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的希望工程
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王海珍
编辑
赵汉琪
在杨子蕊家里的窗台上,还插着那束满天星,这是她特别珍惜的一束花。她家窗台上还养着平安树、蟹爪兰、太阳花,不过她最喜欢满天星。“这是我们从北京冬奥会回来,学校迎接我们时送的。我觉得很好看,就放在窗台上,每天看着它,就会很高兴,也很自豪。它总让我想起我们在冬奥会开幕式上唱歌的那一瞬。”杨子蕊稚嫩的童音里有热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春天。
杨子蕊是河北省阜平八一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年2月4日,她和来自阜平县的43位小伙伴一起在鸟巢唱响《奥林匹克颂》,纯净的歌声响彻鸟巢。梳着两条长长麻花辫的杨子蕊面带甜美笑容,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出现在奥林匹克国际直播镜头中。
阜平马兰花童声合唱团44名孩子在冬奥会开幕式上与张艺谋导演合影
开幕式结束第二天,杨子蕊和小伙伴们在老师带领下,去了一趟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那是她第一次去天安门,在北京集训一个多月,每天训练日程都排得很紧张,演出顺利结束,孩子们终于实现了在天安门看升旗的愿望。“原来和电视上看到的升旗很不一样,升旗的叔叔们走路的样子神气极了。我站在国旗下看着国旗慢慢升起来,激动得快掉眼泪了。”杨子蕊说。
得知杨子蕊要去北京参加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姐姐杨子璇觉得不可思议,连着问了好几遍:“真的是冬奥会吗?真的吗?”惊讶的不止姐姐,就连杨子蕊最初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还偷偷掐过自己的胳膊,确定不是在做梦”。杨子蕊站在国旗下,脑海中还回荡着前一晚冬奥会上演唱的情景,梦想成真的感觉真好啊!
在阜平县城南庄镇唱了十八年的马兰小乐队
大山里的孩子在冬奥会上天籁般唱响《奥林匹克颂》,一时间视频刷屏。杨子蕊和小伙伴们回到家才知道,她们和合唱团成了全国媒体报道对象。大山里的孩子如何走到冬奥会的舞台?顺着冬奥会上那山谷溪流般的童声合唱,邓小岚和她创立的马兰小乐队的感人故事,渐渐步入人们视野。
邓小岚被人们称为“马兰的女儿”。父亲邓拓,是《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晋察冀日报》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创刊于年,终刊于年,之后与邯郸市其他报纸合并,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马兰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太行山深处,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山村,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的地方,也是《晋察冀日报》根据地。马兰村是《晋察冀日报》十年游击办报岁月中,驻扎次数最多、累计驻扎时间最长的村。马兰的乡亲捐地、捐木头,出工出力帮报社建印刷厂,为保护报社,19名村民惨遭日军杀害。反“扫荡”中,还有7位同志长眠在马兰村山崖下。为了纪念马兰村为《晋察冀日报》做的贡献,邓拓给自己起了笔名马南邨,取自马兰村谐音,表示对马兰村的永远感念。
年,邓小岚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村,后转到该县麻棚村和马兰村,由当地乡亲抚养到近三岁,才回到父母身边。邓小岚一直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她说:“我吃着阜平老乡的奶长大,我就是马兰人。”
年,邓小岚离开马兰村后第一次回来,村里老乡听说是北京来的邓小岚,当街叫出她的小名,这让她心头一热。
年,退休后的邓小岚回阜平马兰村扫墓,偶遇村里一群疯跑玩闹的小学生,她和孩子们交流,让他们唱首歌。邓小岚提示了好几首经典儿童歌曲,如《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孩子们茫然摇头。尽管她知道这里地处深山,属贫困地区,但孩子们连一首歌都不会,还是让她震惊,震惊之后是深深的难过。她下定决心,要为这里做些什么。
她决定把音乐带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她很爱音乐,是音乐陪她度过一生中最难熬的岁月,深知音乐的力量。她在北京筹集资金,为孩子们一趟趟背来手风琴、小提琴等这些山村不常见的乐器,又手把手教孩子们弹奏这些乐器,教孩子们唱歌。那时候交通不便,从北京到马兰村,要走一天,这样的条件下,邓小岚一直坚持,每年有一半时间住在村里,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
年,邓小岚带着孩子们成立马兰小乐队。年,邓小岚自费带孩子们到北京看天安门,在北京中山公园,马兰小乐队给《晋察冀日报》的老人做了演出,这是马兰小乐队“首秀”。随后,马兰小乐队的表演机会更多了,阜平县有活动也邀请他们去演出。孩子们的演唱很精彩,媒体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