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钢的琴从拍摄技巧人物形象及叙事结构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6/9

《钢的琴》是一部由青年导演张猛于年执导的一部影片,虽然遇上电影荒年在国内票房成绩不佳,但在国外却收获了多项大奖,男主角王千源更是凭借此影片获得了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豆瓣评分8.4。

影片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东北老工业区为背景,下岗职工陈桂林拉扯着一支乐队,靠婚丧嫁娶谋生。他的妻子移情别恋要跟桂陈林闹离婚,并且要争夺女儿陈小元的抚养权。女儿提出的要求是谁给她买钢琴就跟谁,陈桂林为了争取女儿,四处借钱、还伙同好友一起偷琴,均已失败告终,最后不得已选择自己亲手造一架钢琴,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琴”计划拉开序幕。

作为一部小成本作品,这部电影在情节、叙事、语言、镜头、构图、音乐和风格上都表现的十分出色,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以小见大的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和没落。这部电影被称为“工厂之子的挽歌”,成为不少观众心中的年度最佳影片,从这个角度讲,《钢的琴》无疑是成功的,以下就从拍摄技巧、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三方面简析此影片的独到之处。

一.特立独行的拍摄技巧

传统电影学理论中,电影画面是二维、扁平的,电影艺术的魅力之一是要创造第三维度的幻觉,也就是说在拍摄时需要多用纵深调度,少用水平调度,从而减少扁平感。但是《钢的琴》却反其道而行,大量使用了水平机位,这种拍摄技巧把布景平铺直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破败的工厂、朴实的衣着、寒酸的小酒馆……复古的场景就像放映机一样,把复古的老照片一张一张地展现在荧幕前,配合风格化的俄罗斯民歌,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风貌,即随着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到来,老工业区日益颓败,工人面临下岗潮的尴尬境地,一个曾经强有力的集体慢慢退出舞台,成为历史。

电影有多处出现了画外音,比如其中有一幕是陈桂林、淑娴和一众兄弟在小酒馆吃烤肉,尽兴处,陈桂林劝大家举杯,并说道,“能喝多少酒,就能干多大事,今天咱们喝完了以后呢,争取都干一番大事业”,与此同时,镜头从画右水平缓慢地向画左移动,扫过每一个人之后,定格在没有人像的酒瓶处,而桂林说的这一番话也成了一段画外音。这样处理是十分巧妙的,一方面,镜头移动下的小酒馆空间显得十分有限,前景是遮挡的围栏,后景是生锈的铁窗,这也暗示着这群下岗工人正处于一个狭窄逼仄、没有纵深空间的社会位置,处境比较艰难;另一方面,人物逐渐出画也预示着这群昔日的工厂职工逐渐从集体变为个体,逐渐失去主导的话语权,消失在大家的记忆中。

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摄影机机位也在逐渐变化。电影开篇,是陈桂林和妻子小菊在闹离婚,摄影机的位置是水平的,当故事逐渐接近高潮,一群下岗工人聚在工厂里开始撸起袖子造钢琴时,机位逐渐变低,视角从平视变成了仰视。以造钢琴为分界点,在这之前,工人的生活是平平无奇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悲欢离合;在这之后,当一个钢琴梦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时,他们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工人们重返曾经劳作的工厂,他们的手艺再次有了用武之地,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团结中创造奇迹,此时的他们是幸福的,更是值得歌颂的。

二.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1.陈桂林:永不言弃、父爱如山

王千源作为实力派演员把男主角陈桂林演活了,在他身上,既有混不吝的江湖气,又是一个不服输的硬汉子,虽然说话很糙,但是心思十分细腻。为了帮助女儿追求钢琴梦,他亲手做了一台纸钢琴,耐心地用笔墨勾勒出琴键,再用书整整齐齐地堆成琴架,告诉女儿认真听就能听到声音。

作为一个下岗工人,他面临着事业低谷、妻离子散的尴尬局面,但是他并没有向生活妥协,靠着自己拉手风琴的能耐组建了一支小乐队,奔走于婚丧嫁娶之中,撑起了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在生活已经十分窘迫的时候,还拼了命地要帮助女儿造一架钢琴,实现了对女儿的承诺,完成女儿的音乐梦想。

2.淑娴:贤良淑德、深明大义

淑娴是陈桂林的女朋友,同为下岗职工,多才多艺的她跟着陈桂林一起搞乐队。在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里,她永远是陈桂林背后最坚强的后盾。陈桂林拉手风琴、她唱歌;陈桂林买钢琴,她借钱;陈桂林偷钢琴,她放风;陈桂林造钢琴,她负责煮饭。

在淑娴身上,兼具女子的柔情与刚强,在工业生产时代,这些女人走出家门,在工厂做着跟男人一样的工作,在能力上,她们毫不逊色,在为人上,她们有情更有义。

3.众兄弟:激情燃烧、一腔热血

最终钢琴能造出来,离不开陈桂林的一帮好战友。这些人同样是工厂的下岗职工,在经历了下岗潮之后,这些人逐渐找到了各自的社会定位,有卖猪肉的、有配钥匙的、有更蒙拐骗的……

当陈桂林因为买钢琴缺钱,找这帮人求助时,他们跑得比谁都快;可当陈桂林无可奈何只能选择自己造钢琴时,这帮人却不请自来,纷纷毛遂自荐要加入造钢琴计划。

其实,前后态度天差地别是情有可原的,一方面是作为失去铁饭碗的下岗职工,他们能重新在社会中找到位置,维持温饱都已经很艰难了,根本没有余力去支持别人家的梦想;另一方面是造钢琴这个工作的确太吸引人,在插曲《西班牙斗牛士》中我们看到,这些工人放下工具,拿起乐器,吹拉弹唱无所不能,这说明在他们心里,有一个藏在机床里的文艺梦,造钢琴不仅能帮他们实现梦想,更可以让他们回到久违的工厂,重拾劳动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在工厂里,他们各司其职,虽然这是一场没有报酬的工作,但他们尽心尽力,辛苦劳作的同时,讲笑话、侃大山、互相打趣抬杠。在这些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积极乐观的一面,虽然面临被下岗的命运,他们被迫重新回到社会接受摸爬滚打,但是他们仍然保持坚韧和勇气,自谋出路,他们苦中作乐,把生活的酸楚酿成了一杯可口的柠檬水。

三、多线交叉的叙事结构

《钢的琴》虽然是部现实主义影片,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寓意深刻。影片的主线是陈桂林为女儿圆梦,从买琴到偷琴再到造琴,虽然情节显得有些荒诞,但是导演却赋予了角色真实、接地气的一面,并且表现得十分文艺。

淑娴不理解陈桂林为什么这么执着于钢琴,陈桂林告诉她,父亲给自己取名叫桂林,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希望自己也有变成甲(最优秀),但是现实是夹生了(一事无成),父亲对自己的期待自己没有完成,现在这份期待转移到女儿身上,既然女儿喜欢音乐,那无论如何也要帮助女儿实现这个梦想,这是父爱的延续,也是梦想的延续。

陈桂林一行人偷琴被发现,而后扭送至警局,按理说应该是一个极其狼狈的画面,以爱之名却办了坏事,这会让观众产生共情和悲悯,但是导演却用一个陈桂林独自在大雪中弹奏钢琴的场景取代这场闹剧,雪花飘飘、琴声悠扬,陈桂林优雅地弹奏着《致爱丽丝》,这既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希冀,也是陈桂林心中对于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除了主线故事贯穿电影之外,还有很精彩的分支情节。其中一个很巧妙的小故事是汪工为了保护两根烟囱而发声。作为已经失去功能性作用的庞然大物,烟囱是要被炸掉的,但是昔日的工人们已经熟悉了烟囱的存在,对于他们而言,烟囱是时代的标识,更是他们的共同记忆,辉煌而美好,于是他们写联名信要求保留烟囱。

请愿无效后,汪工听取了陈桂林的意见,准备了很多金点子让烟囱重换荣光,比如把烟囱改成“长颈鹿”、“长征二号”、“蹦极台”等等,他深情地说道,如果成功了,这两根烟囱将成为亮丽的风景线;如果失败了,也将成为最宝贵的记忆。这让我想到了旧北京城改造时,梁思成先生竭尽全力保护北京古城墙,虽然是一样的徒劳无功,但是他们来过、战斗过,已然无憾矣。

另外一个很精彩的支线是胖头女儿怀孕,对方不负责的故事。愤怒的胖头拿起钢管就准备去收拾对方,工友们自然不会视而不见。一群人浩浩荡荡地抓到了负心汉,没想到居然是个毛头小子,胖头叹了口气就放他走了。这一幕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一群失业的中年人聚在一起,他们也曾年少无知过,在尝遍冷暖之后,学会了妥协和善良,放过了毛头小子也是放过了自己,他们终究学会了与世界握手言和。

在采访时,张猛导演说道:《钢的琴》哀而不伤,含泪带笑,这本身就是一个现实与荒诞相结合的画卷。

在这部关乎亲情、爱情、友情的电影中,导演探讨了时代与个人、梦想与现实、挣扎与妥协的问题,将一段温暖、热血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

今天再回看这部十年前的电影,依然泪目,一个时代落幕,一段记忆封存,可那些鲜活的人和故事永远不会消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