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站站,今天的小知识分享来咯~
比萨斜塔之谜
在意大利西北部的比萨古城,有-座誉满天下的奇景一比萨斜塔,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还在此塔做过实验。比萨斜塔始建于公元年,历经年,分3次才于年全部竣工。塔身分8层,全部用大理石砌成,总重量约吨,高54.5米。比萨斜塔建成后,塔顶中心点已经偏离了垂直中心线2.1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倾斜度还在不断加大,到年,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已近5米。
对此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但提出的假设和推测却有很大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建筑此塔时,意大利建筑师运用建筑上预应力结构的原理,已预先考虑到当时地形和风向等自然环境的特点,有意使塔的重心向南倾斜,而建成了一座斜塔,以此显示自己杰出的建筑才华。几百年过去了,虽然该塔不断倾斜,却一直未倒塌,并且塔壁上连一个裂缝也没有,足以说明建筑师的功力。
然而,另一种观点与上述说法正好相反,认为造成塔倾斜的原因,是由于建筑师在建塔选择基地时对当时的地质情况不熟悉,建造在由黏土和砂土组成的冲积层的松软地基上,在塔的重荷下,造成塔身的不均衡下沉,出现了倾斜现象。还有些学者认为,在斜塔下面可能有好几条地下水脉,比萨市民长期在这里吸取生活用水,这就加速了地基的脆弱性。
塔身倾斜度之所以继续不断地增加,就是因为地下水位下降、励不断减弱的缘故。以上诸种原因,谁是谁非还无有定论。从年起,科学工作者开始对比萨斜塔进行观测。在塔的一层放置了许多检测仪表,每天,塔的摇晃、侧移运动及塔内属地震学上的振动,都被记录下来。观测结果发现它40年里平均每年倾斜1.1毫米;从~年的10年间平均每年倾斜了1.26毫米;而年6月~年6月的1年里就倾斜了1.4毫米。
然而,到了年,该塔只倾斜了1毫米,倾斜速度已明显减慢,往后的倾斜度仅0.毫米,几乎停止了倾斜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已倾斜到了头?还是地层起了变化?以后还会不会再大幅度地倾斜?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尚难作出准确的结论。在比萨斜塔究竟能屹立多久这个问题上,科学家们也有各不相同的推测。
比萨大学教授杰罗杰里根据他的测定,认为如果按每年倾斜1.4毫米的倾斜率推算,大约到3年或4年,这座斜塔就会倒塌。有些学者预测,如果以每年加大1.25毫米的速度继续倾斜,很可能再过三四十年,此塔就会倒塌。但有些学者却不同意上述预测。他们认为,此塔倒塌的时间不会来得这么快,据他们估计,如果以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的倾斜率推算,那尚需再经过0年的时间才能倒塌。
还有些学者认为,该塔永远不会倒塌,今后不会再继续向南倾斜了。例如西德位工程师认为,从现在情况来分析,该塔不是倾向倒塌,而是倾向于来回晃动。至于他们的看法正确与否,目前难以断定,有待今后长期验证。总之,比萨斜塔的寿命究竟还有多久?迄今仍是无法揭晓的一个谜。
深洋变成高山之谜
喜马拉雅山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然而,近代地质学发现,沿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一带,广泛分布着侏罗纪(距今约1.9—1.4亿年前)的海相沉积。年,奥地利学者诺伊迈尔首先指出,当时沿这一带曾分布着一条海水通道。年,他的岳父,著名奥地利学者修斯进一步提出,这一侏罗纪海域实际上是一个洋,它位于北方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后来遭受挤压而消失,其变形岩石形成了今日所见的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系。
为了强调它不是浅海,而是深洋,修斯把它命名为特提斯洋。特提斯是希腊神话中大洋神的妻子和妹妹。现在,特提斯洋差不多已完全消失,仅留下残存的地中海,所以特提斯洋也叫古地中海。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说问世,地质学家广泛承认,二叠、三叠纪期间(距今2亿多年前)全球存在着统一的联合古陆。联合古陆好似一个开口向东的横卧的V字形,在其劳亚部分与冈瓦纳部分之间夹有一个自东向西楔入联合古陆内部的海湾形大洋,人们也把这个广阔的大洋称为特提斯洋。
这样,特提斯洋的存在时代就不限于侏罗纪,还可以追溯到二叠三叠纪。不过,直到70年代早期,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只发现有侏罗、白垩纪的蛇绿岩(由基性、超基性岩组成的蛇绿岩被认为是残留于陆上的古大洋地壳残片),例如雅鲁藏布江一带的蛇绿岩带。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人们已经在侏罗白垩纪蛇绿岩带以北,沿高加索、帕米尔、藏北至金沙江一带,找到了二叠三叠纪的蛇绿岩带。
于是,学者们划分了两个时代的特提斯,即二叠三叠纪的古特提斯和修斯所称的侏罗纪及更晚时期的新特提斯(对后者也有人称之为中生代特提斯或中特提斯)。特提斯洋以南的冈瓦纳大陆上,广泛泼育石炭、二叠纪的冰碛层或冰海沉积,还有冷水型动物群。近年来,这种冰川沉积物和冷水型动物化石已在青藏地区发现,但在青藏地区也见到该时期北方大陆所常见的暖水型动物群,二者之间表现出混生和过渡的特点。
据此,我国一此学者认为,当时南、北二大陆相隔并不远,亦即其间的特提斯洋不是广阔的大洋,而是狭窄的小洋,叫做”小特提斯”。然而,国内外另一些学者根据古地磁研究确定二叠、三叠纪时北方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的分布纬度,还根据联合古陆复原图中上述两大陆的分布位置,认为特提斯洋宽可达数千公里,称之为大特提斯”。
特提斯洋是怎样演化而最终消失的?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我国著名学者黄汲清等认为,二叠纪期间冈瓦纳大陆曾整体向北漂移,至二叠纪末与亚洲大陆碰撞汇合,其间的古特提斯洋闭合消逝;至三叠纪,已聚合的大陆再度分裂,分裂线移至较南面的雅鲁藏布江一带,冈瓦纳大陆脱离亚洲大陆南移,其间张开了新特提斯洋,原属冈瓦纳的西藏地块此时被留在新特提斯洋以北的亚洲大陆上;
白垩纪以来,印度从冈瓦纳大陆分裂出来向北漂移,印度以北的新特提斯洋收缩变窄;大约多万年前,印度与亚洲大陆主体碰撞,新特提斯洋闭合消逝。我国另一些学者以及某些国外学者则认为,并不是冈瓦纳整体地向北漂移,而是冈瓦纳大陆北缘曾分裂出一些陆块向北漂移,并相继焊接到欧亚大陆上。
土耳其青年学者森戈尔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这一过程:二叠纪末至三叠纪,从冈瓦纳北缘裂出一个狭长的基米里大陆,它包括现今巴尔干、土其伊朗、阿富汗、西藏等地块,在基米里大陆与原冈瓦纳之间打开了新特提斯洋;
此后,基米里大陆作逆时针旋转并向北漂移,其前方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大洋(即古特提斯洋)趋于关闭;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随着基米里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并成为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古特提斯洋完全消逝,而其南面的新特提斯洋达到颇大的规模;白垩纪早期,印度从冈瓦纳分裂出来向北漂移,最终与亚洲主体碰撞,导致新特提斯洋的关闭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现今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便是已消逝的新特提斯洋遗下的痕迹,人们称之为缝合带。西藏北部的可可西里一金沙江断裂带和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上,现有时代更老的蛇绿岩带,它们是古特提斯洋的遗痕,属于更早时期形成的地缝合线。由此看来,大洋神并非只有一个妻子。已经有两个时代不同的特提斯先后闭合消逝于欧亚大陆的内部。在大洋闭合和大陆碰撞的过程中,升起了巍峨山系,形成了世界屋脊。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追索消逝于山脉中的古大洋,学者们所依据的只是古大洋残存于陆上的一些痕迹,如古洋壳(蛇绿岩)、大洋沉积物等,犹如考古学家要从古人的粪便中考证出吃过的食物一样,这是一项相当艰难的课题。因此,特提斯洋究竟是浩瀚的大洋,还是狭窄的小洋?它的闭合过程是分小块北漂式还是手风琴式,迄今仍存在着完全对立的意见。我们期待着新的研究成果能揭开特提斯洋演化之谜,这对于阐明大洋盆地的发展和消亡过程,无疑是大有神益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期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