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罗贝托波拉尼奥荒野侦探是后拉美文学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5/31

罗贝托·波拉尼奥(年4月28日—年7月15日),智利诗人和小说家。出生于智利,父亲是个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则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年全家移居墨西哥。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圣地亚哥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时为了生计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其他作品包括《护身符》《遥远的星辰》《地球最后的夜晚》《未知大学》《智利之夜》等。

拉丁美洲撒满了被遗忘的青春骸骨,《荒野侦探》要再次唤醒这些青春的生命。——罗贝托·波拉尼奥

本能现实主义诗人们从回荡着手风琴声的酒吧里出来,游走在深夜中烟雾缭绕的墨西哥街区。他们在吸食大麻或喝完劣酒之后,可能会在空旷的街道上大声诵读诗歌,那些优美的、混合着香烟和酒精气味的诗句,在墨西哥夜晚的上空随风飘去。

波拉尼奥在《荒野侦探》里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群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本能现实主义诗人们。他们对抗传统,沉迷大麻、酒精、性爱,满怀热忱与激情地讨论诗歌和文学,青春荷尔蒙的气息如潮水般汹涌。正如书中的人物一样,波拉尼奥四十岁之前几乎什么都干,写诗、革命、吸毒、流浪、生病,四十岁以后他只专于写小说。作者将自己一生的经历投射于《荒野侦探》,化身为贝拉诺、马德罗,他最好的朋友——诗人圣地亚哥则是利马的原型。奇怪的是,书名虽为《荒野侦探》,但侦探却从未出现。那么侦探在哪呢?还有马德罗日记最后画谜的谜底是什么呢?

01

“他们盛情邀我加入本能现实主义派。我欣然接受了。没有举行任何入会仪式。这样反倒更好。”

这是《荒野侦探》的开篇,通过青年胡安·加西亚·马德罗的日记引出本能现实主义。若本能现实主义是树根,由他们发起的本能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周围诗人们的活动情况就是枝叶,寻找先锋派女诗人蒂纳赫罗则是树干。

《荒野侦探》总共分成三部分:“迷失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荒野侦探:—”,“索拉诺沙漠”。第一部分通过马德罗的日记(从年11月2日到12月31日)描写了他和利马、贝拉诺这群本能现实主义诗人们日常的活动情况,他们游荡于大学校园里的诗歌研讨班、酒吧、书店、墨西哥深夜的街道……他们有着青年人的年少轻狂和忧郁的浪漫,他们参与聚会,普遍贫穷,吸食大麻,滥交,谈论诗歌和文学。这部分在利马、贝拉诺和马德罗以及被他们拯救的妓女鲁佩开着最新款的白色英帕拉深入墨西哥城北面的索拉诺沙漠,踏上躲避仇家,也为了追逐梦想,寻找被他们奉为精神领袖的女诗人蒂纳赫罗的旅程戛然而止。

“我转过身,透过后窗看见街中间有一条影子。这个世界所有的悲伤全汇集在那个影子上了,小车严正的四边形窗户将它定格。那是鞭炮声,我听贝拉诺说,这时我们的小车向前猛跑,把芬特家的房子、流氓们的雪佛兰小车、科里马大街抛在了后面,顷刻间我们已经来到瓦哈卡大道,驶出市区向北方奔去。”

02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作者如同一位纪录片导演,全片迷幻的氛围由浅入深,运用蒙太奇的镜头将跨度长达20年的岁月,通过聚焦与利马和贝拉诺相识,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各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从他们的角度叙述了各自目击或者耳闻的两个诗人的生活片段,继而将波澜壮阔但又落实到个人头上的拉美社会变迁的历史铺展开来。

这部分时间交错跳跃,空间跨度极大,场景不停变换。作者娴熟地通过多口吻的叙述,看似破碎、凌乱,但又彼此交织的再现了两位诗人的逃亡生活。其中不乏一些充满柔情的句子,它们像一颗颗耀眼的星星点缀在拉美土地的上空,在粗犷放纵的背后显出无限的柔情和细腻,以及淡淡的悲伤。如:

“我差点要哭出来时又看见他了,在隧道口,在阴影中,像个邪恶的精灵般默默地望着我,我抽着马向他奔去,我说你他妈的吓死我了,阿图罗,你这个大变态,他忧伤地看着我,但接着又大笑起来,把那种忧伤掩藏起来,此刻,只是在此刻,我才知道他爱上我了。”

“她走在我身边,我要转弯时她优雅的身影扫刷着我伸展开来的沉重影子。我的影子似乎羞于在她的影子旁边流动,可是你再瞧的时候它又极其开心。我的影子就像第三个千禧年的瑜伽熊,她的影子就像希帕蒂娅的弟子。”

你看过跳求偶舞的鸟儿在灌木丛中做花园、尖塔和空地的纪录片吗?你知道,只有那些能做出最好的花园、最好的尖塔、最好的空地、会跳最复杂舞蹈的鸟儿才能找到配偶吗?你没有见过那些为了吸引雌性练习跳舞到死的荒唐鸟儿吗?阿图罗·贝拉诺就是这种东西,完全是一个愚蠢自负的孔雀。本能现实主义是他为我而跳的声嘶力竭的求爱舞蹈。问题是,我再也不爱他了。

在这部分除了对用性取向区别诗歌与文学,最后死于脑瘤的埃皮法尼奥的死亡略加详述外,(他在等着我说话,有那么几秒钟我们谁都不说话。我多么希望跟你在一起啊,我说再见之前来了这么一句。我也是,那个仿佛从异度空间传来的小鸟般的声音说。几天后他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他死了。死得很安详,她说,他在家里坐在椅子里晒太阳的时候就走了。他像个小天使般地睡着了。)其他诗人们的结局则通过被采访人的叙述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再写诗,更不再让自己贴上本能现实主义的标签,心中有关诗歌和文学的火花被现实浇灭。属于青春的帷幕缓缓落下,那些年少轻狂的过往,那些滚烫炽热的理想终是归降于波澜不惊的生活。这群文学青年的理想最终如酒杯一样破碎,被悠悠岁月磨平、埋葬,让人读来惟余感慨和悲怆。

03

第三部分接着马德罗的日记继续写,从年1月1日至2月15日,仿佛末日题材的公路片一样再现了他们一路的逃亡生活和寻找先锋派女诗人的经过。他们终于找到了先锋女诗人,却也给她带来了死亡。在与皮条客和警察的搏斗中,先锋女诗人为了保护妓女鲁佩死去。最终马德罗、鲁佩也与利马、贝拉诺分成两路继续逃亡。

“这就是我们的哀歌”,加西亚马德罗这样说。

除了结构独特,《荒野侦探》还出现了大量庞杂的作家和文学作品,这些人物有真有假,虚实相间,一时让人分不清现实和小说的界限,正如作家的另一本书——《》出版后,人们真的相信并去寻找那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此外,波拉尼奥还在书中对一些生僻的文学名词作了解释,如:rispetto是一种抒情诗,既要显得浪漫又必须精确,有点像诗乐曲,共有六行或者八行含十一个音节的诗句,前四行采用serventesio[插图]的形式,后几行由押韵的联句构成。以及在索拉诺沙漠为了解闷出现的各种有趣的“脑筋急转弯”式的画谜。如:

谜底:一个戴着牛仔帽的秃鹰

有趣的是,罗贝托波拉尼奥这样一位突破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作家,或者说是后拉美文学爆炸时期作家中的佼佼者,不仅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不屑一顾,而且还讥讽马尔克斯“过分热衷于结交总统和大主教”,称略萨和马尔克斯一样是个“马屁精”。但客观来说,波拉尼奥虽然和马尔克斯、略萨等人同为拉美作家,可他们属于两代文学人。马尔克斯曾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说“我写孤独是为了摆脱孤独”,那时候的拉丁美洲是孤立的,是渴望融入世界文化,被世界接纳,渴望不再孤独。但是到了波拉尼奥这一代,已然时过境迁。因此在波拉尼奥的笔下更多描写的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不像那批魔幻现实主义派作家更多描写的是宏大的家族史等。正如娜塔莎·温默所言,如果说大爆炸的那批作家让拉美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波拉尼奥则透过无根、不舍、不妥协的文学态度,创造了一个心智的拉丁美洲,一个后国家主义的拉丁美洲。

04

妮可·克劳斯曾如此评价道:“《荒野侦探》是一艘方舟,载着诗歌与青春所有的奇特救赎,不受过往与未来的浩劫破坏。”对于书中这群人来说,文学是面包和水,性和死亡。波拉尼奥用生猛又柔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场邋遢的、理想破灭的末路逃亡。青春如水流去,载着青春理想的方舟已然覆灭,诗人们终也沦为失败者,但波拉尼奥用这样一封“写给失败一代的情书”表达了即使明知会失败,也要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滚滚洪流之中。

当我们读完全书,或许我们才能看清隐于暗夜里的侦探是谁。也许是索拉诺沙漠上空伸手可摘的一颗星星,是隐匿于采访镜头背后的人,是读到这本书的超越国界与时间的每一位读者。当我们和贝拉诺、利马这群本能现实主义诗人们一样为生活所困时,或许会在某些瞬间突然知晓马德罗日记最后画谜的谜底。

窗外是什么呢?

那不是窗户,那是一面镜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