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百度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2/9/2
北京皮肤科医院哪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翟元斌

还记得他吗,用镜头记录雷锋的张峻

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

那是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48周年纪念日的前夕,抚顺雷锋讲坛请来了张峻老人,请他讲述拍摄雷锋照片的点点滴滴。

这是当时我在雷锋讲坛上的主持词,还有张峻大哥珍贵的演讲稿。

今天,我将它们一并原汁原味发表在这里,为的是向张峻致敬,向所有弘扬传播雷锋精神的先行者致敬。

----------------------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再过一天,就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48周年纪念日。然而,中国的学雷锋活动历史却不止48年,因为作为全国学雷锋活动起源地的抚顺,早在伟人题词之前的年就展开了这一场全民教育活动。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抚顺始终站在全国学雷锋的前列,引领中国学雷锋活动的方向。雷锋精神塑造了抚顺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影响着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事先透露一个重要信息,明天《光明日报》将用一整版篇幅刊载一篇介绍抚顺学雷锋经验的文章。题目是《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这里还要报告一个讯息:春节前夕,我和乔安山一同到鞍钢访问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人郭明义,郭明义欣然为“雷锋讲坛”题字:“祝《雷锋精神研究》杂志越办越好。祝“雷锋讲坛”红遍全国。”因而,纪念题词48周年,我们缅怀雷锋,同时也祝福抚顺,祝福雷锋讲坛。

朋友们

学雷锋,首先要了解雷锋。我们对雷锋的认知,大概离不开三个途径,一是一部《雷锋日记》;一是一本《雷锋的故事》;再就是雷锋留下的许许多多照片。如果说一部雷锋日记,打开了雷锋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触摸到雷锋的心跳。一本《雷锋的故事》揭示了雷锋的成长轨迹,使我们感知雷锋的平凡伟大。那么,一张张雷锋的照片展示了雷锋的青春风采,让我们懂得一个鲜活的生命何以由22岁达至永恒。

无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还是这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记录。只有记录下来才不会忘记。而记录雷锋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个镜头都含有难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蕴,似乎永远说不完、道不尽。

今天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48周年纪念日之际,我们特别请来雷锋生前战友、著名军旅摄影家张峻,讲述他如何《用镜头记录雷锋》,解开雷锋照片背后的种种谜底。

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雷锋讲坛第15期。

---------------------

用镜头记录雷锋

张峻

无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还是这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记录。只有记录下来才不会忘记。一位导师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位哲人说:温故而知新。19世纪中叶照相术的发明,更为人类客观、忠实地记录历史提供了科技手段。我因为职业和工作的关系,能够非常荣幸地用镜头去参与历史的记录,尤其幸运的是为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做了许多瞬间形象的记录,成为了永恒而真实的一段段历史定格。

翻着我当年为雷锋拍下的一幅幅照片,看着那一个个刹那间雷锋形象的定格,我感到每个镜头都含有难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蕴,似乎永远说不完、道不尽。

雷锋喜欢照相,是我初次接触他时留下的第一印象。他少年时候在家乡望城,青年时到了辽宁鞍钢,应征入伍又来到部队,所到之处,他都想方设法找机会照张相作纪念。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张面带微笑的照片。

年8月下旬,我到工兵十团运输连调查核实雷锋向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和为辽阳遭受洪水灾害群众捐款的事迹时,与雷锋接触还不到两天,他就提出让我给他照张相。当我答应了为雷锋拍照,他还特意找出在鞍钢当工人时获得的奖章挂在胸前。当时我就感觉到,雷锋这个小战士不但喜欢照相,还挺爱美的。

在雷锋眼里,新中国如此多娇的大好山河,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每一瞬间都值得永远珍藏。

照片上的雷锋,不仅仅是留下了他那总是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他那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与憧憬的神情,更为珍贵的是给我们留下他亲历的“鲜红颜色历史”记录,成为了有目共睹、真实可信的历史见证。

近50年来,全国先后出现过年、年、年、年、年、年、年和年等多次学雷锋的热潮。凡是参观过雷锋事迹展览或看过雷锋画册、画报的人们,无不为雷锋的光辉形象而感叹。

然而,也有人对雷锋生前为什么能留下那么多照片产生疑窦:雷锋做好事不是不留名吗?可是他做好事怎么就被拍成照片了呢?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四位美联社记者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参观,就提出过质疑。他们指着雷锋给伤病员送月饼、护送老大娘回家等照片向解说员提问:雷锋做好事是自愿的还是被强迫的?怎么做好事还能有专门照相的,是不是“导演”出来的?年4月份,在中央电视台的《12演播室》专题节目中,当场也有学生提出:雷锋怎么在大白天打着手电筒学习《毛选》?

我有一位移居美国的老朋友,他就是原黑龙江日报记者李振盛同志,我们是摄影同道。他在年春节前夕从纽约打来长途告诉我,美国华文新闻网不久前发了一篇题目为《美联社记者探察雷锋照片原为按照日记补拍》的质疑文章。他依据文中提出的疑点,在电话中对我作了专访,并将我的解答写成题为《美联社记者探察张峻补拍雷锋照片实况》的博文,于年4月25日发表在了美国华文新闻网络上。

对于雷锋照片的各种疑问,多年来各地来访的新闻媒体记者也都提出过。在这里,就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把自己所了解的与拍照雷锋照片相关事情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做一个详实的介绍。

雷锋照片知多少

雷锋是年1月8日参军的,至年8月15日因公牺牲,他的军旅生涯总共是天。在这期间,我曾经先后9次为雷锋拍照,与雷锋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前前后后为79天。共拍摄雷锋的黑白照片张,彩色照片24张。(注:这张照片中,有好多画面和内容都是重复拍摄的。)

四十多年来,我还搜集和收藏了雷锋的照片张,这些照片中有57张是在照相馆照的。其中,有他在家乡湖南省望城县拍摄的13张(注:单人照5张,合影照8张);去东北鞍钢途中,在武汉长江大桥和北京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3张;在鞍钢拍摄的10张(注:单人照6张,合影4张);参军后拍摄的31张(注:单人照17张,合影照14张)。

据雷锋的同乡张建文和部队战友季道逵回忆:雷锋在去鞍钢前专程到毛泽东主席故居韶山照过相;和季道逵去舟桥81团做忆苦报告返回途经长春,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前两人合过影。这两张照片雷锋都没有收到。

还有68张是其他人拍摄的,加上我拍摄的张,我总共收藏的雷锋照片张。

雷锋照片都是谁拍摄的

雷锋留下的多张照片,除了他个人在照相馆拍照的之外,大部分照片都是现场跟踪抓取的,其中有几张是根据当时需要补拍的,还有一部分是事后补拍的。

四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查询当年为雷锋拍过照的人。至今已经找到的共有10位,他们是:戴杰(原湖南省望城县铜官镇丽杰照相馆摄影师);董哲(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摄影组组长);吴加昌(原解放军画报社摄影记者);周军(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民兵之友》杂志记者);张哲西(原64军政治部宣传助理员);陈文辉(原旅顺口海军基地宣传助理员);赵志华(原沈阳军区工程兵舟桥81团宣传助理员);季增(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工兵10团俱乐部放映员);金昌杰(原抚顺市朝鲜族中学校长)和我本人。

为什么要补拍雷锋照片

在沈阳军区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雷锋的模范事迹始于年,是由沈阳军区政治部主办的《前进报》拉开帷幕的,这年11月26日在报上发表了佟希文、李健羽、我、赵志华集体采写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紧接着,在全国各个部队都先后掀起了学习雷锋模范事迹活动的热潮。当解放军总政治部责成军事博物馆举办《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雷锋模范事迹展览》时,安排由沈阳军区工程兵提供展览有关的实物和图片。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对此非常重视,指示政治部同时办展,并在年2月初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展览筹办班子。当时从下属团队抽调了4名同志,有工兵10团俱乐部放映员季增,舟桥82团宣传助理员季道逵,舟桥81团宣传助理员赵志华,工兵7团宣传助理员杨宝威,加上宣传处副处长黄汉和我本人共6人。由黄汉担任组长,我任副组长。具体分工是:黄汉牵头负责筹备展览的全盘事务;我和季增负责展版图片的编选和补拍;季道逵和杨宝威负责绘制幻灯片和展览版面设计;赵志华负责编写前言、图片文字说明。

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对筹办《雷锋事迹展览》拍雷锋照片提出“约法三章”:一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事;二必须是能够补拍的事迹(无法补拍的,可绘制幻灯片);三不能演绎,不准夸大事实,制造假新闻。

政治部领导指定由我草拟一份补拍雷锋照片的提纲,包括照片具体内容和画面设计。补拍照片内容及画面设计提纲在年1月20日完成,25日由工程兵政治部领导审查通过。总共需要补拍的照片有20多幅,执行补拍任务的是季增。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正赶上春节要放假,季增是2月3日(腊月27日)返回团里过春节,让他过完正月十五后赶回来,补拍照片的时间也就是半个多月。

我们常见的这些照片,都是为筹备军事博物馆和本部展览补拍的:

1、雷锋戴粘绒棉帽,手持冲锋枪站在毛主席半身塑像前(拟作放在展览室开头的第一幅照片用)。

2、扶老携幼(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中第五节“照顾一位老太太”的情节补拍的)。

3、给战友王延堂送饭盒(根据雷锋年10月21日的日记:“上山砍草拉回来盖菜窖。我发现王延堂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午饭,我走到他跟前,问他为啥不吃饭,他回答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两盒饭,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出了自己带的一盒饭给他吃。”补拍的)。

4、医院给伤病员送月饼(根据《毛主席的好战士》长篇通讯中“今年中秋节雷锋一领到连里分给的月饼,泪水就往心里哗哗的淌啊。从8月15日他想起了7月15日妈妈的死,他想:‘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要说吃月饼,我早就跟在妈妈身后,被阶级敌人压迫死了。’他的月饼吃不下去了,用纸包好,写了一封洒满眼泪的慰问信,医院。”补拍的)。

5、雷锋医院慰问伤病员(根据雷锋事迹为展览版面需要补拍的)。

6、到储蓄所取钱(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的第七节中“两个月前的一个星期天,我上街去理发,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正在热烈庆祝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的成立。我想:一个新成立的人民公社,一定会有很多困难,我是一个人民解放军战士,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去支援。就到储蓄所取了二百元钱”补拍的)。

7、雷锋将从储蓄所已取回的元钱亲自送到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中:“到储蓄所取了二百元钱,我到了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说明了来意,公社干部只说收下我的心意,但是不收钱。说了半天,公社只收下一百元。不久,报纸上有消息说,辽阳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我就把公社没有收的一百元钱寄给了中共辽阳市委……”补拍的)。

8、雷锋在给辽阳市委写信,慰问遭受洪水灾害的灾民(根据雷锋日记和展览版面需要补拍)。

9、车场上组织战友学习《毛泽东选集》(根据雷锋年写在日记本上的“入伍一年有感”的文稿中:“要想成长进步,要为党做更多的工作,就必须认真读毛主席的书,我一定要抓紧点滴时间进行学习……,坚决做到边学、边想、边改、边运用……”补拍的)。

10、行军途中休息时,给大家读报纸(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中“……我自告奋勇要当一名兼职小教员。”补拍)。

11、给地方群众写回信(雷锋事迹在报纸上发表后,当地群众纷纷写信向雷锋同志学习,根据展览版面的设计需要补拍)。

12、打手电筒在夜间学《毛泽东选集》(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里:“懂得革命道理才能当好毛主席的好战士,我要积极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挤时间学,有时晚上学习太晚,部队规定九点钟熄灯,我就买个手电,在被窝里学……”补拍的)。

13、雷锋在练双杠(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补拍的)。

14、雷锋抓紧午休时间,自己在操场上苦练投手榴弹要领和技术(为展览版面设计需要补拍)。

15、惠连生把着手教雷锋投手榴弹(根据雷锋年写在日记本上的“入伍一年有感”文稿中“我入伍时,不会投手榴弹,每次只能投十来米远,排长把着我的手教,使我投弹取得优秀……”补拍的。因排长当时不在,由惠连生临时替代排长指导雷锋投掷手榴弹)。

16、捡粪支援辽阳人民公社(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中:“我学习了八届八中全会文件,自己想,我为人民公社做点什么?我每天就捡大粪积肥,一个月捡了七百多斤,送到了公社,公社要算钱,我说我没有什么送给公社,这些大粪作为我的礼物吧!”补拍。)。

17、雷锋在补袜子(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中第七节“节约二百元钱”中:“同志们说我穿的袜子不像样子,应该换新的了,但我补了补还照样穿着”补拍的)。

18、雷锋给战友乔安山家里寄去10元钱(根据雷锋日记和为展览版面设计需要补拍的)。

19、和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生合影(根据雷锋在担任辅导员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这个班参加孩子们的课外活动,为展览版面设计需要补拍的)。

20、雷锋在拉练途中不顾疲劳,走在队伍前面做宣传鼓动工作。

除补拍了上述有人物的照片外,还补拍了雷锋同志的部分实物。如:有黄继光画像的笔记本和雷锋补过的袜子,使用过的牙刷,使用过的针线包等照片。

这些补拍的照片是雷锋生前做好事的真实纪录。但是,所补拍的照片有摆布的痕迹,给人以假的感觉。例如:打电筒学《毛泽东选集》等照片。最主要的漏洞是,不管是夏天去取钱,或者中秋节给伤病员送月饼,还是军事训练等镜头,统统是着棉衣的(注:这些照片都是在春节后补拍的)。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摆拍的。应该承认,在当时的条件下,一是照相器材比较落后;二是摄影技术也不到位,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等等,也是客观原因。从当今的角度来看是有情可原的,那时能拍出那么多照片很不容易,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珍贵的。

为什么要摆拍雷锋照片,都是谁摆拍的

给雷锋摆拍的照片共有6张。其中有《民兵之友》杂志社记者周军为杂志封面摆拍一张雷锋戴皮帽子,手持冲锋枪的照片(是黑白照片);64军的张哲西为《解放军画报》拍摄的一张修车的照片;另一张是抚顺市朝鲜族中学校长金昌杰拍摄的一张雷锋戴红领巾站在毛泽东主席塑像前的(也是黑白照片)。现在看到的彩色照片都是后着色的。我本人为雷锋摆拍的照片有3幅,是为参加全军影展或为《解放军画报》制作封面而策划拍摄的。

1、《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自从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首先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通讯之后,雷锋成为了全军、全国的新闻人物。打那时起,我就想创作一幅表现雷锋容貌英俊、聪颖潇洒、气质非凡的苦孩子与好战士形象的作品。我冥思苦想很长一段时间,多次跟随雷锋同生活、同学习,并从不同构图、不同角度拍摄了一些照片,但都还构不成一幅完美的艺术作品。

偶尔读到雷锋写的一首小诗——《穿上军装的时候》,从中受到启示,原诗是这样写的:

小青年实现了美丽的理想,

第一次穿上了庄严的军装,

急着对照镜子,

心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党分配他驾驶汽车,

每日就聚精会神坚守在车旁,

将机器擦得闪闪明亮,

爱护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这是多么生动的形象,一幅刻画苦孩子好战士雷锋的画面立刻映现在我眼前。于是,我就构思设计成雷锋擦车的构图,把他驾驶的那台苏联造的嘎斯51汽车,调换成一台国产的解放牌汽车。这有着双重寓义:一是我国虽然正处在最困难时期,但是我们有志气、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汽车来;二是特意把汽车头上的“解放”二字作为突出主题思想的闪光点。经过多次启发、诱导,再加上会照相的雷锋的密切配合,一幅雷锋面带笑容擦拭汽车的艺术照片拍摄成功了。(注:在雷锋的多幅照片中,唯有这一幅照片是多次获奖的。)

2、《粮食、武器、方向盘》

有一天,雷锋正在车场保养车,我也没和他打招呼就进了驾驶室。看到雷锋那个随身携带的军用挎包放在座位上,里面装着《毛泽东选集》、学习笔记和日记本。这时,我就顺手将挎包里的日记本拿了出来,一篇篇地翻阅起来。当读到“毛主席的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汽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这段日记时,我的思路豁然开朗了。此时,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有了!有了!雷锋,快出来……”趴在车子底下的雷锋听到我的喊叫愣住了,急忙爬出来问我:“有了什么?……”我高兴地告诉他,从他的日记里找到了最理想的画面构图。我一边解释一边把雷锋拽上了车,从挎包里取出来一本《毛泽东选集》递给他,同时又把创意的构思对雷锋说了一遍。得到雷锋的赞同后,我在拍摄前又做了一番“导演”。我把汽车上的方向盘调度在突出的角度上,让雷锋坐在驾驶室里看《毛泽东选集》。这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驾驶室的特定环境,来表现兵种特点和利用停车间隙见缝插针学习的“钉子精神”;二是利用放在画面突出位置上的《毛泽东选集》和汽车方向盘,来寓意毛主席著作是思想上的食粮和武器,是干革命的方向盘。

又经反复摆拍,一幅刻画雷锋以见缝插针的“钉子精神”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人物特写照片创作出来了。照片题名为《粮食、武器、方向盘》。

3、《夜读》

这幅表现雷锋同志抓紧时间空隙刻苦学习的照片,是年2月21日我陪同雷锋到吉林四平装甲兵机械化团向“学毛著标兵”廖初江“取经”时,晚间在招待所房间里拍摄的。皮帽子、皮大衣和自动步枪都是从连队借来的,我还自己动手用药瓶做了一个小油灯。

回到沈阳后,我拿出拍成的《夜读》放大照片,给当时正在绘制雷锋事迹幻灯片的战友季道逵看,请他提提意见。他仔细地看过后说:“雷锋本来是着棉冬装的,给他戴上皮帽子,穿上皮大衣太假……。”后来我又送到宣传处请领导审查,也没有通过,当时就没向报刊发稿。三十九年后的0年3月5日,我才拿出来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

雷锋最喜爱的三张照片

雷锋最喜欢的第一张照片是他读小学加入少先队的照片。年上学期,品学兼优的雷锋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入队宣誓那天,雷锋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白衬衣、蓝裤子,精神抖擞地走进学校礼堂。入队仪式上,辅导员把鲜艳的红领巾戴到了新队员的脖子上。雷锋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无比激动,第一个跃上讲台代表新队员讲话:“我心里有很多话要讲,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是个孤儿,今天光荣地入队了,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孤儿不孤了。今后我一定努力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会后,雷锋就戴着红领巾跑到照相馆,照下了他人生的第一张照片。

在雷锋的照片中,他最喜欢的还有离开家乡北上鞍钢前与县委书记张兴玉等人的两张合影。

一张是年10月份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升调到岳阳任职前拍照的。10月31日这天,县委办公室请来摄影师要照几张合影作为留念。消息传开后,县委、县政府机关一下聚集了五十多人,大家排列在县委办公楼前照了一张合影。当时雷锋在五星人民公社工作,张兴玉特地打电话把雷锋叫了回来,照相时又安排雷锋坐在前排左起第二的位置上。

另一张是县委三位正副书记和七位局长的合影。照相时,张兴玉向雷锋招手,雷锋就连忙跑了过去,紧紧地依偎在张兴玉书记身边,那种亲切和依恋俨然像一对父子。雷锋特别珍爱这张照片,把它镶在一个精致的镜框里,用戴过的一条红领巾包着珍藏在衣箱里。

人们也许会好奇地问,雷锋只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为什么县委书记张兴玉会特地把他从公社叫回县里一起合影?雷锋在张兴玉面前又怎会那么随便呢?这得从雷锋同张兴玉的私人情缘说起。

雷锋小学毕业后,先是被调到公社当通信员,由于工作出色,很快被推荐到县委机关担任公务员。因为雷锋是个孤儿,大家就都很关心他。雷锋手脚勤快,聪明好学,热情活泼,县委领导和同事们又都很喜欢他。县委书记张兴玉无论是开会还是下乡,一般都把雷锋带在身边。

雷锋能迅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与受到县委书记张兴玉言传身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有一次,雷锋同张兴玉一起下乡,看到张兴玉拿钱资助困难群众他也要掏钱。雷锋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十几块钱,张兴玉便说:“你工资低,就不要给了。”雷锋说:“你的工资还要养活爱人、孩子,我只一个人,没什么负担,比起来我的条件还好些呢。”还有一次,雷锋在跟张兴玉下乡的路上发现一颗螺丝钉,他随意地一脚把它踢到了路边。张兴玉看到连忙把螺丝钉捡起来放进自己口袋,后来又要雷锋把它送到机械厂去。张兴玉对雷锋说:“螺丝钉虽小,但作用却很大。革命工作也是如此……。”雷锋要去鞍钢参加建设,在临走之前,张兴玉还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为人民服务》等书籍送给雷锋。

被“修改”的雷锋照片是怎么回事

北京的《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在9年4月20日出版的第14期中,登载了一篇题为《被“修改”的雷锋》的文章。时隔不久,有位读者就特意打电话问我,雷锋的照片怎么被“修改”了?对于他提出的质疑,我已做了解答。为了避免引起更多误会,有必要将事情的原委再做一下解释。9年4月5日,该刊记者杨时阳从北京来到鞍山对我进行专访。他随身携带了一本国外出版的英文画册,里面刊登有雷锋的照片。都是同样内容的两张照片,但照片的画面构图却不相同,对比两张照片可以看出,其中一张是被“修改”了的。他指着这些照片问我,为什么要“修改”呢?比如:

1、我给雷锋拍摄的第一张“雷锋身着单军装背枪半身像”。原照雷锋持枪的右手露出了白衬衣的袖口,而另一幅白袖口被修掉了,为什么?因为解放军官兵只要着军装,就都要求军风纪整齐,露出白袖口有碍军风纪和解放军形象,后来画报在采用时就做了修饰。

2、周军为雷锋拍摄的一张“雷锋持冲锋枪半身像”。最初刊登在《民兵之友》杂志封面上的是黑白照片,后来变成了彩色照片,背后还加了一棵松树。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纪念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十五周年时,印制了四张(20寸)雷锋彩色挂图,其中有三张是我拍摄的彩色照片,为了配套就将周军的这张照片也着了色。

3、周军拍摄的“神枪手雷凯向雷锋、廖初江等战友传授射击技术”。因为“四人帮”横行期间,廖初江被调到解放军报社任总编辑,打倒“四人帮”后,廖初江被停职反省,因当时问题还没有查清楚,所以报刊在采用这张照片时就把他修掉了。

4、“雷锋在天安门广场手提编筐照片”。是为了画面与雷锋的形象更完美才把编筐修掉的。

还有没被发现、没有在报刊上发表的或由我亲自“修改”的雷锋照片,比如:

1、我和雷锋同志的合影。照片是把我和雷锋的照片利用电脑合成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为什么要制作的经过。

2、雷锋在驾驶室里学《毛泽东选集》的照片。这张也修改过,把雷锋着的棉装改成了披着的大衣。

3、雷锋擦车戴军衔的照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办展览时曾经把雷锋的军衔换成了红领章。

4、雷锋拉手风琴的照片。在报刊上发表的都是半身像,其实这张照片是全身的。雷锋把原照片送给了易秀珍,雷锋相册里是雷锋另放的一张半身照片。这张全身照片是9年4月份我采访易秀珍时翻拍的,以后又用电脑做了修饰(这张照片至今没有在媒体上发表)。

实际上被修改的雷锋照片,并非只是上述几张。我们仔细看就可以发现,雷锋的黑白照片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差不多就都变成彩色的了。随着祖国的改革发展与DV数码摄影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原来的黑白照片用不着手工着色,通过电脑就可以处理。

雷锋的三百多张照片,其中真正使用彩色胶卷拍摄的只有二十四张,其它都是人工着色的或用电脑制作的。当年只有我为雷锋拍摄过彩色照片,用的是德国制造的爱克发彩色()负片,至今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的只有八张:

1、“雷锋在擦汽车”的彩照两张。

2、“雷锋在驾驶室里学《毛泽东选集》”的彩照一张。

3、“雷锋和红领巾陈雅娟看画报”的彩照两张。

4、“雷锋在替战友洗衣服”的彩照一张。

5、“雷锋在军舰甲板上忆苦思甜”的彩照一张。

6、“雷锋在甲板上向海军战友痛诉苦难家史”的彩照一张。

雷锋给我拍摄的一张绝版照片

这张照片是雷锋跟我学照相时,以我做“模特”,练习时拍摄的。先后拍摄了两张,一张拍虚了,这张是绝版。

欢迎新兵大会上雷锋讲话的照片是假的

请看某报的一篇文章,主标题是:《绝版照连雷锋都没看过》,副标题:四十四年前,当年的战友为雷锋拍下入伍穿上军装后的第一张照片。

文章中写道:“……记者在本溪采访,偶然中发现了四十四年前雷锋入伍后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从未与世人见过面儿的‘绝版照’。这张珍贵照片的拥有者和拍摄者叫谢怀发,是雷锋当年的战友。……

从本溪市离休的谢老今年七十多岁。年他从该市入伍,来到抚顺某营。这个营就是后来雷锋当兵所在的那个营。谈起44年前自己为刚入伍的雷锋拍下这张照片的情景,谢老激动地回忆说:‘这是一张绝版照,当年洗出来时,连小个子雷锋都没看过。……

1月8日,谢怀发参加了部队欢迎新兵入伍大会。欢迎新兵大会开始,代表新战士登台表决心宣誓的人就是雷锋。雷锋的个子矮小,不足1.6米,稍瘦,上台时却精神抖擞。他看主席台前的麦克风高高竖在头上,就一蹿高儿,将绑在杆子顶端的麦克风摁低了一些。雷锋的这个动作,引起全场人的哄堂大笑,但那麦克风还是超过了他的个头。无奈,在代表新兵表决心时,雷锋一直是扬着脖子讲的……。’”

在这篇报道之前,早有多家报纸、杂志刊登过这张“绝版照片”,如某杂志以《与雷锋在一起》——记雷锋战友谢怀发;某杂志的报道《营口是雷锋的第二故乡》也拿出这张“绝版照片”来作为佐证。其实,早在2年初我就发现这幅照片是假的,也曾专门打电话询问过谢怀发同志。他说,这张照片是在团里洗照片的暗房里捡到的,谁照的他也不知道。我电话里问他,文章中可说是你照的,他对我讲是作者加上去的。可是,到了4年2月6日,文章中还说“我最近要把绝版照片捐赠给新建成的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一睹雷锋入伍的英姿。”到底是作者加上去的,还是谢怀发本人说的,也搞不清楚了。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这幅照片,说说这幅绝版照片假在哪里:年入伍的雷锋,左胸前不可能戴的是年授衔之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布胸章;主席台上也不可能并排挂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画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和各地都只挂毛主席的画像,再没有同时挂两位领导人的像,要挂也只能挂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像,而不可能是朱总司令的像。因此,可以断言,这张照片肯定不是雷锋,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最起码要在五十年代前,提前10年,雷锋那时大概只有10岁,怎么会变成参军入伍的雷锋了呢?

雷锋有三张女青年照片

雷锋牺牲后,在整理他的遗物“相册”中,发现三张女青年的照片。后经查实,这三位女青年都是雷锋当年在湖南望城的同乡异性朋友。她们是:

王佩玲,原为坪观区供销社营业员,于年春下放到团山湖农场与雷锋相识(当年雷锋在农场开拖拉机)。照片是雷锋年11月应鞍钢招工去东北,王佩玲在雷锋临行前送给他的,同时还在送给雷锋的笔记本上化名“黄丽”,写有一段临别赠言。当时雷锋也送给她一张全身照片。

冯健,是于年初冬在县委书记张兴玉家中初识雷锋的。因为冯健是湖南有名的模范“养猪姑娘”,并三次进京见过伟大领袖毛主席,她是雷锋最崇拜、最敬慕的先进人物。她比雷锋年长三岁,所以雷锋称她为“冯姐”,两人志趣相投,以“姐弟”相称。年10月,冯健被县保送去省农学院读书,雷锋特地赶到车站送行,照片是她在离别前送给雷锋的。雷锋在参军后的年夏天,还送给她一张擦车的照片,并在照片背面写有赠言:“冯健姐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雷锋,年6月4日。”

易秀珍,是从湖南的学校中报名应招到鞍钢做工的学生。在故乡时两人并不认识,后来乘同一辆火车到鞍钢化工总厂,又被分配在同一个班组后才认识的。她比雷锋小一岁,初次远离家乡来到东北,又赶上冬天,对生活和环境都不习惯。雷锋把她当做小妹妹,在生活、工作、思想上照顾、帮助她。两人既是同乡,又是情同兄妹的亲密朋友。雷锋于年8月20日,自愿要求到艰苦的弓长岭矿新建的焦化厂工作。时隔不到半月,易秀珍也来到焦化厂,分配在厂办当统计员。雷锋那时在焦化厂开推土机。年12月,雷锋报名参军,临走前把自己盖的红花被子送给了易秀珍,还在送给她的笔记本上写有赠言:“船,能够乘风破浪,才能前进!人,能够克服困难,才能生存。雷锋赠言。”当时她把这张照片送给了雷锋。雷锋参军后,两人互相通信、互相勉励,雷锋还送给她一张拉手风琴的照片。

雷锋每到一地,每做一事必照相的谜底

这是我要解答的最后一个“谜”。

在解答前,我们应该先阅读一遍雷锋参军前于年12月12日写的这篇日记:“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就构成自己的历史。至于个人历史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是白的、灰的、粉红色的或者是鲜红颜色的。虽然客观因素起一定作用,但主观因素起决定的作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时时刻刻都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作自己思想行动的指导,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的鲜红颜色。”

向雷锋同志学习,就必须了解雷锋。研读《雷锋日记》,回映“雷锋镜头”,是了解雷锋、学习雷锋的必修课。

《雷锋日记》加“雷锋镜头”就是雷锋同志自我设计,自我激励,用“言行”撰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鲜红颜色”的人生自传。还记得,雷锋年7月在望城县荷叶坝小学毕业典礼上那段激昂慷慨的发言吧:“我毕业后,到农村去,当一个好农民,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的大地;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当工人,我就当一个好工人,为祖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做贡献;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当一名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他的这个发言,可以说是雷锋自我设计并开始施工的永远保持鲜红颜色历史的蓝图。雷锋从小学毕业,直到他年牺牲,在那五年多的人生红色之旅中,没有新闻媒体,也没有别人去为他纪实拍摄,可雷锋自己却拍下了极有意义的画面,而没有成为遗憾的历史空白。例如:

1、带上红领巾的照片。这是记载雷锋光荣加入少年先锋队的第一张红色标志。

2、途经武汉长江大桥时的留影。这是雷锋观赏祖国建设辉煌成就,见证工人阶级劳动创造的业绩,作为激励自己到鞍钢当好工人的鞭策。

3、天安门广场留影。这是雷锋途经北京转车时,他不去游览天坛、北海、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却专程跑到天安门,在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地方领略革命成功来之不易的感受。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照片,是他矢志忠诚于党、报效祖国的形象写照。

还有其它的如出席军区首届团代会和代表的合影,途经长春在苏军烈士塔前的留影……。

4、雷锋到鞍钢后担任文化教员的留影。

5、雷锋参军入伍前带上大红花的照片。

这都填补了当时还没有新闻媒体为其留下拍照的“空挡”,而成为了经典的历史片断。

6、雷锋当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的照片。这是他在年8月被选为抚顺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后,在照相馆拍摄的。当年出席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好多代表都误认为他是大会的服务员。每到开会时,雷锋都在主席台前后为代表们倒水,为老年代表找座位,等到他在台上发言,大家才知道他是人大代表。这些都是他红色人生的自我记载。

这就是:雷锋每到一处,每做一事,都要想方设法照张相之“谜”的谜底。

多少年来,雷锋的形象始终没有被遗忘。雷锋的模范事迹之所以令全国人民耳熟能详,学习雷锋的活动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经久不衰,雷锋精神之所以能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不息,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等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另一方面就是,在共和国的众多英模中雷锋留下的照片史料最丰富,为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历史记录,这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推荐~9年的50年摄影优秀作品时是这样评价雷锋照片的:“雷锋图片是最早影响三代中国人生活的影像,除了领袖像之外,雷锋照片是被最广泛印刷、传播的人物肖像。”(《中国摄影》9年10期,第17页)

用镜头记录雷锋、留住雷锋,这是我终生的事业,让雷锋的光辉形象永驻华夏,让雷锋精神代代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