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书香润心灵读写伴成长徐玉萍生命的根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2/5/30
北京手足癣十佳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410/8833423.html

书香润心灵

读写伴成长

作者:

徐玉萍

生命的根朝天长——行走于学校“读书季”有感徐玉萍

年,这个只能宅在家里的春天,网课之余,有了更多时间行走于学校倡导的“读书季”中,于是品味过去,思索当下,自然成了一种生活常态。

人类呼吸的根

人人都晓得,花草树木乃至庄稼等植物几乎都是扎根土壤往下生长。却鲜有人知道,世上还有一种植物,它多出了一种根,而且是钻出地面朝天生长。

这种植物的名字叫海桑,又叫剪包树。它生长于广东和福建沿海一带海边滩涂的淤泥里,经常受到潮汐侵袭,生存环境可谓恶劣。为克服淤泥中缺氧的问题,海桑比别的植物多长了一种根——呼吸根。呼吸根拼命钻出淤泥朝天长,然后,把吸收到的新鲜氧气传输回到淤泥中的主根和须根,保证海桑的蓬勃生长。

其实,为了生存和生长,不论是植物还是人类,都会不遗余力,即使再恶劣的环境,只要你愿意,就能找到生存和生长的办法。而要找到这种办法,像人,就需要像海桑一样,具有破土而出朝天长的勇气。

反观人类,书籍岂不正是那足以让人不断呼吸到新鲜氧气,获得养分不断成长,并且焕发异彩的呼吸根?

结缘无字之书

教育的起点多元,终点多元,路径也是多元的。像我,一个70年代初出生在大山脚下的乡村丫头片子,上学与否都还算个概率问题,更别说除却课本,还能读到诸如《丑小鸭》《白雪公主》之类的童话故事。但较孩提时的玩伴,我却多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而为我开启这扇窗的就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生前是一位中学民办教师。他性格随和,为人正直,凭着自己的好学精神,博古通今,会二胡、口琴、手风琴及各种敲打乐器,在当地堪称是满腹经纶的人,成为全乡镇受人爱戴的老师。由于他对人极度热情,家里经常人来人往。邻里失合,兄弟吵架,乡亲们都来找我的父亲主持公道;逢年过节,更是父亲最忙的时候,家里所有家什,包括地面都晾满了免费为邻居写的对联。而这时的我,也总是忙碌的,忙着给父亲调墨、压对联、牵对联、晾对联。

其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当时农村生活艰苦,但我心底里是充溢着欢乐的。农忙时节,田间地头,父亲前面刨坑、压苗;我紧跟其后浇水、埋土,欢快劳作的镜头中总会夹杂着父亲边劳动边给我们讲故事的声音;秋收后,晚间时分,饭后低矮的餐桌上收拾完碗筷,摊上花生,分成一堆一堆,承包到人,然后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的“故事联播”就开始了……正是通过这种有声之书,我了解了《三国演义》里的“群雄讨贼”“吕布与貂蝉”“桃园三结义”“七禽孟获”“空城计”等,了解了《北宋志传》中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穆桂英生擒杨宗保”“佘太君百岁挂帅”……特别是中间的金沙滩、李陵碑、下边关、智断潘杨案、兵困黄土坡、大战韩昌、金殿验人头、白马告状、孟良盗发、穆柯寨、三请穆桂英、大皮鬼魂镇等热闹的故事,现在想来还是一扣接一扣,一环接一环,人物栩栩如生,故事起伏跌宕,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在我印象当中,这种“故事联播”充满了整个童年,这种“无字有声”之书,丰盈了贫瘠农村背景下的孩子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使我从中得到了人生真谛的滋养,又捎带着铸造了勤劳的性格。

回首过往,虽说父女相伴时日太短,但就因小时候的“故事联播”,爱上了如今的各种听读专栏。遇见父亲,与无字之书结缘,即是遇见了世界,遇见了未来。

翻开家庭呈给我的一页页的无字书,就连“闲暇片刻,偶尔小饮,饭桌前小凳子上舔食父亲沾一下酒水的筷子”“夏日午后,抬拾平躺着的父亲故意与我博弈的一条脚”等种种镜头、种种温馨也成了我阅读无字之书,品尝文化的点滴佐料,成为支撑我健康成长呼吸养分的根。

穿越时空的对话

有了童年无字书的浸润,成年后有点散钱光顾书店,爱上读书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

翻开历史的档案,穿越时光,在历史的隧道中来回徜徉——

若说小时候曾被李白的“若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吸引,知道要走出大山须在学习上下功夫,那么,少年时代乃至成年都被蒲松龄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所感动;被鲁迅的“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所激励。如今渐步老年行列,为人师表的角色天天上演着“要给学生一杯水,必须自己先有一桶水”,再到后来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是一汪活水”。这种知识的不竭、知识的更新与广博都离不开阅读。正因为点滴阅读,让我明白了在学习上要用心,在工作上要努力,在生活上要诗意。

对话孔子,体会他的“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以及“礼”“仁”的道德教育内容,然后我会明白,人人都应该受教育,既然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那么我们的教育管理就应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对话苏格拉底,明白“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于是我领悟了“五育并举,德为先”方针的含义。

对话陶行知,感知教育思想的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四糖故事”则成为我一度效仿的智慧且有温度的教育标杆

……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我与之对话的不仅仅是教育理论性的工具书籍,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甚至养生、健体方面的书也一并走入我的世界。

西方谚语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外国文献中,我看到了世界上不同种族的人为自由和真理前赴后继奋斗的感人故事,我佩服诸多名人及其后裔严格要求自己克服重重困难而得到生命的提升。我理解了罗马文化的实质,理解了罗马人曾经面对残酷的生存现实;理解了古罗马的建立、强大与罗马人的血腥战斗骨肉相残生死离合的那种重实践、讲实际、吃苦耐劳、勇于作战的精神密切相关,从中我更了解了人类社会艰辛的发展历程。

人的本质是探求生存的意义,沃克的话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为什么有强烈的好奇心。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通过文字与作者或书中人物进行交流,各种各样的人物、千奇百怪的人生、跌宕起伏的情节便会纷至沓来,丰富你的人生,丰富你的阅历。

世界很大,书海浩淼,我无力也不敢奢望做一个全知全解式的智者哲人,只是遇到一本书,对话时空,眼睛向外,寻找力量,寻找资源,寻找同道,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亦或啥也不为,仅是有心情地读下去,读下去……

End

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