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www.daqinvip.com/m/为保护全球生物的多样性,年,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年将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曹文宣,中国鱼类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大半生以山野为家,长期致力于鱼类生物学、鱼类生态学研究,以及长江鱼类资源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研究,在鱼类分类学、鱼类生态学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均有深厚造诣。曹文宣在办公室翻看青藏高原考察数据禁渔十年,打响长江保卫战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也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一条生态河流。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多种,其中鱼类余种,特有鱼类余种。这里曾是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乐园,但随经济发展和工业繁荣,渔业捕捞产量一度急剧上升。21世纪以来,长江珍稀物种相继灭绝,开启长江保卫战势在必行。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阶段性休渔治标不治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江生态问题。年,曹文宣提出,把阶段性休渔改为全面休渔十年,“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曹文宣在办公室研究叶须鱼的照片他认为,禁渔十年,让捕捞渔业退出长江及大型湖泊,既不会影响百姓对淡水鱼的需求,也能让长江休养生息,渔业种质资源得以恢复,是保护渔业前途的必要手段。对于长江来说,其上游水域的生态修复尤为重要。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河,分布有鱼类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6种。将整个赤水支流的小水电站全部拆除(小支流上游的蓄水水库除外),恢复河流原来的自然,建立自然保护区,使适应于这种生态条件的鱼类得以正常生长繁衍,将发挥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不但能维持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特有鱼类,还有净化水质、美化景观、便利灌溉、调节气候等等。曹文宣表示:“以赤水河为试点,通过全面禁渔保住长江这个天然种质资源库,恢复长江野生鱼类的自然生态系统,关系到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和未来。”曹文宣在上海世博会获得长江水生生物养护特别贡献奖经过长达10年的持续考察和奔走相告,年,长江生态保卫战正式打响。年12月30日,农业部网站发出《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决定从年1月1日零时起至年12月31日24时止,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10年。这是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突破。今年1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方案中规定,从年1月1日0时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最迟自年1月1日0时,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中科院三峡科研工作会议合影(一排右五为曹文宣)河边童年,爱上生物与音乐曹文宣,年出生于四川彭州普通的家庭,从小深受热爱园艺的父亲影响,终日玩乐在家里的果园、花园和门口的小河边,极度热爱自然生态。那时,家里养了鸽子、松鼠、兔子以及猫狗鸡鸭各种小动物,小小年纪的他一有空就去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并乐此不疲。门口的河水清鱼儿多,一到夏天,他就挽起裤腿撒丫子跑到水中,与藏在石头、水草下的鱼儿捉迷藏。年幼时,他深深迷恋于大自然的神奇和深奥,这为他踏上“与鱼儿为伴的野外科研工作道路”奠定了热爱和坚持的基础。彭州乡间空灵的自然环境,还滋养了曹文宣德艺术禀赋。他对二胡和手风琴倾注了超乎年龄的兴趣,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并受到高中音乐老师的极度认可。爱才惜才的老师建议他走音乐的道路,未来进入艺术和音乐的殿堂。但是对择业谨慎的他认为,艺术的造诣需要天赋的加持,灵感比技术更重要,具有相当的不可控性,把之当作兴趣陶冶人生是更好的选择。高中毕业,他报考成都华西大学(即四川大学)生物系,师从动物学家刘承钊。刘承钊以两栖爬行类为研究方向,曹文宣受其影响最终选择了鱼类生物学专业。曹文宣22岁的证件照大学的曹文宣,经常与导师及同学一起进行户外考察,以山为被以地床,把无限的痴迷和热爱投入进艰苦的知识探求中。“鱼类研究是很有意思的,做这项工作能给我很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后来的他不无感慨地说道。九次入藏,探索鱼类生存奥秘毕业后,曹文宣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简称水生所)工作,从此,真正开始研究鱼类。那时水生所地处偏僻,荒凉无着,两个月后,他被安排到梁子湖研究团头鲂与三角鲂。当时条件简陋,为确定鱼的具体的发育、孵化等生长习性,曹文宣在只有一盏煤油灯的情况下连日连宿地观察胚胎的发育过程,并画图记录。曹文宣(左二)在水生所研究室接受伍献经过几年的刻苦研究考察,他完成论文《梁子湖的团头鲂与三角鲂》。论文中,他提出团头鲂作为武昌鱼的一种,可以通过人工繁殖取得鱼苗,实现池塘养殖。他也因此成为了武昌鱼人工养殖的第一个提出者。曹文宣曾先后9次踏上青藏高原,采集了近百种、上万条鱼类标本,并发现了22个鱼类新种。通过对高原特有的裂腹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高原环境变化适应性关系的研究,他创新性地论证了青藏高原的地质发展历史,发展了我国的动物地理学。曹文宣在实验室研究青藏高原考察标本的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救鱼措施的研究中,他确认了中华鲟为主要救鱼对象,科学论证了中华鲟可在坝下自然繁殖,力主不必修建过鱼设施,代之以繁殖群体保护和人工繁殖放流,不仅保证了该物种的繁衍,并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基建投资;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研究中,他开辟了我国鱼类资源小型化现象研究的新领域。因大多时间都在野外考察,他的科研工作常常是以生命安全为代价的。为了下河抓鱼,他不幸染上血吸虫病。在高原长期缺氧及强紫外线的条件下,他的双眼患上白内障,一度需戴0度的眼镜才能看书。这些伴随专业的痴迷而来的苦涩,于他来说反而是种安心,安心自己清清楚楚的付出,安心成果的笃定和无悔。曹文宣在湖南索溪峪观看相机里相片的照片曹文宣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特等奖各1项;年获首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食鱼漫记,朴素的生命哲学观科研之余,曹文宣喜欢下厨,他的厨艺广受家人好评。“我做的清蒸武昌鱼,3岁的孙子最爱吃。”他笑着告诉记者,烹鱼50多年,他一直乐在其中。一边研究鱼类,一边烹煮鱼鲜。对于他来说,鱼是再熟悉不过的朋友,也是再美味不过的食物。他不是素食主义者,也不会因为研究鱼而不食鱼,而是任何时候都充分明白生命的意义,明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一边为了维护被人类日渐破坏的自然生态而努力,一边以虔敬的心灵接受自然的恩赐,认真做好每一餐饭,珍惜每一份美味。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来到中科院水生所梁子湖鱼类生态野外工作站,研究新发现的鱼种团头鲂。那时,支起火炉烧一锅长江鱼汤,是艰苦岁月中的无上美味。后来,他向东湖风光村一家知名鱼馆的老厨师学做清蒸武昌鱼,明白烹鱼选鱼比大小更重要的是鱼龄,两年生的武昌鱼肉质最佳,太小或太老,口感都会打折。曹文宣(左)在湖北梁子湖蒸汽船上然而,后来他渐渐地不愿意做鱼了,原因是找到好的食材越来越难了。“我烹鱼不喜欢放太多调料,这样会抢走鱼本来的鲜味。但从市场买回的鱼味道寡淡,调料放少了或者放多了,都很难吃。”挑不到上好的食材,他既苦恼又疑惑,为何江鱼不复当年美味?让需要保护的得到保护,让能够繁殖的科学繁殖。尊重自然,取己所需,这是曹文宣作为生物学家关于生命的朴素哲学观。这与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不谋而合。为了环境复归从前,为了珍稀鱼类的保护,也为了适合餐桌的美味,曹文宣的鱼类生物学研究一直在进行。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参考文献:1.《曹文宣: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生态修复刻不容缓》,韩天琪,中国科学报2.《曹文宣:长江“十年禁渔”迈出第一步》,沈春蕾,孙慧,中国科学报3.《曹文宣院士:我为鱼儿代言》黄璐李佳璇湖北日报4.《院士曹文宣之忧:何处觅良种?复壮长江鱼!》,水产门户网5.《曹文宣口述访文字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6.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