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问艺如何成为叫好又叫座的马伯庸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7/23

问艺,顾名思义

这是一个以艺术为主题的问答板块

告诉我们您在文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致力于为您提供

相关领域艺术家的专业解答

8月12日中午12点,《长安十二时辰》迎来大结局。在豆瓣,这部剧的评分稳定在8.5,评分人数超过24万,一千五百多万人标记了“看过”。足以证明,这部古装剧的高口碑、高热度。众所周知,精彩的剧目背后常常有更精彩的文本支撑,作为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热剧的原作者,马伯庸被我们请来回答关于写作的十万个为什么。

长安十二时辰

马伯庸

写作

Part1关于写作

马伯庸是互联网养育的作家,网上流行的诸多元素在他的作品中汇集,并曾尝试形成新的文体。他的传播也带着鲜明的互联网特征:他发很多微博,写段子,录综艺节目,经常被当成“网红”“段子手”,当然,他更希望被当作一位作家,而他近期的《长安十二时辰》和《显微镜下的大明》因为对历史和文化的精准复刻大受好评,显然已经证实了他在某种“严肃写作”上的成功。

网红的“轻浅”和作家的“深沉”是一对矛盾体么?

马伯庸:我对文学还是心存敬畏的,从小看各种大师长大,我现在会自称“作家”,但是还会心虚,没来由地心虚一下。只敢说是作者,或者写作者,这个词更舒服一点。我现在觉得作家不是一个身份,作家是一个状态,当你有冲动表达一些东西并且付诸文字,你就是一个作家,当你写完把笔记本合上,你就不是作家了。每个人都有几个瞬间会是作家,作家也不应该是一个职业。很多人没有作家这个身份,但是他们写的东西很好看。

我的写作确实是从网络起家。那时候就是在论坛上发,发一章,大家来讨论,我再根据大家的反应发第二章,有点现场说书抓现哏的感觉。我的乐趣在于写出他们想不到的东西,不能说“写”,是“玩”,没想到这个东西还可以这么玩,包括我模仿田中芳树、模仿村上春树写小学生作文,当然这个没有持续很久,因为玩笑不能一直开;包括把机器猫和阶级斗争论放在一起,用京剧写圣斗士什么的,都是杂糅。游戏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和英剧、美剧这些对我影响都很大。大家觉得新鲜、好玩,就过来捧场、喝彩,一喝彩,我就人来疯,再写点。这种认同感对写作挺重要的,没有鼓励,一个人很难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但确实有些东西需要专业知识。像京剧,我的了解只是皮毛,就有人说应该怎么改,或者自己下场。有时候变成了集体创作。那会儿大家也没有版权的概念,经常我的一个帖子火了,转遍全网,转来转去作者没有了,就剩下转帖,也挺高兴的。

如何平衡这种网络写作的“随意”和严肃写作的“考据”?

马伯庸:比如《风起陇西》,是我刚回国的时候写的。我对三国的历史一直抱有强烈的兴趣,《风起陇西》应该是第一个把西方间谍的东西和三国放在一起,但是捏合痕迹特别严重,所有人说话都是翻译腔,所有的做派都是西方的,只是换成了三国的名字而已,它算是第一次探索,当时我还拿不准怎么用古代的话表达现代的内容,用古代的背景包装现代内核的故事,就先强行嫁接,看看效果,缝隙慢慢再补。

但慢慢的,我的方法论变了。以前是先想什么东西可以揉在一起,从形式开始,但越来越发现,应该从作品本身的内核开始。我发现写历史类故事,最大的问题是现代人对古代的故事和人没有兴趣,真正能打动他们的永远不是古代的人和事,而是这些人身上和“我”的共同之处,我的困境,我的困惑,我的生活经验……越现实力量越大,历史文学的现代性是最重要的。以前我觉得越杂越好看,现在觉得“杂”完之后还要表达一些东西出来,最好是给人新鲜感又不至于突兀,后来也是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像《长安十二时辰》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小说,语境是古代的,但内核是反恐故事,最核心的是主角要守护一个城市,要守护城市的普通人。古代很少有这种说法,这是现代人的思维,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对生命的珍惜。把现代内核放到古代故事里面去,它就会打动现在的人。这个核心之外,才是节奏上尽量学美剧,24小时的结构就是从美剧来的,我一直想尝试用这种节奏感和速度感来讲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

你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写历史小说有两枚“钉子”,一个是硬件,生活器物,一个是软件,规则观念,那这个“软件”,其实是现代的,而非历史的?

马伯庸:这个就是分寸感,难就难在这儿,既要有现代人的意识,也要符合古代人的行动模式,比如唐朝人和宋朝人不一样,明朝人又不一样,特别讲究礼节,每次见面鞠几个躬,坐椅子怎么坐,是非常讲究的,我把这些加进去,在不影响现代人内核的情况下,把这些古代文化上的元素挂在这些人身上,可能大家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靖安司里的计时器是在参考史料的基础上设计的。图片来源

北斗北工作室

Part2关于“触电”

近两年,知道马伯庸的人更多。他的五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对此,马伯庸说,他很擅长将影视感转成文字,却不擅长将文字转成影视,因此不参与任何编剧。但对于这件事本身,他说:“他们拿着钱来找我,是因为我写的东西足够好,所以我只要关心我作品的品质,其他的东西就不用特意去追求,也不用去迎合他们。”

类型小说被影视化的几率很高,网上很多年轻人想尝试类似于《古董局中局》和《长安十二时辰》这类的悬疑小说,却苦于没有“经验”写不出。事实上就这两个例子来讲相信你也“没经验”,但你怎么做到的?

马伯庸:悬疑感的营造技术上有很多,但我觉得还是要制造氛围,氛围比表达更重要,有点像比兴,小白菜地里黄,从小没了爹和娘,两件事没有关系,但它会给你一种感觉。像悬疑,要找一个东西找不到,它到底是什么?这种反复的悬疑,读者会觉得很枯涩,如果是一抬头看到远处一片黑暗,只有一个小小的光点,不知道东西在哪儿,不知道前路如何,这个时候就不光是悬疑了,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是作品里很重要的装饰。

《古董局中局》剧照

比如《古董局中局》,前面两部可以说是套路化,一个东西找不到,突然有个人提出线索,顺着往下找,再来一个这样的事,最后有个大BOSS。到第三部的时候我发现这样不行,光写技术已经不足以让我有成就感了。靠技术可以写一个很漂亮的小说,但是作为作家我觉得这种表达不够过瘾,希望能够有一些更高层次的追求。像写作的马斯洛金字塔,第一开始想求的就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