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偷自行车的人贫穷和绝望中,孩子的多重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2/8
北京哪家皮炎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57338.html

《偷自行车的人》,年的黑白影片,意大利导演德·西卡讲述了一个关于贫穷和绝望的故事。一句话可以讲完整个故事,父亲得到一份需要自行车才能完成的工作,但在工作的第一天,自行车被偷了,父亲和儿子用一整天的时间去找自行车,结果没有找到,父亲反倒成了偷车贼。

这是一部表述简单直接,内容又极端丰富的影片,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肩扛摄影机,新闻快片,业余演员。

当时一批新生导演受限于高昂的搭建摄影棚经费,所以实景拍摄。街头上走过的拉手风琴的孩子,乞讨的孩子,马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都是当时街头的实景。因为不是刻意的摆拍,街头上的种种就纤毫毕现地,如史料一般地,进入现在观影者的眼睛。

又因为请明星费用太高,所以业余演员也成为一种选择。片中的父亲就是大街上的一名失业者,那个有着明亮眼睛的男孩子也是第一次当演员。看到孩子摔倒在大雨中赶紧爬起来,然后自己站在屋檐下擦来拍去,泪目。因为天然纯粹,所以有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影片中讲述是二战后,意大利经济大萧条时期,大量的人失业,得到一份工作就是奢侈。在那样极度匮乏和无望的处境中,父难为父,子也难为子。本来说,孩子是每一个家庭幸福的来源,不论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人家的孩子。小男孩会为吃到拉丝面包而开心得想要炫耀,那个富人家的孩子也是家里的甜心宝贝。但是,穷人家的孩子角色更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贫穷和绝望中,孩子也是家里经济的来源补充。影片用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和自然,用镜头语言讲述着这个家庭的故事。影片并没有刻意介绍这个孩子平时做什么,一个镜头观众却已了然于心。父亲第一天去上班时,用自行车带着孩子,半路上放下他,我们以为孩子是要去上学。摄影机在孩子这边略做停留,我们看到孩子熟练地进入一个储物间,搬出一个手提箱和一个牌子。原来他是在摆摊。

长兄如父,穷人家的孩子必须有此担当。此处又要感慨影片的流畅和精炼了,片中并未介绍这个家中有几个成员,却用男孩关窗的动作,跟随他的眼神,我们看到床上还有一个小宝贝。小小男孩的温柔和细腻,由此可见一斑。爸爸的自行车从当铺里取回家,也是这个男孩当做宝贝一般地擦洗干净。

面对问题时,孩子也是家人的好帮手。爸爸出去找自行车时,一路带着孩子,这时孩子既是父亲四顾茫然时心理上的小小支撑,也是实际上的帮手。在我们的观念中,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做什么,除了爱玩爱闹之外还能做什么,关键时刻不捣乱就行了。不是,穷人家的孩子从来就没有时间去心疼自己,也没有对象让自己去撒娇。

父难为父的时刻,孩子会倒转角色,成为父亲强有力的支撑。寻回自行车无望,工作也不可能再继续了,每个月两万多里拉的收入没有了,下一次工作机会不知道是半年后还是一年后,家里唯一值钱的六床床单都进了当铺……瞥到一辆自行车,寂寞的放在那里,好像在向他发出呼唤,他终于动了心思……

父亲被一群人追着打着喊小偷,男孩过去站在父亲身边,当对方放父亲走时,父亲的心里不仅是对生活的绝望,还有在孩子面前做了坏榜样的懊悔。

此时,电影用几个镜头的切换,表示着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角色交换。父亲的眼神中都是绝望迷茫,男孩不断抬头巴巴地望着望向父亲,父亲低头看见孩子,流泪不已,孩子握紧父亲的手。此时,父亲成为脆弱的孩子,孩子成为强有力的支撑者。

孩子总是不希望仅仅是孩子,当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说“我不是小孩,我长大了”时,也许,真的是他长大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