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华
祖籍绍兴上虞。著名旅欧作曲家,国际说唱艺术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德国恒青健康医药集团董事长,欧洲杭州总商会会长,卢森堡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杭州市侨联兼职副主席,两届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执委兼副秘书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系G20峰会主题曲《九月杭州桂花香》、电视连续剧《楼外楼》主题歌《人间天堂楼外楼》、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南宋》主题曲《青玉案·元夕》等的曲作者,创作的《劳动托起中国梦》被中宣部选为第五批“中国梦”原创歌曲。在年全国政协征歌活动中,作曲的《人民政协的旗帜高高飘扬》从余首歌曲中入选5首最终展播歌曲。代表作还有《浙商之歌》《清气满钱塘》《最爱你清清的浙江》等,被称为浙江的文化金名片。
“有情怀、有功力、不浮躁”,这是朱培华作曲的9字箴言。“音乐不能浮躁,特别是艺术工作者一定要有情怀。施光南先生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除了情怀,他有功力。”
朱培华既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又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这个夏天,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他畅开心扉与我们谈创作,谈人生,亦谈心目中的恩师施光南。他说:“艺术创作要和时代同频共振。我的创作以主旋律居多,这可能与我的音乐引航人施光南先生有关系。师承‘人民音乐家’,我当然要歌颂时代,歌颂家乡和人民。”
音乐曾是心中不敢触及的弦
祖国有音乐茁壮成长的土壤
“从红船启航的那一天起,你就把人民放在了心里。”在建党99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播发音乐作品《把人民放在心里》献礼“七一”。这首饱含深情的音乐作品的曲作者就是著名旅欧作曲家朱培华。
近7年中,朱培华的创作激情如潮水般澎湃激荡,指尖源源不断地流淌出大量美妙的音符,这些被社会各界称为“新时代的红歌”的优秀音乐作品接连不断地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各大主流媒体,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量级媒体的推崇。
音乐曾是朱培华心中那根不敢触及的弦。“我有将近20年的时间连音乐都不敢听,因为我是在太爱它的时候离开的。就比如我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音乐就是我曾经深爱的姑娘,离开后,我不愿想起,也不敢轻易触碰,因为怕伤筋动骨。”
年,已是浙江省歌舞团最具创作实力青年作曲家的朱培华追随爱情的步伐随妻子一起前往欧洲。怀揣40马克全部家当来到卢森堡,从音乐家变成打工者,放下所有的荣誉和包袱,从零起步,开始了在异国他乡打拼的日子。
他从跑堂端盘子开始,积累经验之后,自己创业开了一家中餐馆,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此后事业如日中天。年成立卢森堡和协国际,成立不久就成功击败诸多竞争对手,全资收购了中国在德国的贸易公司——德国华隆公司,并一举拿下中国莱芜钢铁公司与卢森堡阿塞罗钢铁公司的合作咨询业务。此后,他又提出“e族健康”的全新理念,带领和协国际扬帆进入健康产业这片蓝海。
年陪同卢森堡大公国纪尧姆王储访华
从无到有,凭着一股子的韧劲与坚持,朱培华在异国他乡走出了辉煌的创业人生。如今,卢森堡和协国际已成为一个横跨咨询服务、生物医药健康、金融投资、餐饮等多领域的跨国公司,旗下拥有多家子公司。以卢森堡为起点,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日渐繁荣、不断开放的祖国始终是他心中最深的情愫。
年,响应“浙商回归”的号召,他将工作重心转回国内,除了将业务扩展到中国,把健康医药产业等带回家乡浙江外,随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音乐之梦。
他说:“如果我没有回国,还在欧洲,我或许还拾不起音乐之梦。而我回来了,回到了这一片多情的土地,我的哆来咪发唆拉西都可以在这里种植、成长、繁荣、收获。因为,这里有适合我的音乐茁壮成长的土壤。”
回国重拾音乐之梦
灵感迸发精品力作不断
艺术是有土壤的,艺术之树只有扎根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根深叶茂、繁花盛开。回到故土,朱培华又拾起熟悉的音符。原来,心底对音乐的那份情愫从未曾改变,家乡的发展激发了他埋藏多年的创作热情,而人生的积累更似一份巨大的财富,让他的创作灵感奔涌而出,精品力作源源不断。
从创作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南宋》主题曲《青玉案·元夕》开始,近几年,他相继创作了电视剧《楼外楼》主题曲《人间天堂楼外楼》,G20主题曲《九月杭州桂花香》,以及《劳动托起中国梦》《故乡的莲》《你的那双眼睛》《那一片红土地》《最爱你清清的浙江》《出征出征》等近百首作品。并与词作者杨晓光合作举办了6场个人作品音乐会。
朱培华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一首歌曲好不好,首先是要好听,动听才能动心。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
由朱培华作曲,杨晓光、戴震华作词的歌曲《劳动托起中国梦》登上央视年“五一”主题晚会,一夜之间传唱祖国大江南北,被中宣部评为第5批“中国梦”原创歌曲,《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之为《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约有多种形式的演唱视频被上传到网上。
朱培华(右)、杨晓光(左)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晚会上,听了朱培华作曲、杨晓光作词的《你的那双眼睛》,台下观众热泪盈眶。“为了信仰,面对死亡,烈士的眼睛可以如此无畏无惧。”在好友杨晓光《大道行》一书中看到方志敏烈士被捕后留下的“一张珍贵的照片”,朱培华再也无法入眠,午夜12点多打电话给杨晓光,建议共同合作创作一首歌,传播烈士身上的正能量。创作过程中,他重读方志敏烈士遗著,一次次被烈士的崇高精神所感动,几度泪湿衣巾,《你的那双眼睛》由此诞生。
“创作一首好歌并非易事,需要反复探讨再三打磨,作词、作曲、后期创作都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朱培华介绍。
G20原创歌曲《九月杭州桂花香》足足改了23稿,他与词作者王永昌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好几次,他都陷入困境,稍作休整,继续再来,有时候半夜突然来了灵感,赶紧起床记录下来。这首历经半年倾力打造的被众多音乐评论家、音乐学院教授盛赞为“富有江南韵味的难得好歌”,在短短4分钟内将中国元素、杭州特色完美地呈现于世界面前,并作为国礼送给参加G20峰会的外国元首。
创作《故乡的莲》时,他特地去江西广昌体验生活,“白莲之乡”气势恢弘的10万亩莲花一下子勾起了他心中的乡愁,于是就有了“故乡的莲,你是我心中的思念……”这首浓浓的、应景的思乡曲。《故乡的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上线后,一位旅居荷兰的华侨
朱培华:一首故乡的莲,勾起了多少人的乡恋……朱培华的这些作品始终抒发着对祖国和家乡深深的爱恋,他说:“对海外游子来说,祖国就像母亲。离开祖国这么多年,每每提及,总让人魂牵梦绕,那是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就给了我创作灵感,我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树高千尺不忘师恩
家国情怀谱写人生旋律
“挑战是你的呼吸,决心是你的命运,当大难来临的时候,祖国是你全部的拥有!”今年春节,一首激越人心的抗疫歌曲《出征出征》引发无数共鸣。从拿到歌词开始作曲,到完成歌曲制作,再到推出视频,朱培华和他的团队在72小时内完成了创作。期间,他几乎未曾合眼,数次感动落泪。
连夜创制歌曲为英雄壮行
“我的老师施光南先生说过:写的歌想要别人感动得掉泪,自己没有流两脸盆眼泪怎么行?”朱培华说,“白衣战士的无畏逆行深深地感动着我,那是一种家国情怀,让我有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都幻化成了笔下一串串激扬的音符。”
疫情期间,朱培华共创作了《出征出征》《樱花雨》《你》《我们是荆门》4首歌曲。“音乐可以鼓舞士气。如果我的音乐能让听者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时代的召唤,对我来说就够了。这就是艺术的价值。”
与施光南先生合照
朱培华的人生仿佛伴随着音乐而来,他自幼学习手风琴,14岁自学作曲,15岁发表作品,17岁师从中国目前健在的著名音乐理论家之一的靳卯君专业学习作曲,18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上音首届学生,毕业后进入浙江省歌舞团。后师从著名音乐家施光南,两人一起合作了《浙江曲曲》《喜送粮》《脚划船》《弯弯的渔港》等歌曲。
有人说:在朱培华的音乐作品里,能听到施光南的影子。他说:是的,我的创作风格,我的人生态度,都受到了老师的影响。老师满腔的爱国热情、与时代共鸣的激情、坚持为人民而歌的真情,是我学习的榜样,指引我前行的方向,这就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的魅力所在。
梦里曾回故乡
音乐创作反哺家乡
“我一直以自己是绍兴上虞人而骄傲,厚道是上虞人的特点,也是做人的基础,这一点从我父亲身上就得到了体现。父亲一辈子清白做人,认真做事,是非常典型的厚道之人。”言谈间,朱培华杭绍话自如切换,直感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朱培华祖籍绍兴上虞,父亲朱伯年15岁时从老家沥海远赴上海谋生,后曾任杭州百货公司总会计师,母亲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外公是上海纸业同盟协会主席,家境殷实。
“我虽出生西湖之畔,但故乡上虞一直在我的梦里。”有一次朱培华在朋友的陪同下去老家沥海南门寻根,遍访不得,正在失望之时,进入一个小院子,看见院子里两口大大的天落水缸,只觉得梦里来过这个地方。穿过厢房,见一老人独酌,一问,才知这人正是父亲的外甥,而这间正是自家的祖宅。说起这事,朱培华兴奋至极:或许冥冥中,游子对故乡有所感应吧。
说到上虞,朱培华说,上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上虞的孝文化、春晖文化有很大的发扬传播空间,上虞完全可以将文化元素植入原创歌曲,创作出代表上虞形象的音乐作品。作为上虞人,自己愿意为提升上虞形象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与家乡人一起
采访告一段落,朱培华为他的好友、预约并陪同我们前往的上虞区委区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上虞市人民政府驻南京、上海、杭州办事处主任杨柳,即兴伴奏《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悠扬的琴声在耳边回响。
同样回响的还有他对自己的鞭策:“艺术家要有时代的担当,我希望用自己的笔,继续为这个时代挥旗呐喊、擂鼓助兴,希望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自己的人生。”
(原标题《这位虞籍乡贤创作了G20峰会的主题曲!今年他的音乐作品特别走红!》。编辑倪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