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经历者变迁的见证者
蕉岭县华侨农场成立60周年之际,县文联走访5位归侨代表
时值蕉岭县华侨农场成立60周年,蕉岭县文联举办“世界长寿乡蕉岭——生物与大健康产业”征文比赛。期间,蕉岭县文联一行寻找一个个记录时代的见证者,深入到华侨农场归侨代表的家中,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他们眼中的蕉岭县华侨农场,记录他们的生活变迁。
种了30多年茶的王阿姨
当人大代表
是责任和担当
周六,接连下了两天大雨,突然转晴,我们县作协组织部分会员到华侨农场采风。目的很明确,就是为蕉岭县华侨农场成立60周年暨蕉岭县文联举办的“世界长寿乡蕉岭——生物与大健康产业”征文比赛撰稿。
这一天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采访了5位归侨。我采访的这一位叫王丽莉女士,我们叫她王阿姨。
我们到时,她早在大路旁等候了,握手寒暄后,邀请我们走进一座小洋楼。一进入小院落,我就被吸引住了:小庭院内栽种着各种植物,随性地生长着;有点规模的水池里养着几尾鱼和几只龟,喷泉洒在假山和小草上;水池旁布置有石桌石椅,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太吻合我的“回归”理想了。
正打量着,茶的清香扑鼻而来。王阿姨泡好一壶绿茶,招呼我们坐在水池边的阳伞下。茶农出身的王阿姨三句不离本行,刚坐下就端起茶杯,为我们介绍华侨农场的特产“蕉特绿茶”。她说她爱茶,种了30多年茶,茶树就像她的孩子,幼苗栽下去,看着茶苗一天天长大,心里不知道有多快乐。
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们了解了她回国的大概经历:“当年东南亚排华,那时我10多岁,迷茫和痛苦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辛勤劳动所得的家业付之东流,一切归零,也不知道未来的家在哪里?说来心酸,我们称自己是难侨,是祖国把我们这些无家可归的游子接回来,给予最好的安置,并将这一块土地命名为‘华侨农场’。”
当我们问及农场60年的变化时,出乎意料,我们听到的并不是慷慨激昂的点赞。王阿姨很平静地反问我们:“你看我现在生活过得怎么样?”没等我们回答,她说:“退休了,种花、养龟,跳舞……不是广场舞哦,是伦巴、爵士之类的。”看我们笑了,她继续说:“我70多岁了,老伴80多岁了,不是好日子,能这样享受生活吗?”我听出了她发自内心的自信和满足。“前几年大姐从马来西亚回来,看了我们住的小洋楼和周围的环境,好生羡慕。她告诉我那边的街道和房子还是老样子,听了大姐的话,我心里还有点得意呢。”说完,她自个儿笑了起来。
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介绍,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看来普通的阿姨,曾是两届省人大归侨代表。我们想多了解这方面的事情,王阿姨依然平静地说:“提过一些建议,后来都一一落实了。当代表不只是光荣的事,更是责任和担当,是国家对我们华侨的信任。”真是个谦逊实在的人。
有一个小细节,让我看到了王阿姨的“真”。为了配合版面,要拍一张生活照,当我提出拍浇花的镜头时,她竟然说:“这不好,昨天才下了场大雨,这不真实,拍一张看花的照片吧。”联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虚伪做作,我有点汗颜。
作为老侨务主任,王阿姨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侨务工作。我们说华侨农场的发展有您老人家的一份功劳,她听后不以为然:“我算什么,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广大归侨努力的结果,更是政府关心和支持的结果。现在我们华侨农场正创建大健康产业园,将来一定会更好的。”她说得很肯定,而且说到“我们”时语气特别重,也特别亲切,充满了归属感和自豪感。
接近中午12时了,我们告别了王阿姨,她却意犹未尽想邀我们去看“舞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得让王阿姨失望了。
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次的采访让我印象很深刻。我从这5位归侨身上,看到了他们内心自然流露的对祖国的爱和感恩,实实在在,没有任何仪式感。也因此在回程的车上我灵感突发,很快就完成了一首小诗:
乌云张开大髦,天空肃穆,此刻
我的内心明朗,和五个人交谈之后
他们的笑容,充满阳光
曾经,有风云叩问,何处是家
他们的目光和孤雁的目光,一样,迷茫
他们说他们曾叫难侨,这个名词
有点寒冷
五个人都说——
是故乡的土地,温暖的
呼唤:孩子,这就是家,是你我的家
于是,树有了根,有了叶和花,有了果实
果实是笑着的,饱满,成熟
我听得出,他们感恩,像一汪泉水
清澈,透亮,自然流淌
不需要任何仪式
曾志雄
归侨老厂长苏志杰
退伍后
办厂创业报国
5月23日中午,初夏的太阳还不是十分热辣,一路东风把我们送到了印尼归侨苏志杰的家。刚下车,就见老苏满脸笑容迎候在家门口。老苏虽是古稀之年,但身板硬朗,脸色红润,精神矍铄,挥手间把我们邀进了他温馨的家。
言谈中给我的第一印象,老苏是一个重感情、有抱负、懂感恩的人。老苏和其他归侨一样,都有逃不脱的“排华”命运。他家的房子被烧毁,全家流离失所,漂泊在异国他乡。最艰难的时候是祖国把他全家接回来,安置到蕉岭华侨农场。现在老苏住着花园式别墅,他的日子幸福快乐。
若说侨场养育了他,让他成长成才,那么当年入伍的部队“红一团”大熔炉,就磨炼了他的精神和体魄。从无根到有根,从遭受欺凌到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厚爱,老苏萌发了创业报国的决心。他在部队入了党,退伍回农场后,他要求自己:永葆军人风范,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第二个印象,老苏不轻言服输,对事业执着追求。采访中,当谈到近百名工人面临下岗的那段艰辛岁月时,只见他眼睛湿润了。老苏凭着军人的血性、凭着回报祖国的一腔热血,临危受命,顶住压力,为国家分忧解难,担负起濒临倒闭的塑料厂厂长的重任。沧桑岁月,老苏是如何带领工人披荆斩棘,改革创新,攀越坎坷历程的故事,这里就不说了。
老苏拿出泛黄的珍贵文献资料和闪闪发光的牌匾、奖状、证书时,在场的人无不赞叹,那是他业绩的最有力佐证。真是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在他客厅墙上悬挂着朋友的赠诗:海外赤子归故里,志同道合结友谊,人才杰出创佳绩,报效祖国正其时。老苏激动地说:“今天,厂里的老搭档们能记住我,今生足矣!”
第三个印象,他是侨场变迁和发展的创造者和见证者。老苏一家从年回到祖国怀抱,与侨场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60年,见证了侨场从贫穷落后到今天富庶美丽、平安祥和。期间,老苏有多次机会可以调往大都市工作,但他不离不弃,他说:“这里有养育我的土地,有情同手足、患难与共的好工友,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也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啊,侨场是他心灵和情感的归属地,他怎么会离开这片土地呢?
第四个印象,老苏是一个性格开朗、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人。随着采访深入,文艺兵出身的老苏展示了他的多才多艺。他熟练地拉起手风琴,老伴唱起清脆的女中音,为我们表演了《解放军进行曲》《白衣战士》等歌曲。从老苏夫妻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们看到了他们家幸福快乐的日子。
丘文
会做咖喱菜的汤叔叔
喜欢玩,
喜欢新奇的东西
进入这位印尼归侨的客厅时,汤胜益正坐在矮凳上,在茶几前泡茶。热茶待客,是客家人讲究的礼数。
虽然是预定的采访,但是天南地北的扯闲话是免不了的。没有预设,话题不知怎的就转到了咖喱菜。汤胜益说:“咖喱?我最拿手的就是做咖喱味道的菜肴。”他一边冲茶,一边自豪地说,眼眉间自信满满。
咖喱味道的饭菜只听说过,现在从眼前这个不起眼的男人嘴里讲出来,倒引人好奇。汤胜益说:“咖喱风味的菜,现在会做的人不多了。这一带除了我,别人都不太会做。”说着,他提起某种他出售的咖喱风味食品,文友中一人恍然大悟地说:“就是那个什么?我吃过,是你做的吗?”说着拿出手机调出图片给他看,他看过后说是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印证到汤胜益身上,绝对正确。他的手艺,都是自学的。他学会后,觉得咖喱菜手艺不难,关键是食材难找。他说,经常有人通过他的朋友或熟人,预订一桌咖喱菜,到他家里相聚。而他的朋友老乡就更不用说了,时不时让他烹调咖喱菜解馋。
听到这里,我对汤胜益暗暗起敬,眼前普通的他也焕发出了光彩。他穿一件蓝色的棉布衬衣,深色裤子,身材中等,浓眉大眼。他讲话时声音清脆,像有一根弦在伴奏,非常好听。声调与当地客家话无异,但细听还是有印尼归侨那种特有的腔调。
汤胜益最得意的事,是研究出了一套制作蛋糕的模具。说到兴致处,他把我们引到他的蛋糕小作坊里。一座窄长的房子,长墙一边是2台大烘箱,对立的一边放着几套模具,每套花纹各不相同,非常漂亮。他介绍说,这些模具是经过反复实践订制的,烘烤出来的蛋糕金黄喷香,不会烧焦。我们问他每天出产多少?他说,他的客户都是熟客,有客户预订后才加工生产。我们当即索要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