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峰,民进文化系统委员会委员、上海评弹团支部主委,国家二级演员、上海评弹团演员,师承石一凤、王仲君,“弹词皇帝”严雪亭第三代传人,擅说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十五贯」,擅唱严调。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会员。
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我做得还很不够,远未完成,但求完善。
——徐一峰
与评弹的不解之缘
多年以前,十五六岁的徐一峰,每天晚上都会准时打开walkman,收听广播电台里的北方评书。有一天,徐一峰无意中调到了上海戏曲广播的星期书会,没有听到袁阔成、单田芳,而是邂逅了自己听得懂又听不懂的苏州评弹,从此被“明日请早”的关子吊牢,开启了他与评弹的不解之缘。
正因为对评弹的迷恋,徐一峰放弃了手风琴,学了琵琶、三弦,逐步发展了说表、弹唱的能力。年,徐一峰经高博文、毛新琳老师引荐,考入了上海评弹团。时任团长秦建国先生决定,对于那时的徐一峰而言,系统、专业地学习评弹是当务之急,遂插班进入上海戏曲学校评弹班成为随团学员。上海评弹团学馆的上一位插班生,还是届的徐惠新老师。
高博文与徐一峰
彼时上海戏校评弹班拥有无比强大的教师阵容:沈伟辰、庄凤珠老师教吴语正音,薛惠君老师教琵琶弹奏,还有陈希安、张振华、江肇焜、沈世华、朱维德、周亚君、秦建国、周强、张小平等等前辈。在学馆里,徐一峰得到了正统的评弹艺术训练。
两房合一子:成为“弹词皇帝”的传人
徐一峰和太先生严雪亭的缘分也始于电波。某日电台正放严先生的经典折子「杨乃武三堂会审」。这一回书人物繁多,非常闹猛,徐一峰得知说书人只有严雪亭一位。这使他大为震撼,也因此对严派艺术情有独钟:“我将来要是唱评弹,一定要拜这位先生!”
可惜,严雪亭在文革中积郁成疾,早已故去了。年,在秦团的主持下,徐一峰拜严派第二代传人王仲君先生为师,次年又正式拜同为严派第二代的石一凤先生,如愿以偿学习长篇弹词「杨乃武」。那时两位先生都已年逾古稀,两房合一子,目标只有一个——更好地培养严派艺术的接班人。
出窠书,即评弹演员的第一部长篇书目,也是每一位说书先生的看家本事。学说出窠书的过程也是师徒传承流派精要、不断扎实基本功的关键阶段。团部特别邀请王仲君先生到乡音书苑演出长篇「杨乃武」。徐一峰充分利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下午听书“拍照片”,夜里当先生的面“现吃现吐”,回好课坐地铁二号线到娄山关路石先生家把同一回书再温一遍。
徐一峰用“苦透苦透”四个字来形容学艺岁月。每两到三天,就要学习一回书,压力极大。先是在家中下足功夫练习,白天到石先生家里回课,同一回书说三遍:第一遍说表展示,石先生记录问题,结束后快速复盘;午饭后休息时间盘苏州话;第二遍先生发现问题随时打断,记下随堂笔记;第三遍加入弹唱,强调人物塑造,坐立、动作、眼神等等,要求自己对镜说书,自我发现,自我纠正;晚饭后课后总结,拎一遍下一回书的重点,两三天后回课新书,如此反复。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反复提点,循序渐进,石先生启发式的训练方法令人赞叹。
“真个蛮巧,我太先生严雪亭、我先生石一凤,还有我侪欢喜吃红烧肉!”
严师出高徒,但严师往往也是慈师。徐一峰回忆,每次到先生家里回课,石先生都亲自烧饭给学生吃,一日两顿,菜式丰富。饭桌上常见红烧肉,这道菜严雪亭欢喜吃,石一凤喜欢吃,凑巧的是,徐一峰也欢喜吃。石先生把他当成自己的孙子一样对待,老先生爱徒如子、望子成龙的心意可见一斑。
石一凤与徐一峰
两位老师手把手的培育之外,同为严雪亭弟子的隔房师叔胡国梁老师也非常支持徐一峰,携夫人黄鹤英老师一道到码头听他说书,还邀请到家里亲自辅导。三位严门弟子倾囊相授,共同关心严派的第三代,可谓“奶水吃足”。
留住严派艺术的精神内核
徐一峰第一次外出跑码头,是浙江乌镇。身处乡镇,无亲无故,码头生活无疑是孤寂的,对于说单档书的严派艺人尤其如此。那时初出茅庐,书情不熟,心里没底,上台前还要花大量时间独自温书。因此他戏称这段岁月是“台上坦白从宽,台下隔离审查”。然而,他深知,长篇书目一定是码头上“滚出来”的,跑码头虽苦,却是必不可少的根本。
早年的徐一峰
幸运的是,场方负责人汪伟民先生对初出茅庐的徐一峰特别照顾。除了生活上的关照,还特意带他实地考察乌镇的清代衙门,眼见为实,说堂面书更加有底气。不想没过几天,徐一峰突发寒热,四十几度,哑着喉咙坚持带病演出。老听众们听说了,第二天一早纷纷送药,除了常规的感冒药,甚至还有家传的草药秘方,这让他十分感动。
七十多岁的石一凤先生也从上海打来电话,说自己已经准备好了长衫和弦子,随时可以赶来乌镇救场。石先生讲到:“救场如救火,台下每一位听客侪是买票个,不管价钿大小,侪是一份心意。伲说书先生不好对不起听众的书票!”第一次出码头,老先生坚守艺德、以身作则的这件小事,对徐一峰影响很深。
严派艺术个性明显,具有朴素大方、流畅自然、清脱勾勒的艺术风格。徐一峰认为,面对太先生的艺术结晶,实践中最忌“拿来主义”,要讲究“死学活用”:临摹阶段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筑牢基本功,不断沉淀积累;随着生活阅历和艺术实践的增长,尝试创新求变,提升艺术修为,进入新的更高的艺术境界。
由于种种原因,严雪亭的长篇弹词「杨乃武」和「三笑」并没有留下录音录像,徐一峰学习长篇并没有脚本,全靠口传心授,说熟听会。也正因如此,更要求熟能生巧、千锤百炼,不能一切台上见,不能靠即兴、小聪明。
徐一峰认为,学习「杨乃武」,不仅要学习这部书本身,更要领悟严派艺术“从听众出发”的精神内核。在艺术观和价值观的层次,与太先生严雪亭对话,从了解到共鸣,把严雪亭的艺术思想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艺术观点,并运用到艺术实践中。
保护性复原长篇弹词「十五贯」
昆剧「十五贯」,出自明人冯梦龙「醒世恒言」,年改编自清代传奇「双熊梦」,赞扬了况钟为官清正、为民做主的高尚品格,一时风靡全国,被称为“一部戏救活一个剧种”。严雪亭的长篇弹词「十五贯」承袭钟笑侬先生脚本,是严先生唯一一部存世的长篇录音资料。
年年中,徐一峰开始着手复原这部太先生的遗作。严雪亭之后,「十五贯」失传已久,书坛上早已无人会说。他认为,身为严派第三代,尽力恢复严派经典的全貌,责无旁贷。同时,借复原的契机,自己能够扎入书中,琢磨「十五贯」的每一个细胞,能够进一步参透严派艺术。
侯骁晟、陆锦花、徐一峰、陶莺芸
演出中篇评弹《战无硝烟》
然而,复原「十五贯」难度极大,原因有二:一是严雪亭只留下来长篇录音,无法重走“拍照片”的学书老路,二是两位先生都已经过世,徐一峰并无指导,孤立无援。为此,他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大量收集阅读有关「十五贯」的小说原本、连环画册、昆曲表演本、史料注解等资料;积极同评弹前辈周清霖老师、姚勇老师探讨唱词、判词;向上海昆剧团胡刚老师讨教娄阿鼠的手面表演,尽力弥补没有影像资料的缺憾;还将十三个小时的录音一字一句打成脚本,不断临摹、揣摩太先生的遣词造句。
脚本完成的第二天,徐一峰和王承、王萍三位老师,各自带着刚刚完成复原的“新旧书”「十五贯」、「顾鼎臣」,越做桐乡。从背书到说书,吃新书的过程尤其煎熬。这半个月中,徐一峰的创作压力极大,每天的睡眠时间基本只有一两个小时。熬过辛劳困苦,阔别听众超过半个世纪的「十五贯」终于重现书坛!
徐一峰演唱《林则徐大败英军》
从桐乡回沪,两档新书的第二个码头就是乡音书苑,上海评弹团的主场。高博文团长非常关心严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在徐一峰迷茫的艺术瓶颈期,高团曾与徐一峰长谈:“人生就像一扇老虎天窗,你在窗内看到的只是一小片天空。只有坚持,才能打开窗户,望见晴空万里。”所以,高团得知他立志复原「十五贯」后,早早定下了乡音书苑越做的日期,一是希望化压力为动力,高质量地完成复原创作,二是借助乡音特有的一周说一回书的模式,把新书滚熟,三是彰显上海评弹团坚持传统、坚守长篇的艺术追求。
徐一峰在乡音书苑演出《十五贯》
“对我来讲,复原「十五贯」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徐一峰谦虚地说,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我做得还很不够,远未完成,但求完善。「十五贯」尚未成熟,就与听众见面,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谈及传统长篇书目的当代魅力,徐一峰认为,评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根本上离不开生活。传统书目多明朝书、清朝书,青年演员缺乏传统社会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阅读原著、研究人物,踏入角色的内心,换位思考、真切共情;同时,结合当代社会的思维模式,保持丰沛的生活气息,以消弭时代产生的距离感,做到常说常新。就不少传统书而言,很多听众对于故事情节烂熟于心,倒背如流。此时的故事已经成为了载体,老听客听的不是书情,而是书中对人性世情、社会生态的描摹刻画,这才是所谓“意境”,所谓“无穷韵味”的源头。
徐一峰演唱《杨乃武请来诉一诉别离情》
钟笑侬老先生后人柳国荣先生根据钟笑侬原本,花费一年时间,整理出二十五万字的全本「十五贯」,其中包括严雪亭先生未录音的「金环案」。日前,经苏州电视书场姚萌导演介绍,徐一峰结识了柳先生。徐一峰表示,下一步预备以钟笑侬演出本为基础,继续完善、丰富「十五贯」的内容。
书场是考场
在刚刚过去的第八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中,徐一峰将「十五贯戏女杀尤」一回带到了上海评弹团经典书目整旧专场,获得了不少好评。之所以选择这一折,他讲到以下四点原因:「戏女杀尤」一回是全书故事发生的起点,书情紧凑,短小精炼;同时,这回书充分体现了单档书一人多角的特点,呈现了严派艺术塑造不同年龄、不同角色的能力;第三,这回书展示了传统曲艺跳进跳出的特征,在娄阿鼠的角色处理上贵在平衡,由于曲艺不是戏剧,单个角色不能起太足,一击必中,迅速转换;最后,这回书还包含一只严调唱篇,刻画了苏戌娟的内心活动,突出表现了严调唱腔的细腻生动。
徐一峰坦言自己上台前十分紧张:“四年一度的评弹艺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舞台,书场是考场,台下有听众、道众、专家,代表着评弹界的最高认可。”苏州电视书场殷德泉导演看过他的演出后赞誉很高:“严派风味十足,一人多角,忽儿尤葫芦,忽儿苏戌娟,忽儿又娄阿鼠,转换自然,充分发挥单档的特色,灵活多变,掌控自如。这回书的演出给苏城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徐一峰演出《十五贯戏女杀尤》
来源:还是评弹嗲
原标题:《徐一峰:我与评弹的不解之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