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旧物仓,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乡愁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2/9/12
北京皮肤科医院哪最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52392.html

厦门是个牛逼的地方

有爱下雨的街道

有瓦蓝瓦蓝的天

有一长串数不尽的小吃摊

走上一路

就能品味出一个《风味人间》

但是更牛逼的是

在这个最破烂的工业楼的一楼

有一个摆满旧物的大仓库

你往前数上一百年

那些人们拥有的物件儿

这里都有

他的门头上

挂着一个牌子

写着印刷体的“旧物仓”

门里头摆着各式各样稀奇的又不算太稀奇的玩意儿

前些年流行的旧机车

骑上去就像飞翔在风里

还有更早些年光景的二八大杠

虽说是锈迹斑斑

但是随随便便停靠在那个角落里

还真像小时候

它等着和爸爸一起去上班的情景

以及上世纪60年代的鸡公碗

虽说已经是落了陈旧

但是鸡公还是鲜活的

那时候谁家没有一套

“大鸡(吉)大利”

70年代的公粮票

买布要布票

吃肉要肉票

就连出门打个油

也得有油票

最近的热播剧《我们四十年》里

那北京的胡同儿里想买台电视

都还得有电视票才行

看来全国都一样

80年代的铁皮盒子

80年代的录音卡带

那可是叔叔辈紧跟时尚潮流的必备

他们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生命

在时间的长河里碰碰磕磕

或多或少有些损坏有些残缺

但却抵不住他们名噪一时的昨日风华

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客人想过来逛逛

男女老少,都忍不住进来赞叹一阵

“呀,这和我当年用过的一模一样!”

手牵手的老奶奶们

会专程来看看

她们少女时用过的梳妆台

“想当年,我嫁给你爸爸

这个就是我的嫁妆”

一位老阿姨仔细摩挲着

那台老旧的缝纫机

现在应该都是有孙子的人了

但是看到眼前这些物件儿

却忍不住像小孩一样激动

甚至坐上去,再转一转

当年为孩子们辛苦缝纫的场景

这就是旧物仓

像一个盛满了一百年记忆的厦门博物馆

让人一走进去,就忘了这个世纪

而他的主人,杨函憬

就是眼前这个头发长长短短

留着一撮小胡子

样子清瘦的古怪大叔

最初了解到他的

是这几年勃然而兴的生活美学

他就是一个非常会生活的人

在他的身上有很多标签:

厦门、诗人、文创、生活美学……

而随后了解到的“雨朵镇青年”

则更让我欣喜的发现

他还是一个茶人、喜欢做菜

让一个人的气息富有而高贵

杨函憬来自贵州的一个村庄

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有写道:

我不能对你描述我出生的那个秋天

而其实它只是一个早晨

也不能对你讲起我出生的那个小镇

而其实它只是一个村庄

……

过了今年,他就要奔四张了

但是,从他的笔迹中

从他的诗的词语里

他仍旧是个清瘦忧郁的少年

15年前,他是个非常优秀的创意设计师

拿着不菲的薪水

过着优渥的生活

看样子的话,他是脱离了萦绕在青少年的“穷”的阴霾

可是,一张做花饼的模具

又带领他即将走进漫长的潦倒

那是年,他在厦门的旧货市场

遇到了这个制作花饼的模具

他拿着这个模具

被不知道什么样的力量吸引着

仿佛他自己具备了穿越时间的目光

那个被师傅使用的模具

那个划满了岁月沧桑的伤痕

对他施展着无尽魔力

从此以后,杨函憬像着了魔似的

对旧物的爱一发不可收拾

几乎是遇到了就收

那个时候,他几乎是成天在厦门的大街小巷乱串

每天走的次数多了

收的东西多了

甚至还有了下线

那些收废品的大爷

那些二手电的老板们

还有居委会的里热心肠的大姐们

都会给他提供各种线索

鼓浪屿、老城区的八市

都有他的眼线

四邻街坊的老板凳、八仙桌

还有旧自行车、有年月的旧电扇

黑白电视机

旧年历画、旧搪瓷盆

都是他纳入囊中的目标

年,杨函憬

在一栋老旧别墅里遇见了花砖

最年轻的花砖也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

而且每一块花砖都是旧时的手艺

这些在杨函憬的眼里

简直是闪闪发亮的宝物

从此杨函憬又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收花砖

哪里有花砖的影子

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他甚至去工地、拆迁的旧市区做民工

不为别的,只为挖砖

有很多人笑他疯了、笑他傻了

不解他为何要辞掉好工作

来做这件不务正业的事情

但是杨函憬从来不理会他们

你去你的未来

我回我的过往

但是,年,他也遇到了困难

即使不是年

是年了

多大的财力也搁不住这样的捡“破烂”

于是,他山穷水尽了

那时候,他说吃饭都是问题

他除了七八仓库的旧破烂

一无所有

他并不是一个正经的二道贩子

他捡来的破烂都堆在这些个大仓库里

很多人当时看到他这样无穷无尽地捡破烂

都笑他,早晚得穷死

这不,在这一年,应验了

无奈之下,他每天就呆在仓库里

饿了只能泡面

一个不留神

还有可能被抢食的老鼠和蟑螂光顾

但是,外边还有因为收购“破烂”

还差着大爷大妈的线人费和欠款没给

于是,他不得不狠狠心在微博上贴出了

一个“清仓”的消息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

正好赶上了时下流行的复古热潮

这些在过去几年都无人问津的“破烂”

竟成了众人追捧的香饽饽

那些闻讯赶来购买旧物的人

一边在简陋的仓库里打着手电筒充当照明

一边慌乱地张望着四周其他主顾

生怕别人抢先淘走好物的样子

杨函憬至今印象深刻

甚至还有人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厦门去

专门为了一个复古的手风琴

一套泛黄的旧影集

那时他才发现

“让旧物流通,重新进入现代人的生活

在一座城市保有一个留存旧物的小仓库

是多么美妙的事呀”。

年7月,

杨函憬将旧物仓搬进了一个改造过的废弃卷烟厂

正式给他那些宝贝旧物一个稳定的家

也是在这里,知晓旧物仓的人越来越多

每日的访客接待量越来越大

杨函憬对旧物的态度、对生活美学的思考

也越发趋向于成熟

如今,在旧物仓逐步走向正轨、实现了营收以后

杨函憬又开始着手

生活美学院、中古厨房的创立

这两个项目是对他生活美学理念的极大落实完善

生活美学院将消失的手工艺变成课程

让大家在学习中重温旧日时光

中古厨房则是为了寻回故乡的影子

以时令食材、传统烹饪手法给食客们带去妈妈的味道

从一个乡下来的穷孩子

变成一个创意设计师

再度因为收破烂变得一穷二白

然后,山穷水尽之时

又再一次翻身大显身手

引领生活美学潮流

“破烂王”终于是厦门名副其实的最牛逼的“破烂王”了

蓦然回首,总觉得

时光太快,脚步太快

有很多风景我们来不及欣赏

就已经成了过眼云烟

但是破烂王杨函憬却用旧物仓

留住了一个一百年的厦门

和几代人的厦门记忆

这其中,是几代人的记忆和乡愁!

来源:手艺门ID:soyimen

图片及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