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色彩斑斓的65号楼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5/31

本文转自:黄石日报

  ○郭铁跃

  65号楼,像一位身姿绰约的女子,从遥远的地方翩然归来,带着好多好多故事哟。

  回到年,随着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建厂、创业,65号职工住宅楼拔地而起,她长60米,共三层,每层走廊相通;设计超前,现浇结构,每户都有厨房和厕所,红砖红瓦,简约朴实。在以平房居多的那个年代,她卓尔不凡,与旁边有色办公大楼构成了下陆一景。

  那时,楼房本土本色,毫无装饰,住户职工也友善质朴。男的平头短发,女的辫子一扎,要么穿清一色的工作服,要么灰色的、藏青色的中山装、春装;年轻人则以穿一身绿色军装为显摆自豪,一顶绿军帽则是“玩味”的奢侈品;哪家弄了什么好吃的,比如包饺子啦,炸红苕壳子啦,做麸子酒啦,买了西瓜啦,都会送一些给邻里街坊分享品尝。孩儿们则楼上跑楼下,楼下窜楼上,追逐嬉戏,到处捉迷藏,快乐无比。

  印象最深的是65号楼东边房头。

  这里是我们“打撇撇”(一种把香烟盒纸折成三角形,在地上玩输赢的游戏)、打弹珠、踢毽子的玩耍场所。那时,天生调皮的我,什么好玩的东西呀游戏呀都会弄,还常常“技艺”出众。到了长长夏夜,人们把楼房外的土地用水一泼,等蒸腾的热气散发完后,大家便陆陆续续搬出竹床竹椅木凳之类的睡具、坐具,也有人急不可耐地跑着“抢占”树底下的好地方早点纳凉,大家摇扇消暑,东长西短地唠嗑。晚辈们大都跑到房头,围成一堆,吹牛皮,说笑话,讲故事,谈天侃地。还记得后来在机修厂上班的航新哥哥最会“咵天”,每次他都说得眉飞色舞、活灵活现,一到精彩处,他就四周一望,压低声音,我们不由自主地从四周向他倾身过去,竖起耳朵,大睁双眼,静等听他的精彩故事,完完全全入了迷。到了过大年,这里更是人来人往、充满欢声笑语的热闹之地,因为,几乎家家都会出来炸米泡,就连住在老远处平房的职工家属也会带着糯米、蚕豆之类的粮食和布袋、箩筐等东西过来炸。那队伍排得好长好长,有几次,我排队等了两三个小时,可人并不觉得烦和累呢。

  房头再往东二十来米,有一个比篮球场还大的荷塘,儿时捉蜻蜓、捞鱼虾、摘莲蓬的情景犹在眼前。每当夜幕深垂,荷塘边时常响起悠扬的琴声——这是我和住在二楼的胜强哥哥,还有发小蔡晓光、袁青、宋卫红在演奏小提琴和手风琴呢。有人说,我们的童子功就是这样炼成的。

  光阴荏苒,往日的荷塘变成了如今的足球场;65号楼经过50多年的风雨侵蚀,风华不再。但我们依然坚守老屋,恋恋不舍,她是我们的故里和乡愁啊。

  年至今,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65、64、63号三栋姐妹楼及外围场地实施了翻新工程。我们赶上好机会啦,老旧的楼房终于旧貌换新颜。

  楼的外墙,重新涂装了典雅的贵族黄,比例恰当的咖啡色线条贯穿其中,赏心悦目;锃亮簇新的铝合金窗户,既隔绝了楼外的噪声,又与一楼门面新颖整齐的造型相呼应,显得肃静而上档次;洁净厚实的大理石地面,精致雕花的栏杆,古色古香。楼的西头,镶嵌“铜都”二字的欧式门厚重大气,雕门里面,一长排带有巴洛克风格的橱窗蕴含诗一样的韵律,引人驻足,凝视,凝思;一长列十九世纪英国式的街灯,整齐优雅地从北排到南,现代而又古朴,恰似绘画中的透视,予人遐想;当夜幕慢慢地降临,它静静泻出安谧的灯光,洒在行人和路上,情意悠长。楼的东头,紧连着现代化的足球场和通往体育馆的柏油路,绿草茵茵,花木遍布。清晨和晚上,散步跑步的,打拳舞剑的,约会遛弯的,林林总总,异彩纷呈。她的后面,是整齐透明的美式庭院,还有与她一样雅致亮眼的64号﹑63号姐妹楼,栋栋花园碧绿,月季盛开,丹桂飘香……楼的前面,新落成的车站,融合了中西两种建筑风格,新颖的站牌,嵌有中国特有的窗花格,时尚醒目的大钟,高高地耸立着,令行人驻足相望……

  远远望去,65号楼分明是黄石又一幅色彩斑斓的建筑油画,更是下陆区一道精致靓丽的人文街景。我们漫步徜徉,好像来到了欧美的文明街区……

  青年人又爱到这里来了,踢毽子、放风筝、谈恋爱、拍婚纱照……搬走的住户又回来住了,幸福指数飙升;售出房子的住户,惊叹房屋的洋气雅致和升高的价值;黄石各地的居民也慕名前来参观“打卡”……这里,特别值得赞美的,是我们年届八十的老住户老党员刘华金、辜春桂伉俪,欣然把自家一楼的欧式庭院,开设成社区书吧,免费提供给居民读书看报,每天还为大家备好热腾腾的茶水。人们在此学习、交流、喝茶,一派和谐一家亲的景象。刘老风趣地说:“社区这么美,我也要锦上添花呀”。

  有色的65号楼你到底在哪儿呢?

  她一直稳稳地伫立在下陆大道、新农村对面、新下陆汽车站旁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