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读创记者对话柔性电子之父约翰罗杰斯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4/21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袁斯茹

破纪录和做研究两不误的“苏神”又发论文了。近日,苏炳添回到暨南大学教学,还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论文,讲述了电子设备如何辅助科学训练。

△约翰·罗杰斯线上演讲

柔性电子皮肤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近日,在腾讯WE大会上,读创/深圳商报记者线上采访了“柔性电子之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约翰·罗杰斯。据悉,罗杰斯是少有的同时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医学院的三院院士。

“手风琴材料”打造人体第二层皮肤

英剧《黑镜》中有一个“脑洞”:未来每个人的耳后都被植入了“记忆芯片”,它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帮助储存、调取、甚至删除记忆。

“记忆芯片”或许还停留在想象中,但“人体芯片”已经在逐渐走入现实。其中,罗杰斯团队作出了巨大贡献。

柔性电子技术,即将硬质材料的电子器件制造在柔性基板上,让其具备更大灵活性,从而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谈起技术难点,罗杰斯表示,在保持多样化电子功能的同时,第一是材料要足够薄,第二是要让它们实现“从硬到柔”的转变,像天然组织一样与人体兼容。

罗杰斯展示了团队耗费15年打造出的柔性电子材料。在常用的硅片上,做出非常薄的硅带、硅薄膜和硅线,再将其粘在柔软的薄膜橡胶片上,不同于常规的平面放置,团队将其做成波浪形,形成一种软硬组合材料,原理和手风琴类似。

“硅带的形状不仅可以是波浪形,也可以像内部彼此连接的小弹簧。通过对这些软硬结合材料进行力学量化建模,我们就可以设计电路来提供相应的电子功能,同时确保力学特性可以和皮肤相适应。”罗杰斯说。

临床应用有突破性功能

目前用于临床的可穿戴设备不少,但在罗杰斯看来,柔性电子是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而打造,其临床应用也将带来突破性改变。“要获取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必须持续监测,并将足够量的数据用机器学习加以分析,柔性皮肤有望做到这一点,”他表示,“此外,它还能实现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无法实现的功能。比如监测心脏健康、记录心电图、精确跟踪皮肤的水合作用和通过新的表皮动脉检测血液脉冲流等。”

目前,罗杰斯团队的研究已走向应用,尤其是在早产儿和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方面。

早产儿健康状况不稳定,需要全天24小时的重要生命体征监测,且测量精度要达到临床级别。传统生物传感器需要通过硬件接口连接,再植入皮肤表面,实际操作中会有影响自然活动、伤害皮肤等缺点。为此,罗杰斯团队抛弃了所有硬件,用1-2个无线表皮电子设备代替,其中一个置于胸部,一个置于手部或脚部,就可监测所有重要生命体征。“这些设备就像一个不间断的无线数字听诊器,不仅可以测量心电图和体温,还能测量心音、监测心脏瓣膜的开闭等。”罗杰斯说。

据悉,该团队设备已在印度、巴基斯坦、赞比亚、肯尼亚和加纳落地,有约一万名婴儿和孕妇用上了这项技术。

“电子设备作为传感器执行治疗方案,从而增强人体器官功能并延长人类寿命,这是我对更远未来的设想。”罗杰斯告诉记者。

(腾讯WE大会供图)

审读:谭录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