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马友友大提琴演绎城市风景,巴赫音乐最合适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5/4/27
古典音乐的欣赏一直以来让入门者有点晕菜,大段落的音符段落,旋律的起伏回转,碰见个别优美入耳的句子往往在不断变奏后,只留下模糊的印象,这也许也是一般的爱好者难以亲近古典音乐的原因之一。参看古典音乐的评论文章,太多形容欣赏者感受的词汇,如忧郁、喜悦、色彩等用词则过于抽象,难以准确理解。这时,有朋友说了,听古典音乐难道需要与情绪联系起来吗?难道单纯的听音乐闹下耳朵就不行吗?当然可以,听音乐和看任何绘画、工艺作品一样,并不一定非要学习音乐知识才能欣赏,只要在倾听的时候注意体会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就行,这感受包括是否好听、是否有情绪反应、是否产生联想、是否带劲等等。碰上喜欢的音乐,有兴趣的话,大家自然会去了解相关的情况。有朋友就是经历了这样的听音乐过程,喜欢上大提琴这件乐器的。当初,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某电视台看到一个有关城市发展的节目。其中,主要介绍了世界上各个城市建筑的风景,既然是现代城市,而节目的背景音乐却是古典音乐,不是现代流行音乐,这在平时的类似节目中并不多见。引人注意的是,节目里城市建筑风景在大提琴演奏的背景音乐中,让观众体验到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像是一种精致架构的律动往复,人类高层建筑的一种美似乎被音乐烘托的更加清晰。节目的片尾字幕显示了,背景音乐的出处,是一名叫马友友的艺术家。百度百科显示,马友友,年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4岁开始学钢琴与大提琴,5岁开始演出。年,7岁的他与家人迁往美国纽约定居。马友友的父母都是专业音乐工作者,其父马孝骏为音乐教育学博士,作曲家兼指挥;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声乐女歌手。上述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节目是年,马友友历时多年制作的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合多种艺术创新诠释的影片。内容不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乐会演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重新录音,更重要的是以“巴赫灵感”为题的内涵。影片在“公共电视台”及全球各大电视网播出,获得一致好评。引人赞叹的是,马友友演奏使用的两把大提琴,一把叫做“蒙塔尼亚纳大提琴”,绰号为“矮牵牛花”。这把大提琴制作于年,价值在万美元左右;另一把大提琴名为“达维多夫·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是用大提琴家、作曲家卡尔·尤利耶维奇·达维多夫的名字命名。这把琴制作于年,价值上亿人民币,已被收藏,收藏家仍然决定将此琴继续借给马友友使用。马友友其实演绎的名家作品较多,如贝多芬、勃拉姆兹、皮耶佐拉等,最近也在不断推出各种有各种现代元素的作品,只是对巴赫的作品有所偏爱,也有许多创新和领悟,上述第一首就是巴赫的作品。这里再介绍一首印象深刻马友友演奏的“探戈教父”皮耶佐拉的作品,曲中探戈的舞蹈节奏配以手风琴的自由、魔幻的音色,让人在窒息在生活的真实与淋漓中。巴赫是16世纪以来集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巴赫把当时的音乐从以声乐为主体,发展为以器乐为主体,并充分发挥出古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明了五指并用的弹键盘指法,奠定了现代弹奏钢琴的指法。巴赫在作曲上是最早应用十二平均率音阶的。“十二平均率音阶”就是把一音阶的音程作十二等份,定其一分为半音,二分为全音。平均率的使用,使转调(固定某调子的作曲,在途中转变为别的调子)非常自由,表现力更加丰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