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加献那时候米方长所在的小村庄,电视还是“奢侈品”,只有大队部有一台,值得大家骄傲的是21英寸,而且还是彩电。年央视第一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满身疲惫回到家乡的米方长和一起长大的伙伴们在大队部收看了这台晚会。这届晚会为后来的春晚奠定了基本形式,但当时舞台小,观众和表演者之间的距离更近,互动更多,与其说是晚会,还不如说是联欢会——米方长自然想到了自己在培训班主持的那场“闹剧”。晚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已故)、姜昆、王景愚和刘晓庆为首届春晚串场,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整台晚会充满喜气洋洋的欢快气氛,这和后来“高大上”的春晚完全不同。年,中国的电视业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快速发展的阶段,电视普及为春晚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前提和保障。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渐改善,但文化生活始终较为匮乏,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少,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借助电视手段向全国人民演绎了春节这样一个隆重的文化事件,为全国人民奉上一道文化视听盛宴,可谓应运而生,恰逢其时。就城乡关系和中国的文化表征来说,这台晚会也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正当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改革马上启动的时候,央视把春节这个传统农耕社会的节目以一场晚会的形式媒介化、国家化和重新的“民俗化”,看央视春晚变成了全国人民新的“年夜民俗”,是千家万户在大年除夕必不可少的“年夜饭”。这道文化盛宴还有一个突出的亮点,那就是李谷一在这台晚会上现场演唱了《乡恋》。《乡恋》并非一首歌那么简单,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内的一颗“信号弹”。它昭示着文艺应该告别一统、僵化的模式,告别千人一面,千曲一调。有尝试,就有碰撞,甚至是论战,进而“刮风下雨”。壮丽雄伟的自然风光、相关地理历史知识、独特民俗和神话传说……这些元素构成了一部电视风光片,它的名字叫《三峡传说》,其中,颇费周折创作而成的片中曲《乡恋》,由马靖华填词,张丕基谱曲编曲,李谷一演唱。歌词写的是美女王昭君离开家乡,踏上漫漫和亲路,一步一回头,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她心目中思念的亲人: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旋律深沉舒缓的《乡恋》,所倾诉的王昭君对故土依依不舍的眷恋深情,所表达的那缕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乡思打动了无数人,一经播出,立刻激起不同凡响。当时,电视片和歌曲本身并未出现歧义,但李谷一新颖的唱法,却一石激起千层浪。歌唱家李谷一后来解释说:“诸多听众都说这首歌用了气声,其实没有什么气声唱法,就是轻声,或者可以说半声。”录制这首歌的时候,适逢国家刚提出改革开放的决策,身为一个歌唱者,李谷一认为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响应改革开放创新的召唤,也为了使这首歌更加感人肺腑,根据旋律和歌词的走向,我就尝试着用半声演唱,因为全声太过生硬。”也就是这“半声”,而后批评者说她不该如此“嗲声嗲气”、不该沦为“靡靡之音”。一曲《乡恋》掀起滔天波澜,这一批评越来越广,竟持续三年之久。还在读高中的时候,米方长就看过《三峡传说》,并被《乡恋》深深感动,经常哼唱,也时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