衣、小长靴,围着小方巾,那个年代哈尔滨的“洋气”由此可见一斑。

拍片过程中,苗萌还拜访了俄侨后裔娜塔莎阿姨,前年圣诞节时,在她的家里(位于道里区田地街与买卖街交口处的老房子)拍摄、品尝到了老式壁炉烤出的喷香面包,以及她亲手制作的俄式油炸包、苏伯汤等多道拿手菜。她说,曾在哈尔滨生活过的很多俄罗斯人,后来去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还向苗萌引荐了一位定居澳大利亚悉尼的哈尔滨俄侨后裔果利亚。上世纪二十年代,果利亚在哈尔滨出生,他的爷爷曾是最早秋林红肠的供应商之一。于是,年年底,苗萌去悉尼拍摄了一周,拜访了90多岁的果利亚和他的老友赵喜罡老人(也是哈尔滨俄侨后裔)。两位老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们讲述了早年经历的俄罗斯东正教洗礼节等往事,上世纪二十年代,举行东正教洗礼节之前,就会制作冰十字架,还要在冰冷的江水里接受洗礼,跟哈尔滨的冰灯和冬泳似有异曲同工之处。“果利亚在哈尔滨时,很喜欢拿着自己的DV随手拍,攒的带子特别多,还都刻成了光碟,我们片子中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哈尔滨的视频素材,就是果利亚提供的。”老人说,他的身体里流着中国医生的血,原来,十几岁时在哈尔滨他得过一场病,当时是一位中国医生为他输了血,才使他痊愈的,心中一直满怀感激。“去年春节前,我们去拜访了著名作家梁晓声。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在霁虹桥上拉小套挣零钱,买小人书的故事。他说,小人书铺就是他的‘三味书屋’。”苗萌说,哈尔滨俄侨后裔胡泓分享了当年对哈尔滨钟声的印象,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了某一个时刻,全城的教堂都会敲响钟声,那声音听上去有一种神圣感,让人心生敬畏。梁晓声老师表示,他在改编一些外国名著时,也会联想到小时候听到的钟声。

从哈尔滨走出的80后旅欧小提琴家张可函回忆,他的恩师——小提琴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邓宗熙(已故)曾经师从犹太音乐家、小提琴演奏家特拉赫金伯尔格。上世纪三十年代,特拉赫金伯尔格曾是哈尔滨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年担任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校长,成为当时发展中国西方音乐文化的领军人物,在哈尔滨工作生活的三十余年,培养了众多技艺精湛的学生,他在教学中对学生很严厉,甚至有时急了会“动手”,对于基本功和技巧的训练极为严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在与恩师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张可函也得益于恩师从特拉赫金伯尔格那里传承来的教学方法。“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述笑,在老江桥上为我们介绍了中东铁路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哈尔滨的冰雕、冬泳的来历。大提琴演奏家刘学清,分享了“哈响”的来龙去脉。中国冰雪雕塑创始人之一杨世昌为我们分享了在兆麟公园举办首届冰灯游园会的情景。”苗萌告诉记者,退休后去了深圳的学者陈向东,参与过关于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研究,他介绍了犹太人和这座城的一些故事。

片中的访谈嘉宾、哈尔滨人、旅欧小提琴家张可函(右一),代表导演苗萌在英国伦敦接受了电影节组委会颁发的奖杯和证书。

外国同行对此片的评价

辗转国内外寻访50多人

因时长限制遗憾剪掉很多只收录了24人

“我们从年开始计划,年开始拍摄,年年中完成第一版后期制作。拍摄期间,回哈尔滨拍摄7次,包括在北京、深圳和澳大利亚悉尼拍摄,一共访谈了50多人,他们中有教师、学者、作家、指挥、演奏家、冰雪雕塑师等,因为片长限制不得不遗憾地减掉很多,片中最后收录了24人。”苗萌向记者介绍,拍摄素材共多个小时,他一个人剪辑了四个多月,完成了片长85分钟的纪录片。

年夏天最热的时候,苗萌和他的团队到哈尔滨儿童公园拍摄了一天“小火车”。崔宏卓老师和于麟静老师帮他联络来了当年的“儿铁”小员工们,有第一代小火车司机栾昌义,当年的站长、站务员、广播员、运转车长等,大家把当年的场景再现,完整地拍摄了一遍。遗憾的是,很多镜头都因片长原因被剪掉了。

“我们还拜访了宋挥老师,他曾是记者,年夏天,他和万继耀老师在哈尔滨国际饭店的一次接待活动中,拍摄到了圣·尼古拉教堂(喇嘛台)被拆前的最后一刻。年年初,我们在宋挥老师家里听他讲述了那段往事。为了复原当年场景,我们在哈尔滨国际饭店,订了当年宋挥老师他们拍照的房间,宋挥老师的儿子宋伟还帮我们借了一台当年的老相机,并临时扮演了父亲的角色。遗憾的是,由于时长原因,这一段在片中的镜头也是一闪而过……

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更多的还是收获,年年底,此片入围北欧国际电影节;年年初,提名该奖项的最佳纪录片导演奖;年英国伦敦时间2月18日,此片在伦敦展映,当时国外的一些同行还对中国的疫情表示关切,希望中国人民能够早日战胜疫情;年伦敦时间2月22日19时,此片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导演奖。获奖的同时,跟随着亲历者们的回忆,通过有代入感的音乐和影像展现,人们将重温这座城市逝去的往昔……

在哈尔滨国际饭店复原当年场景

在儿童公园拍摄当年的“儿铁”员工

图片均由苗萌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