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专访丨野孩子乐队一条河流淌一千年,但有人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4/9/13
补骨脂白斑抑菌凝露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12286999.html
“野孩子”这支乐队,一脚踏在生活里面,一脚踩在生活外面。生活里面,他们是热爱吃面和踢毽子的中年男子合唱团,安家落脚大理,能比大多数中国人看到更鲜明的季节和蓝天。生活外面,他们对潮流、风向和人心审慎观望,探索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间的融合,珍视过去美好的人事。他们不迂阔,保持幽默感和好品味,自己打理乐队事宜,与社会家庭和谐共处,与时俱进。这层通达保护他们不被眼花缭乱的选择打乱脚步,也没有落入孤高、虚无和自赏的陷阱。北京工体,野孩子二十周年音乐会成立二十三年,野孩子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大桥下面》才诞生。此前仅有《咒语》《INTHELOFT》《上海ARK现场》《黄河谣》等现场录音专辑存世,刻录下乐队不同阶段的样貌。二十三年,诸多离合。年,小索和张佺组建“野孩子”乐队。随后一年,他们从家乡甘肃出发沿黄河往内蒙古走,一路采风民歌,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等,构成乐队黄河流域民歌传统的基本体系。张佺说:“一条河流淌一千年(时间)或者一千里(空间),你无法想象出它的变化,但有人就能摸清它的脉。”野孩子追溯这条脉络,用自己的方式延续它,借此短暂地脱离时间的管辖,打通过去和现在。-年的“河酒吧”时期是他们音乐之外的另一个传奇。野孩子、万晓利、周云蓬、小河、叶尔波利、王娟、左小祖咒、张浅潜、舌头、废墟……尚未成名仍年轻的音乐人们在那里共建了一个乌托邦,用青春和思想的柔韧劲儿在三里屯南街硬是挤出一个空间,大家在里面只是唱歌。年轻人看未来特别清晰,不像老了的人反而觉得迷雾重重。当时和他们玩在一起的还有法国摄影师安娜(后来刘烨的妻子),大伙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这辈子都要在一起,老了以后一起到法国找一个小镇,全都搬到那去住……反正就这么些人,谁都喜欢,就一辈子待在一起。”未来当然没有那么容易随心愿降临,事事顺意的人生不是真的人生。河酒吧关门后第二年,小索因胃癌去世,“非典”降临北京,众人四散讨生活去。“河酒吧”因为从其中走出的音乐人和其早夭被长久地怀念。这些音乐人们此后很难再找到一处能一起唱歌的地方,他们的青春被河酒吧的桌子和椅子看在眼里,被话筒听到,被安娜的镜头捕捉到片影,要在很久以后才能被唤醒。年,张佺、张玮玮和郭龙在大理重聚,野孩子形成冬不拉、手风琴和手鼓的简约编制。年随着吉他手马雪松和鼓手武锐的加入,野孩子恢复双吉他、双打击乐和手风琴的编制。野孩子乐队,左起:郭龙、武锐、张佺、张玮玮、马雪松。图片由乐队提供排练,像必需的日常劳动,从午后到日落黄昏。在北京时期每天下午心无旁骛的排练时光后来被张玮玮和郭龙一再地提起,“每天张佺和小索先带大家扫弦一小时,中场休息半小时,下半场一个一个音符地死磕。”严格的排练流程扼住思绪的泛滥,阻挡汹涌起来的讯息浪潮,拦住虎视眈眈逼近的未来。后来他们在大理终于能重新投入其中。野孩子早熟早慧,音乐亦具备不老不死的潜在可能。他们的音乐风格在早期已确立,后来的时间里只是通过一遍一遍地排练磨合乐器与人声、词与曲、和声声部间的关系。像黄河里的石头被时间冲刷出玉石的光泽。《大桥下面》是野孩子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用的是标准分轨录音,新歌和老歌都有。编曲是乐队重组后完成的,“是乐队承前启后的一次重要梳理”。旋律的忧伤与打击乐的繁复律动消弭了新歌和老歌间的岁月,民歌里激烈的情绪在他们整饬的音乐里变成大河缓流而去。张佺发现:“越是投入地生活,就越是没有办法消除看世界时的距离。”张玮玮说他“不知道民谣是什么,甚至怀疑它的存在”。距离感帮助他们保留住民歌里最隽永的部分。野孩子在上海的第一场演出有40位观众,免费的。一位朋友当时去了,此后每次野孩子的上海演出他都在,“依然感动”。关于野孩子的日常,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