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成为电影里的经典,电影中扣人心弦的音乐同样成了音乐里的经典。长达3小时15分的电影有14段,总长为60多分钟的配乐。配乐的作曲者为约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首先,不再以景为主,而是以情入乐,采取浪漫乐派的传统写法,用柔和简练的旋律将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民族复杂而沉重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加上画面、情节的配合,使得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像一座里程碑一样呈现在观众面前;其次,配乐中带有许多小提琴独奏的乐段,演奏者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ItzhakPerlman),作为一名犹太人,由他来演绎这样一部电影的配乐自是最合适不过。钢琴部分则由作曲家亲自上阵,同时还有合唱团的声音。其中以第1首《来自辛德勒名单》(ThemeFrom“SCHINDLERISLIST”)最负盛名,在影片的很多地方都出现过,也是广大音乐爱好者最熟悉的。
这段配乐取自片尾,这时,画面上是如下情景——几十年后,当年被辛德勒拯救的一千多名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到了辛德勒的墓前,每人拿着一块小石头,放到辛德勒的墓碑上,场面庄严肃穆。这段旋律响起并久久地持续,极为婉转、哀伤的旋律由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深情地演绎,传达了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看着电影的这一幕时,听着琴声,能让人不禁流泪。这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与斯皮尔伯格多次合作,深切体会这一位在身体中流着犹太人血液的导演在创作此片时的心情,因此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配乐中的两个主题旋律的小提琴独奏,编曲平实而情绪深刻。
该片以犹太民族的传统节日——安息日开场,犹太人虔诚的祈祷,富有神性的祈祷声,使声音具有色彩感,吹拂了缥缈燃烧着的蜡烛;当蜡烛熄灭了,只留下淡淡的轻烟。这时候电影突然失去了色彩,画面出现了一道黑白色的烟囱,冒着烟雾的火车疾驰而去,这预示着犹太人岌岌可危的民族存亡。
威廉姆斯在为《辛德勒名单》配乐时,注重对剧本整体感受,细致入微地参与影片的创作,没有拘泥于画面的表面气氛而单纯地为画面配乐。在处理音画关系方面尤其大胆,音画相谐和音画反衬两种手法混合运用,创造了新颖的意境和独特的音乐形象。音画相谐的配乐对剧情推波助澜,使电影情景交融。最让人难忘的经典一幕:获救者名单一出现,忧郁的音乐主题马上转入由小提琴和手风琴奏出的三拍子欢快音调。两种乐器交替奏出的旋律犹如两个人真诚的心声交流,把人从沉重、压抑的气氛带入一种欢乐、轻松的情绪中。
到后来音乐转入更为欢快的德军舞会使用的舞曲,这段音乐配合著德军军官果断有力的歌声,一直到银幕出现辛德勒招聘犹太打字员时,诙谐风趣的小提琴在钢琴伴奏下,跳动的音符充满生命的活力,影片的整体情绪也随之渐趋欢快明朗。配乐丝丝入扣地衔接剧情、烘托影片氛围,推动剧情发展。更巧妙的是,这种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的结合,与后面的悲剧情节构成反差,深化了剧情主题。音画反衬给观众带来超强的震撼力。纳粹集中营的一场戏完美展现了导演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德军哄骗大批犹太儿童到几辆卡车上,准备运到毒气室。
正在广场劳动的亲人看出孩子面临的厄运,母亲们惊恐的尖叫声、哭喊声和车上儿童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形成反差。这时的音乐并未随画面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出现了一段甜美的、歌谣似的女声独唱以及纯洁的童声伴唱,整个广场似乎都被空灵悠扬的歌声包围,沉浸在圣洁的音乐世界中。音画反衬的艺术处理剥夺了曲调应有的优美祥和感,轻柔的声音这时仿佛变成魔鬼的咒语,令人毛骨悚然。这种音画对立的反衬手法加强了音乐的寓意性和深刻性。
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威廉姆斯使用了不同于追求音画同步的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认为音乐需要注重的不只是景,而是情感,因此不再单纯注重画面自身,而是对人物加大刻画力度,对其内心情感世界有着细致的描绘。在艺术风格方面,威廉姆斯选择了传统的浪漫音乐手法,因此无形中承担起电影中主人公的任务,每次都能够恰到好处地出现,展现出电影的主题精神。在这部电影作品中,电影音乐不只是单一的音响背景效果,而是配合镜头画面有效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并且赋予观众一种冗长的“人性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