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见证:翻天覆地的改
04:18
未知音频04:19来自新华社客户端这是位于川藏公路旁的久巴村及其周边草莓种植大棚(5月1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年4月,11万军民开始修建这条公路。4年的时间里,多人用生命换来了这条“天路”。
年12月,这条公路通车65周年。65年来,大批援助物资通过它进入藏区,给藏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就是连接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的川藏公路。
这一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川藏公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俯瞰中古弄巴1桥、中古弄巴2桥以及卧龙寺大桥(6月26日无人机拍摄)。这三座螺旋桥位于川藏公路雅江县高尔寺山段,于年底通车。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全长两千多公里。曾经,这是一条“难于上青天”的“天路”。年,进藏部队用四年多的时间,在世界屋脊上开掘出一条串联西藏与内地的通途,极大地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65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通行条件的改善,川藏公路沿线的居民,见证了川藏公路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便捷。
久巴村村民扎西拉姆在川藏公路旁的草莓零售店摆放草莓(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川藏公路分南北两线,南线属国道,由成都经雅安、昌都、林芝至拉萨,全长公里;北线属国道,经汶川、甘孜、昌都、那曲,全长公里。所经区域绝大多数是藏区。
公路的建成将西藏与内地紧密地联系起来,长期以来,国家调拨支援西藏经济建设所需的物资,大部分都通过公路运输;川藏公路上的旅游小镇,每年都能接待数十万的游客。越来越多的交往使得居民搬到公路附近,一个又一个的新兴城镇迅速崛起。
5月17日,自驾来波密游玩的天津游客赵同(左四)在古乡湖旁的一处家庭旅馆内用手风琴演奏《我的祖国》乐曲,引游客拍摄与合唱。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游客在米堆冰川前拍照留念(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近年来,随着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公路沿线的市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服务运输业的商店、旅馆开始,一直到娱乐场所和学校,各式各样的建筑拔地而起。
西藏波密县古村一处家庭旅馆内,服务员拉宗在整理房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除了稻城、鲁朗等依托旅游业建起的旅游小镇外,不少村落也借助交通之便发展草莓、松茸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增加了收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5月14日,久巴村村民曲珍(左)、央宗(中)和尼玛曲吉在大棚里采摘草莓。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65年前,受闭塞的交通限制,川藏公路沿线的居民一年也见不到几辆行驶的汽车;65年后的今天,每天都有数百辆汽车驶过沿线居民的门前,居民的生活也随车流一道,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这就是川藏公路上,见证者的故事。
这是川藏公路边的四川康定市东俄洛一村(6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记者:洛卓嘉措、杨进
编辑:赵世芸、张欢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新华社记者洛卓嘉措、杨进西藏拉萨报道。(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