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夜读回眸准格尔部分校厂文艺宣传队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2/9/24
北京皮炎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一九七四年,准一中文艺宣传队合影。

准格尔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麓,蒙晋陕三省区交界地带,北、东、东南有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三面环绕。这儿是漫瀚调的故乡,歌舞的海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准格尔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各中学、厂矿、人民公社、成规模的知青点,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当时的标准称谓为ⅩⅩ(单位)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由于笔者搜集、掌握、了解这方面史料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本文将着重介绍准格尔第一、二、三、四中学,榆树湾地区“三厂一校”文艺宣传队,准格尔西部当时人们知之甚少的黄天棉图陶瓷厂文艺宣传队,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开展文艺活动的情况。

一九七六年,准二中文艺宣传队合影。

一九七二年,准三中暨暖水文艺宣传队参加全旗文艺汇演合影。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的荒原上,准格尔儿女是如何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灿烂的艺术之花!为什么漫瀚文化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经久不衰,掀起尘封的盖头楚楚动人,根植民间百折不挠。那年那月那些人们废寝忘食执着的追求,无附加条件的热爱,以及人民群众盈盈的期盼……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更离不开生活。准格尔沃土,催生漫瀚文化争奇斗艳枝繁叶茂,时移世易,唯旗民百姓喜闻乐见的的音乐艺术生生不息。

一九七五年,准四中文艺宣传队合影。

一九七六年,准四中文艺宣传队器乐合奏。

从左到右高凤翔、刘长命、王玉科、常金山、龚二栓、杨文清、黄福成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通用的一种组织名称。当年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由一些能歌善舞的人组成,最初演出的大都是“表忠心”的节目,如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演“样板戏”,忆旧社会之苦、思新社会之甜的快板书,三句半,小品等等,艺术性通常要让位于节目的“战斗性”和“革命性”,“趣味性”,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兼顾突出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宣传单位系统中心工作,等等。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许多地区和单位为了简洁明快,把突出“毛泽东思想”融入到节目中,业余文艺团体统一更名为XⅩ文艺宣传队。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文艺宣传队,准格尔旗榆树湾硫磺厂文艺宣传队……

一九七二年,准一中文艺宣传队参加全旗文艺汇演合影。

三厂一校演出剧照。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准格尔旗有第一中学(位于沙圪堵镇)、第二中学(位于海子塔公社)、第三中学(位于暖水公社),一九七三年,准格尔旗所有中小学将原春季招生入学改为秋季招生入学,学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之前,一些乡村小学设置了“戴帽子初中班”,还有一些地区中学设置了“农中班”(相当于高中)。是年,取消了农中班,成立了第四中学(位于柴登)。一、二、三、四中,是准格尔旗仅有的四所高级中学,按照居住地划片招生,四所中学先后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甚至有的以班级为单位,也组建了文艺宣传队,譬如准四中二班、五班就有单独的文艺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活动。

一九七六年,参加全盟中小学文艺汇演师生合影于东胜。

最上排左起第四依次为:郑大春、吕效端、王存田、高清泽、刘培存老师

一九七六年,参加全盟中小学文艺汇演部分中小学生合影。

前排左二指导老师奇巴图(旗乌兰牧骑)其余三位为沙一小学生。

后排左起朱楠(准一中)鲍春霞(准一中)王彩娥(八.二五学校)王丽英(准三中)杨金鱼(准四中)胡生泉(准四中)丁志勇(准三中)周永利(准三中)

准一中校史文化积淀深厚,位于旗府所在地,人才济济,文艺人才辈出,又便于请乌兰牧骑专业演员辅导,占尽天时地利人众之优势。节目内容丰富多彩,优中选优;文艺队员爱好者阵容庞大,后备人才充足,能够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准一中文艺宣传队还是那面旗,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两年就毕业,还有新队员。有的由爱好发展为特长,笔者的同班同学刘秀芳、卢砚平就是靠勤学苦练,术业有专攻,进入了专业文艺团体。

参加全盟文艺汇演演出剧照。

参加全盟文艺汇演剧照

准二中立足海子塔,面向准格尔东部地区,积极发现、培养、选拔具有声乐、舞蹈、演艺特长的学生加入到学校文艺队伍中来。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排练,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节目内容力求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农村,创作出一批深受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并推荐优秀节目参加全旗文艺汇演。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著名声乐教授,研究生导师史维生,就是一九七二年从准二中走出去成长为我区杰出的音乐艺术人才。曾被国家教委、文化部、广电部分别授予“全国优秀声乐指导教师”;被内蒙古大学评为艺术类教学名师。

参加全盟文艺汇演手风琴演奏剧照。

演奏者郑大春。

参加全盟文艺汇演剧照。

表演者云达楞、郑大华、杨秀萍、袁锐、焦月英、韦普刚等

准三中位于暖水人民公社,三中教育立足准格尔西部,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文革时期,三中的文科在全旗大名鼎鼎,遥遥领先。三中的文艺宣传队颇具特色,令人刮目相看。暖水,解放前就是准格尔四大集镇之一,商业手工业制造业比较发达,同时也是准格尔的文化重镇,形成了它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加之,暖水民间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三中的文艺宣传队员,挑选更加严格,条件更加苛刻,标准要求更高。排练演出了许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也涌现出不少身怀绝技的乡土艺术人才。我所认识的吴军先生,至今仍活跃在东胜康巴什准旗西部群众艺术的舞台上,热爱从事业余演艺事业长达半个世纪,是遐迩闻名的的漫瀚调艺术传承从业“常青藤”复合型人才。

参加全盟文艺汇演舞蹈剧照。

表演者郑大春、焦月英、云达楞等。

参加全盟文艺汇演剧照

歌舞

准四中是我旗当时四所高级中学中最年轻的学校,面向准旗北部十二连城、蓿亥树、布尔陶亥、东孔兑、大路五个乡镇招生。年轻有年轻的优势和长处,没有包袱,没有派系,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取法其上,结果居中也不怕别人笑话。笔者家父当年下放在黄河几子湾畔,按招生划片我在四中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其实,尽管四中属于新建高中,但爱好吹拉弹奏能歌善舞的同学不少,可谓文艺人才济济。布尔陶亥同学民族歌舞基本功扎实,沿黄几个公社学生天生一副金嗓子的不在少数,漫瀚调唱功相当了得,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令人刮目相看。

参加全盟文艺汇演“三厂一校”全体文艺队员在东胜合影。

露天演出剧照。

准四中虽然班级少,但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占比很高。学校文艺队精挑细选,要求德才兼备,又红又专,一专多能。二班、五班还成立了班级文艺队。那时,没有电视,电影偶尔看一场,学校寂如旷野,开展业余文艺活动,即使学校不强调,也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强烈愿望和自觉行动。除自发经常组织排练节目外,还积极参加全旗全盟文艺汇演。五班的杨金鱼等同学因参加全盟文艺汇演,耽误了毕业照合影留念。

一九七六年,榆树湾“三厂一校”参加全盟文艺汇演队员们演出结束后,摄于东胜烈士塔凉亭前。

演出间隙,切磋交流。

在准格尔旗东南部的榆树湾地区,有一个享誉伊克昭盟,驰名区内外的中型二档企业——它就是地方国营准格尔旗榆树湾硫磺厂。该厂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职工文体活动,经常组织文艺队排练演出,不仅丰富了本厂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为繁荣马栅榆树湾地区群众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榆树湾硫磺厂业余文艺宣传队,每每参加全旗全盟文艺汇演,都能够有出色的表现。

文革时文艺宣传队佩戴过的袖标。

准二中学生刘凤英演出剧照。

一九七六年夏,全盟职工文艺汇演在东胜举行,榆树湾地区三厂一校(榆树湾硫磺厂,榆树湾电厂,榆树湾水泥厂,八二五学校)强强联合,严格遴选演职人员,精心准备节目,认真排练,演职人员不耽误工作生产,牺牲休息时间排练,历时一个多月,组成三厂一校联合文艺宣传队,代表准格尔旗参加全盟文艺汇演。

露天演出盛况。

文艺宣传队队旗。

一九七六年“三厂一校”汇演节目:

一、表演者郑大春、郑大华、韦普刚、袁瑞、王玉萍、杨秀萍、云达楞.、鲍春梅等人。

二、手风琴演奏演奏者郑大春。

三、舞蹈由郑大春、袁锐、韦普刚、王玉萍.、焦月英、鲍春梅演出。

四、女声独唱演唱者高丽亚。

五、器乐合奏由刘玉虎、千万紫等人演出。

六、对口相声表演者郑大春、郑大华。

七、由袁锐、韦普刚、王玉萍、杨秀萍、焦月英等人演出。

八、舞蹈片段表演者韦普刚、袁瑞。

九、小品表演者段玉梅、袁锐。

十、舞蹈表演者云达楞、郑大华、杨秀萍、袁锐、焦月英、韦普刚等

器乐合奏演奏者刘玉虎、张伟华、周根锁、千万紫等

十一、舞蹈表演者郑大春、焦月英、云达楞等。

演出剧照。

三厂一校文艺宣传队由奇巴图(准旗乌兰牧骑)作为艺术指导。参加人员奇巴图、郑大春、郑大华、韦普刚、袁锐、刘玉虎、张维华、周根锁、千万紫。杨秀萍、王玉萍、焦月英、云达楞、包春梅、段玉梅、高丽亚、任瑞珍(管理后勤)等。

露天演出。

演出造型。

经过全盟各旗县各支文艺代表队的激烈比赛奋力角逐,一九七六年全盟职工文艺汇演伊盟羊绒衫厂代表队夺冠,准旗代表队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四十四年过去了,当年参加三厂一校文艺队的帅男靓女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忆起当年那激情澎湃的峥嵘岁月,流光溢彩的如烟往事,依然嘴角挂满甜蜜的微笑,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送戏下乡来,大地当舞台。

露天演出盛况。

一九七五年,在准格尔西部准东公路神山豁口往南十公里,有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二轻集体企业,一年内由旗劳动局二轻局连续招收安排三批徒工。一九七六年,在大山深处成立了由二十多人组成的黄天棉图陶瓷厂第一支文艺宣传队。他们利用休息时间,自编自演了很多脍炙人口,反映当时社会现象,宣传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作品并及时搬上舞台。他们走村串乡,给准格尔西部的父老乡亲们送去了难得的精神大餐。并赢得了周边群众的普遍赞誉,当地老百姓直到现在还对这群年轻人念念不忘。

演出剧照。

土路排练场,红心向太阳。

当时陶瓷厂的节目都是自编、自演的,有革命样板戏、相声、三句半、快板、小歌剧、小品、民乐合奏、口琴独奏等。由于那时的娱乐项目不多,连电视也没有,因此,我们每次的演出都深受附近村民欢迎。每到一处演出,那里的村民就早早吃完晚饭,一家老少带着凳子前去等候。纯朴善良的村民,把平时舍不得穿的见人衣裳拿出来,像过节赶会一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说的笑的唱的叫的,观看演出全神贯注,喝彩鼓掌率性而为。穷苦劳累丝毫不减审美情趣,物质匮乏如饥似渴艺术洗礼。

飒爽英姿准备排练,校园就是广袤舞台。

一九七六年,准四中校领导苗占海、秦正英与文艺宣传队员摄于篮球场。

黄天棉图陶瓷厂文艺宣传队到附近乡村演出,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当时铧尖、西召公社、厂区周边几个村都没通电,公社虽有小型发电机,遇有故障,也不能保障演出照明需求,我们每到一处演出,除自带演出服装道具外,还得准备柴油棉花铁丝,就是在没有电的夜晚,在舞台两侧,用八号铁丝把棉花球高高吊起来,浸透柴油,点燃,不一会儿,负责照明的人再在柴油桶(盆)里蘸一下,如此反复循环,直至演出结束,把服装道具收拾完毕,专管照明的才算完成了任务。演出完毕演员卸妆时,不仅要认真洗脸,还要仔细反复清洗鼻孔,因为用柴油球照明,演员的鼻孔吸进大量未完全燃烧的柴油灰烬,一场演出下来,鼻孔七巧全是黑灰,连吐痰鼻涕都是黑乎乎的。就这样,演员们没有人叫苦叫累,赢得观众的掌声和笑脸,就足以让他们心满意足了。

准格尔旗黄天棉图陶瓷厂文艺宣传队员合影。

从右往左

第一排

李挨锁赵拴保

赵桂莲祁孝清

第二排

杨二喜杨林庆

武学敏任银

吴军

第三排

陈二俊韩拴

杨栓张文新

撖忠厚张华

还有杨侯喜奇福胜李冬梅等。

准四中五班文艺队。

笔者是一九七五年冬招工参加工作进入陶瓷厂的,随即被吸收进入厂文艺宣传队。厂革委会副主任杨侯喜任文艺队领队。厂里当时要上二细瓷项目,基建任务紧张而繁重,白天干完重体力活儿,晚饭后几乎不休息就开始排练文艺节目,没有导演,没有专门艺术指导,没有专业演员,甚至没有剧本,剧情大家讨论,采纳合理意见决定。一天的工资只有六角钱,没有人叫苦,没有人抱怨,大家彼此精诚团结,工友之间坦诚率直,其乐融融。杨侯喜领队没有架子,和队员打成一片,工友叫他大哥,杨二喜时为厂文书,与工友亲密无间,徒工喊他二哥。

《毕业之歌》

魏经武老师作曲

武学敏同学作词

《毕业之歌》创作于一九七五年七月初,现将初稿原件呈现。保存至今,但愿能够唤起大家对四十五年前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

准一中学生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剧照一一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一九七七年夏天,我们去铧尖公社文艺汇演,正值暑假,去了公社,我们厂文艺队被安排在学校的教室里,白天搬开课桌排练,晚上拼起课桌当床睡觉,地面高低不平,课桌难以拼接平整,我们自带行李“床铺”七高八低,休息不好。紧张的工作和排练,加之上火,第二天就要汇演了,我得了急性炎咽说不出话来,我的节目其中就有独唱《北京颂歌》,杨侯喜、杨二喜半夜出去给我买回十颗鸡蛋,让我把蛋清生喝下,令我特别感动,此招果然管用。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件往事一直难以忘怀。

准一中文艺骨干摄于校园。

准一中“文艺范儿”女生。

当年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的节目,贴近实际,反映真实生活,深受群众欢迎。文艺宣传队的成立,也给人民群众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带来了快乐。成为准格尔旗当时城乡主要的宣传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文化资源贫乏,业余生活十分枯燥。文艺宣传队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当地的文化氛围。文艺宣传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八十年代后文艺宣传队的称谓逐渐被艺术团、歌舞团代替。今天看来,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依然任重道远。

榆树湾电厂职工与文艺队员合影。

一九七二年,准三中文艺宣传队参加全旗文艺汇演合影。

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高中生,没有加餐,没有待遇,没有补助,学习之余,投入到文艺队紧张的排练演出活动中。不言苦,不叫累,辛勤奉献;当年的工人,收入微薄,刚参加工作当徒工,我和我的工友们一个月只有18元工资,一年收入元。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的富有和钱多钱少真的没有关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作之余还要排练文艺节目,不计报酬,不讲条件,默默付出,无怨无悔。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干劲,做每一件事情总是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如今,当我和我的同学、工友、同事共话当年往事时,大家思绪万端,感慨良久,文艺队的经历成为我们那一代人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那段历史说起来感到无限的自豪和怀念。

文革的经验教训应当记取,

岁月的欢歌心羽焉能忘记;

洒过的汗水心血化作阅历,

艺术的熏陶洗礼终生受益!

年,准一中文艺宣传队在校园内(礼堂东侧)合影。

特别鸣谢:

本文在搜集图片、文字资料过程中,得到王玉萍、杨金鱼等同学与老文艺队员云达楞、杨秀萍的大力协助,郑大春老师、刘新民(准格尔旗资深文艺专家,漫瀚调艺术杰出传承人)同志回忆、提供有关情况,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简介:

武学敏,笔名田立,现居北京。

来源:准格尔旗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