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多位状元学好语文的六大秘诀,只要你研究透了,成绩不断飙升
语文是交际工具,主要学习过程是学习掌握一记忆储存—提取运用,并且,这种运用的速度要求十分迅捷,所以,必需达到熟练的程度,为此,我们需要学习种种方法。
——[中]叶圣陶
语文学习是高中生在校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工具、语文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除了在学生原有的智力的基础传授一定的知识、培养能力外,还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促进智力的进一步发展。语文的学习分为昕、说、读、写几个方面,语文成绩与这几个方面综合能力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与学生是否会学习语文密切相关。要学好语文,首先要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因为虽然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由于各学科有着各自的特点、性质和规律,它们决定着这门学科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所以,只有掌握了学科的特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中语文学习成绩?本章将帮助广大高中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有效途径。
一、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要讲究方法,不论是单项训练还是综合复习,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專半功倍、取得好的效果、当今,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随着学习理论和学习手段的发,新的学习方法也层出不穷,这里简介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1.“六字”学习法
“六字”学习法中的“六字”,是指“记性、韧性、悟性”这六个字是四川师范大学的李成良教授20年来治学经验的总结在高中学习中,这“六字真言”尤其有价值。
(1)记性:并非死记硬背
通过背书积累知识,是我们发挥“记性”能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这里说的决不是死记硬背。李成良教授认为:学生不背书是肯定不行的、可是,很多学生压根儿就不去背书,要背的话也就背背数理化公式和英语单词,而对于那么多的唐诗宋词,绝妙好文是不愿意去理睬的:还有人以为这就叫“减负”。这样怎么能行呢?脑子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一提笔写文章就只能是满篇的空话,或者干脆咬一个钟头笔杆.“曳口”出场。这不仅在考场上要吃大亏,就是平时谈话中也会让人瞧不起的。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们只有努力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可能做到“腹有许书气自华人的记忆能力当然有差别,有的同学记性好,过日不忘,有的则婆笨一点,常常脑筋短路比如背《琵琶行》和《长恨歌》这样的长诗,有的同学就感到吃不消:但只要自己肯老老实实地下苦功大,一天念它个遍二十遍.那就功到白然成了,《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情节就是老顽童逼郫靖背《九阴真经》,郭靖是个笨人,可念了八九十次后也能成诵,就是这个道理、每天早晨40分钟左石的早自修时间,这千万要抓往,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效炅是最好的这段时间不要拿来做题、应该拿来背书。记性二字还有另-层含义,就是要广泛地涉猎,要努力拓宽知识而,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一点点东西是绝对不够的,现在的高考也要求学生知识而要宽一些中华书局的《中华活叶文选》(高中版或成人版)、河南的《中学生阅读》、出西的《语文报》都相当不错,水平高一点的同学还可以翻-翻《读书》、《文史知识》这样的有学术品味的杂志。我们应该多读那些看似无用但却已有定评的经典著作,语文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而成的。
(2)韧性:决不言败
任何人想要成功,都决不能缺乏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韧性特别体现在持之以恒上、在学习上最好有一个比较细的计划,每天该干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些自己都应该有数。比如很多同学都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往往不能坚持,结果把大好时光白白地丢掉了。所以.最好是亲白订个读书计划和进度表,开头让家人或请老师监督。时间一长形成习惯,就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了。郑振铎先生曾说过:“不怕做得少,只要大天坚持做,最终一定有成绩!”韧性的另一种表现是不服输,不怕跌倒,失败了决不气馁。人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挫折,有时甚至会遇到很大的失败。有的同学基础不是太好、成绩老是上不去,或者在一个不太让人满意的中学读书,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于是就失去信心了。其实逆境往往更能锻炼人,所谓“告心人,天不负;有忐者,事竟成”,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多半都是于艰难困苦中奋起的,读书也一样。一定要有信心,-定不能放弃努力!只要有韧勁、不怕吃苦,你就肯定不会失败!
(3)悟性:感悟知识
悟性是指一个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悟性的得来,除了靠勤奋苦读之外,还要靠培养怀疑精神靠善于结交学问上的朋友,后两点是非常要紧的怀疑精神说白一点就是要多提问题提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能够提出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可题是了不起的,这儒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比较缜密的思维,并且对问题已有了相当的领悟举个例子,《论诘·微子》里子路问荷篠丈人:“子见天子乎?”丈人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大子?这句答语一般都被埋解成是对孔子的批评,可仔细一·想,老先生和子路刚一·见面.怎么一开门就反责别人的老师呢?如果他极为鄙夷孔子,又怎么会对萍水相逢的孔门弟子礼敬有加,又是杀鸡备酒又是留衔呢?这个矛盾之处该怎么解释,有的同学至今没找到答案,猜想叮能是有脱漏的句子。但为了找答案,有位同学仔细查了好几种《论语》的注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2.框架学习法
框架学习法.是将某一方面的知识,根摆其内容的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谷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和记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一篇议论文的“框架”,议论文具仃论点、论据、论让三个要素,那么这二个要素就可以构成阅读议论文的一种“框架”,按这“框架”,我们在读一篇议论文时,就要看它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这样.这篇文章的内就比较好把握了、再如.对读过的小说,如要讲述书中的內谷,往往只能说出个大概的情景,或其中的一两个人物,或其中的某些情节,不容易讲得全面。如果根据小说体裁的特点,事先制定下面这样一个“框架”,在读小说时,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涉及到的内容,那么读完之后,就会对书中的内谷和特点掌握得比较清楚、比较全面了再讲述时、按照“框架”所列内容进行,就比较完整了。框架学习法关键在于制定出合适的“框架”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一般教科书中的知识体系如议论文的三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等.就是现成的“框架”当要记住一本书的全部内容时,如果认真看一看书中的目录,也会有很大帮助,好的目录,往往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的“框架”。记住了一本书的逻辑结构,在读此书时,就能运用它在其他书里找到相对应的“框架”加以比较、调整和补充,使知识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大脑里装进了一个个知识的“框架”,再能经常采用整体记忆的小法回忆一下这一个个“框架”的知识内容,每学一点新知识,就自动地投入到相应的“框架”中去,不断地向“框架”投人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经常对“框架”进行整理,那么掌握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了。
3.反馈学习法
学习过程是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各种心理活动共冋完成的-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反馈学习,就是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学习的情况和效果,以便随时调整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各项心理活动,使之更好、更协调地发挥作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种方法。其要点是:
(1)提高枧觉感受器的功率
读书时,由眼睛完成读的第一道1序—接收文字信息。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活动是不断地转动停止转动,捕捉字、词、句的信息。捕捉信息是靠眼睛“停上”时完成的,而不是靠“转动”、闼此,要提高视觉的感受力,一是要尽量增加每次眼停时捕捉到的字、词、句的信息量:二是要减少叫读,即开“倒车”的次数。
(2)快读
要尽量扩大认读单位、.对专用词语或常用语句要能整体认读,而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制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等等。对于长句要能抓住重点,捕获其中心问,如:“毛泽东问志和周恩来同志亲临前线.不顾敌人飞机的轰炸和扫射,直接指挥作战,纸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全歼敌人10师和师-一个团,取得了直罗镇战役胜利”,这里的中心词是“亲临前线”、“直接指挥战斗。把握住这10个字就是把握了这段话的要旨。另外,与阅读的无关的或已知的内容,可一目十行,一扫而过。如读《三国演义》只想研究诸葛亮这个人物,那么其他内容则翻而过,不必细看。
(3)注意随时反馈
就是要不断检査验证学习的效果、以便发现不足及时弥补;或对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活动进打适当调整,力争取得最佳效果。
(4)逆向学习法
逆向学习法与循序渐进法的做法正好相反,它不是按照常规。一章一章,节一节地根据先后的顺序去学习,而是有意识地打乱书中的顺序,先从结论或中间某一·部分入手,运用月已的思维能力,来分析形成结果的原因和依据,从本质上去理解和记忆要学习的内容。它被认为是收效较快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如果去读一本《现代汉语知认》,拿起书来先不从头读,可以从半中间插杠子,从“语法”一章读起。读“语法”也不一定从第一节读,从中间任意找一节,或者读“短语”,或者读“单句”,并有意识给自己出难题,在读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难点和疑点,自已开动脑筋去思考。比如“单句”中说“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就可以想到,那么词和短语是什么样的单位呢?在分析单句成分时,又会涉及到词类的问题,可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认识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什么是形容词等等。这样读完这部分之后,已经思考了许多问题,脑子里也装满了大大小小的问号。这便是第一步的收获。对于这些问号,不要急于到书中去寻求答案,而是先自已开动脑筋,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这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会。等到对所有的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再翻开书看书中的论述,并与自己的看法相对照,找出自己认识上的漏洞和谬误之处,而有时也可以找出书中的不足。这样的学习,要比常规的学习理解得更为深刻,记得更为牢固,收获也会更大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曾运用逆向法进行教学。上课后,不是按一般常规让学生先读课文,而是一开始就告诉大家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然后要求大家考虑,这样的主题,如果让你写,应该怎样去表现,用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怎么去写,等等。待大家想好之后,找一些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让大家相互比较,之后再让学生去读课文,看课文是怎么写的,是从哪些方面怎样来表现主题的,与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差别。这样,虽然老师并没有领着大家进行更多的分析,但大家对课文的理解却很深刻,留下的印象也就更为强烈了。逆向学习法所遵循的顺序是:结论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这种学习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5.织网学习法
织网学习法,就是把学习的知识编织成网络,进行系统化的处理,使之便于理解和记忆的一种学习方法。根据人的认识和记忆的规律,零散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既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也不谷易记忆:织网学习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中合理组织认知结构,编织知识之网,减少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提高其条理性,既有助于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记忆和检索。这对于语文科的学习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我们目前的语文学习,课本中除了语文知识短文集中介绍-些有关的知识外,许多知识都分散在各篇谍文之中,而教屮知识短文之间的联系性和系统性也不是很突出的编织知识网络的具体作法可参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阅读有关书本前,先详阅H录和各章节的小标题,使自已对全书各部分内容及其逻辑层次、内在联系有个大致粗略的了解。同时还要尽量回忆或唤起与书中内容,特別是第一章和第一节(或第一单元、第一课)內容有关的已冇经验和表象,并组织已的认知结构:第一步,阅读具体内容,要注意以下儿点:①利用新旧联系,以旧带新.把新知识整、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②探寻本章节内容与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全书中的地位;③找出本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新点。
第二步.每读完-个部分暂停-下、概括其要点,领悟其要义,找出贯穿全文的主线:调整认知结构,并根掂最先了解的各部分之间的大致联系,推测下一部分的内容。
第三步,读完全书后,在对原有各部分概括要点的基础上进行较全面的整理归纳,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哪些是因果关系,哪些是递进关系,哪些是并列关系,哪些是转折关系等等,从而像“接电路”那样,该串联的串联,该并联的并联、将节与节、章与章的各部分重点内容编织成知识之网。在纵橫联线的基础之上找出串联各章节乃至全书的中心于线。
第四步,重新调整认知结构,再次详细看目录和各部分的大标题,并根据初步编织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分析探寻各章节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掌握全书的筋骨脉络:当第二遍阅读时,就能居高临下,突破难点,品嚼重点,认识新点、寻幽探微,把认识引向深入。然后再调整、充实、提高、完善初编的知识之网,这样对全书的掌握基本上可以做到深入、系统而全面了。
6.锥型学习法
锥型学习法是集中精力专门钻研一个方面问题的速效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内容的专一性。把学习知识的专一性比作锥尖,集中精力学习比作对锥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好比是在不停顿地使锥子往前钻。用这种方法支配的学习活动,呈现岀一种尖锐猛烈、持续不断的态势,所以有人便形象地称之为“锥型学习法”。其原理很简单,持续不断地集中精力钻研一个问题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断断续续地接触有时连表面可能都深入不进去。就像烧一壶开水、如果断断续续地烧,一万斤柴也烧不开;如果连续烧,少量的柴就烧开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这样一个论断: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大,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他的这一论断不是没有根据的心理实验研究成果表明个人一分钟到一分半钟可以记忆一个信息,心理学把这样的一个信息称为“块”、估计每一门学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是块,如渠一分钟能记住一“块”,那么大约需要小时,以每星期学习40小时计算,要掌握一门学问有六个月就够了。再拿四仼制大学木科的·门课程来肴,一年级每周为46节课,其中专业课10节,其他课16节,自习课20节,其中专业自习课是4节,所以专业课毎周只有14节,而实际的时间还不足12个小时.平均每天不到两个小时。一年的时间内,去掉50多个星期天和寒暑假、法定假H、衬会活动等,大约只剩天的学小时间.每大两个小时的专业课学习,一年总共为个小时,如果采用“锥型学小法”,每天学习10个小时的话,只用50大就可以学完一个年级的课程,四个年级的课程用天就够了。这实际上也是完全可以办到的。据报道:只有初中文化的熊存瑞,最初曾立忐当一名音乐家,从17岁开始,每天坚持用10个小时苦练手风琴,练了一年,拉琴的水平已使专家为之叹服。不幸的是,由于练琴过猛而得了难以治愈的于指腿鞘炎,只得放弃学琴,于是他又以每尺10个多小时的时间攻读英语,只用2年就学完了英语专业的全部课程.最后以全国英语第一名的成绩,考人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插班二年级:不久他又攻读考占学.只用半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考古专业四年制的全部课程,并又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上了考古专业研究生。这里天赋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全国那么多考古专业毕业就没有一个天赋好的吗?显然不可能:原因在于锥型学习法的知识增长是一种优势积累.不仅在知识的数量立.而凡在质量上也优于一般的学方法,比如按常规的学习方法,上一节专业课后,又上其他课其间由于专业课的停顿和其他课时对专业课记忆的影响,上第节专业课时,还必须用一定约时间来复习巩问,以此类推,学得更多、复习量就越大、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就越多。而集中的持续不断的学习本身就包含着对学过的知识的不断使用、就可以省去复习所耗费的时间,再加上进攻的态势本身也是一种优势,于是又会产生学习质量的优势锥型学习法需要精力的高度集屮,因此有人扫心,频繁地使用大脑,会不会造成精力衰竭呢?研究表明,人脑的潜力是很大的,人脑是由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可以接受数千种不同的信息,因此它可以贮存相当于一个人读万年B所接收的信息量。人的记忆力,据有关材料介绍,人在18~35岁的记忆力若为的话,36~60岁的记忆力则为95,61~85岁的平均记忆力为80~85。在30岁以后,记忆力虽然开始哀退,但每年衰退不到整个记忆的1%,而且由于理解力的加强和经验的增多,又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实践证明,锥型学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并不存在精力衰竭的问题,当然,任何学习都要注意用脑卫生和锻炼身体,但这与锥型学习并不对,而是相辅相成的。
以上介绍的几种学习方法,既有古老的,也有现代的,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仅供参考。方法只是一种手段,关键在于运用,再好的方法还必须运用得恰当,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要运用得好,就不能生搬硬套,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岀发,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卓有成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