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北京大学官微发布了一句古诗为考生们加油鼓劲,诗云: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随后这句被自行改编的诗句遭到网友纠错,一时间掀起了“北大这群文化人真坏”和现代人对古诗胡编、乱编的话题讨论。
但不管怎样,自带“流量”的高考是一段让人怀念至死,却宁愿死也不想再重来一遍的时光。
有人十年寒窗,一举金榜题名;有人名落孙山,屡挫屡战;有人持悔一生,杀入创业大潮......
美团王兴从小就是学霸,保送上了清华大学;滴滴程维漏答了试卷最后一页,抱憾进入北京化工大学;阿里马云参加了三次高考才险入杭州师范大学;字节跳动张一鸣因为离家远且临海,想要玩雪而选择了南开大学;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干脆弃考创业了......
互联网大佬们中有的是名校海归,有的起于平凡,但殊途同归,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创造价值,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高考是一道重要的关卡。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江苏高考圈又走出过哪些大佬,他们的人生境遇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01
高考其实还要从建国说起。
年,新中国建立伊始,高考就被提上了议程。但彼时共和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教育问题虽然是个大问题,但条件不允许。
简单筹备三年后,年,才开始初步实行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命题,制定统一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年的高考创造了中国高考史上之最——录取率最高:7.3万人报考,录取6.64万人,录取率高达91%;当时的高考时间是每年的8月15日至17日,并一直沿用到年。
受限于历史因素等,每当我们回顾和梳理中国高考史一般都会从10年后开始算起。
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恢复高考,它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彼时,整个国家在冬夜苏醒,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
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考卷用纸不够,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大门陡开,江鲫飞跃,百万人中岂能无龙虎之士?
被冰封的几代人,急切想追回青春,高考是改命的通道,而最初尝试,大多带着理想灼烧后的焦痕。
来自江苏泰兴的徐小平在当地的小城剧团里一呆就是三年,每天走街串巷拉手风琴,到各个乡村、各个小站去演出。
后来据他回忆,“我当时在拉小提琴卖艺,最大的理想就是到工厂做个工作轻松的宣传干部,25岁的时候结婚生孩子,过完我的一生。”
当徐小平听到恢复高考消息的那一瞬间,他感觉到时代在变了。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报考了音乐界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
当时,这所只招收两百多人的学校有几万人填报,其中音乐系全国就招十个人,或许是出于他之前的“功底”,又或者是“上山下山”期间的学习,他觉得自己一定能考上。之后徐小平奔赴上海,历时三天,考了六门课。①
“初试之后是复试,我根本不认为我有机会能考上。”徐小平把家里的地址留给了一起考试的朋友。“我跟他说,放榜的时候如果看见我的名字就通知我。”
放榜那天,因为交通不便,徐小平的爸爸找了辆养猪场的卡车,然后到江边坐了船,五等舱,身边左边一群鸭右边一群鸡,前面还有一群猪娃娃。彻夜不眠赶到上海。
年,徐小平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那一年,他22岁。
高考后崭新的生活在北京展开,带着小城印记的徐小平在这里拼命读书、听讲座、观看世界级大师的演出。
毕业后,徐小平进入北大工作,在这里结实俞敏洪、王强,年出国深造,后来回国加入新东方,做留学咨询,于是有了后来“中国合伙人”的故事。
近年来,徐小平陆续投出了数家上市公司。作为天使投资人,他创投业绩中明星项目不胜枚举,包括:聚美优品、世纪佳缘、VIPKID、罗辑思维和NICE等。
因为长得很有喜感,笑的古灵精怪,他本人也被称为投资界的“老顽童”。
02
那个年代,上至国家制度,下至各行各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高考也不例外。
77年,恢复高考,万人只招20万人;78年,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79年,考试的日期定于7月7-9日,除了年外,一直实施到年。
徐小平喜欢称自己是“那三届”里的一员,因为那三年里几乎诞生后来中国老一辈企业家或者说80后创业者。
与一考定终身的学霸相比,同样是新东方元老,甚至同是江苏老乡,俞敏洪的高考之路就堪称曲折。
年,俞敏洪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葫桥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是当地生产队的妇女队长。
初中毕业后,俞敏洪并没有上高中,而是回到了农村。按当时的政策,贫下中农的子女一家只能有一个人上高中,俞敏洪的姐姐最后读到了高中毕业。
俞敏洪的母亲不想让儿子一辈子在农村,在她的的支持下,俞敏洪还是进入了高中,不过时间已经快到年底,仅复习了10个月左右,他就参加了年的高考。
彼时,高中班主任的一句话让俞敏洪至今记忆犹新:
我知道你们这帮孩子一个都考不上大学,但是我还是建议你们要努力争取,因为一旦考上,个人的生活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即使你们努力了考不上,在地里干活累了,拿着锄头看看天上的云,还可以想想“我那时候曾经考过大学”。
在这样打鸡血般的鼓动下,俞敏洪兴致勃勃地报名参加了高考。
结果也丝毫不令人意外,当时的录取分数有多低呢?俞敏洪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被“赶鸭子上架”的他英语却只考了33分。
第一次高考失利后,俞敏洪过了几个月和泥土为伴的日子。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师。
重回学校的俞敏洪感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一次他一边代课,一边复习,准备参加第二次高考。
年,俞敏洪的第二次高考又失败了。他的英语考了55分,虽然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造化弄人的是,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竟然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②
这一年,俞敏洪的心情却跌入谷底。前两次的落榜让他对所有与高考相关的记忆都是痛苦的,他开始“恨”高考。
这时候,俞敏洪的母亲给他吃了“定心丸”,一个伟大母亲的作用再次彰显:
“老虎啊,你考不上也没什么,现在日子比以前也好过了一点,将来攒点钱盖房子娶个媳妇就行了。”
在母亲的激励下,俞敏洪进入了江阴县教育局办的外语高考补习班,和二十多个男孩一起住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
这注定是一段艰苦的日子。早起晨读、背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10点半熄灯以后,大家全部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年春节的时候,俞敏洪的成绩还在倒数第10。一个寒假没休息的他,在当年3月份第二学期的时候,俞敏洪的成绩就变成了全班第一。
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
你这是拿自己命运开玩笑!
然而这一次,俞敏洪的英语考了95分,总分分,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分。两次落榜让俞敏洪填志愿下笔都哆嗦,最后还是老师帮填了——北京大学。③
据说,俞敏洪收到通知书,他像范进中举一样大吼了很久。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俞敏洪留校任教,而后辞职创办新东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英语帝国。
颇有意思的是,在某年的中国商业大咖论坛上,俞敏洪还嘲讽马云,同样是三次高考,他考上了北大,马云竟然还只是读了个杭州师范。
03
从80年代开始,知识改变命运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随着中国高考逐渐步入正轨,教学、考试、阅卷、录取、逐渐趋于标准化。
中国高考界的图腾黄冈中学们,也就是从那时候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
到了90年代,贫寒出生的学子没有财力和精力去试错,为了少走弯路,逐渐开始思考专业与工作对口问题。
年的夏季,在总设计师的南方之旅结束不久,刘强东收到了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封面上印着中国人民大学,里面写的专业是社会学系。
宿迁市出了状元已经了不得,还是个考上中国人大的状元更了不得,副县长亲自送大红花进家,刘家连放三天电影。
但谁知道,这位出生于江苏宿迁来龙镇光明村的刘强东,童年只记得两件事,一是饿,二是穷。
小学四年级之前,刘强东没吃过一顿饱饭。每日三餐就吃玉米和红薯。一年割两次猪肉,外婆炼出猪油拿来拌饭,一周一碗,饭吃光了,还要用开水冲油花,再喝三碗“猪油汤”。④
镇上来电之前,刘强东连电灯都没见过。听说来电了,特意跑去镇政府看灯泡。
除了因为贫穷需要改变命运外,刘强东要考上中国最好学府的初心来源于父母的一次食言。
15岁时,刘强东的父母有言在先,答应中考考的好就带他去上海玩,可真当他考上市重点,父亲却以没时间做推脱。
情急之下,刘强东带着自己攒的50块钱离家出走,也正是这次出走,让他见识了外面的花花世界,见识了高达37层的金陵饭店......必须考大学,而且是全国中最好的大学的种子自此埋下。
刘强东本想考北大清华,选择上人大还是因为受到了数学老师的影响。这个刚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的年轻人,对各种社会不公深恶痛绝。
当他问刘强东将来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彼时的刘强东喜欢学物理化学,梦想是发明一个定律或者方程式,叫“刘强东定律”。
老师说:你发明了又如何呢?如果有一天,你要是能当上市长,就能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⑤
刘强东被老师的伟大理想给感动了,以分外加20分省优秀学生干部,总计的好成绩放弃了清华北大,报考了人大社会学系。
可他哪知道,社会学不是研究社会的当大官。当他到校报到的当晚,一位年长的同学说就让他们学一个第二专业,因为“学社会学,将来不好找工作。”
不好找工作就算了,很快他又意识到还捞不到女朋友,因为同宿舍的老大喜欢上了外语系的一个女生,软磨硬泡之下,人家答应跟他走走,一句“你们社会学系的,不好找工作,不能跟你们谈恋爱。”寒了全宿舍人的心。
刘强东听后,两眼一黑,脚都没站稳,心想完蛋了,女朋友都找不到还读个屁。
后来为了吸引女孩子,刘强东瞄准了一门“高深莫测”的专业——计算机编程技术。到了大三,他通过自学编程,已经可以接活写程序。
那个年代,写程序不仅赚钱而且来钱快,不久,他就成了班里的首富。当时他买了个大哥大,两万六。北京二环的房价才不到。
后来他又去中关村摆摊卖起了光碟,将第一任女朋友的名字写进商铺名称;因为在假货泛滥的中关村坚持卖正品,靠着良好的信誉一连开了18家分店;SARS来袭,卖不出货的刘强东机缘巧合下转战论坛......电商第二把交椅京东自此诞生。
与此同时,从大强子收到通知书那年开始,高考改革的步伐也明显加快,94年大学开始收学费;95年大学实行招生并轨;99年开始大扩招;01年进一步开放高考;03年定“录取吧”......
不断改革的高考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千万考上在一年中的两天里,不计背景出生,相对公平地踏进大学,所以高考对人生的意义不言而喻。
但通过了这独木桥后,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大佬之所以成为大佬,就是在高考这个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一往无前成为了佼佼者,即便中间有坎坷,但绝没有被高考打倒,反而奋发图强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从幸运女神眷顾徐小平,到俞敏洪接连三次参加高考,再到刘强东选错专业,在他们身上,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资料来源备注:
①:创投孵化器,《中国创投界大佬的高考往事》,年7月7日。
②:财经观察站,《互联网大佬的高考往事》,年7月7日。
③:观点,《大佬的高考:三个故事,三种命运!》,年7月7日。
④:每日人物,《大佬们的高考志愿》,年6月30日。
⑤:叉烧往事,《历史转折中的刘强东》,年12月23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