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孩子学什么都不坚持家长们也许低估了一件事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6/28
北京扁平疣网上医院 http://m.39.net/news/a_8813087.html

作者:宝宝知道凯叔讲故事V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苏霍姆林斯基

大女儿到了五岁的年纪,

眼看着身边的同学小朋友陆续开始学起乐器,

我和先生也把这件事放进了议题。

倒不是因为想靠特长加分,心里更希望的,

是让孩子多一个表达情绪和情感的通道。

以后不管走到哪,不管开心还是难过,

都有一个忠实的朋友陪在身旁,

可以与之交流。

初衷美好,问题随之而来——

乐器琳琅满目,选择眼花缭乱。

该如何选择,又该从什么时候学?

怎样能保证不半途而废?

对于这几个问题,

我和先生一直没有想到特别合适的答案。

于是,这件事被暂时搁置,

一搁就搁了半年多。

就在今天,机缘巧合,

我先后听到了两个来自女儿同学的小故事,

仿佛天光破晓,所有问题一下子有了答案。

因此决心写下来,

希望能对面临同样困惑的朋友有所帮助。

小柚子的故事

从今年暑假开始,

五岁的小柚子开始学习大提琴。

不到一米二的小朋友,

每天抱着1/8大提琴练两小时,还积极主动。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遂向柚子妈妈Carmen取经——

如何确定女儿最适合学习大提琴呢?

Carmen的回答出人意料,

她从来没有跟柚子提过学琴的事。

她做的,不过是挑选了

很多交响乐和古典音乐的曲子在家里放。

天长日久,听得多了,

柚子便有了自己的喜好。

她对大提琴的声音格外敏感。

后来,自己主动提出想学大提琴。

兴趣建立起来,时机到了,

学习自然而然地开始。

那孩子年纪这么小,

如何有足够的毅力去持之以恒呢?

做妈妈,我最服Carmen,

她的回答再次令我倾倒。

没有说教,没有催促,没有逼迫,

她只是做了这么几件事——

柚子最喜欢马友友,

妈妈就为她讲马友友的学琴轶事。

马三岁学琴的经历给五岁的柚子极大的鼓励,

也成为柚子心目中的榜样;

柚子爱读书,

妈妈便去买了许多关于大提琴的绘本,

比如《欧先生的大提琴》、《大提琴之树》

还有《小阿加莎和大提琴》。

精美的插画与动人的故事,

让原本冷冰冰的乐器在女儿的心目中

变得亲切温暖,拉近了情感的距离;

柚子喜欢漂亮的小物件,

Carmen便精心为女儿挑选学琴的各种配件。

她相信美好的东西有助于培养兴趣,

希望这些小细节能帮助柚子

喜欢上并享受与大提琴相处的时光;

柚子喜欢梵高,Carmen便为女儿讲梵高轶事。

柚子对梵高说过的一句话产生很大共鸣:

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快乐。

柚子感同身受,

将它选为自己学琴的座右铭。

最后,为了鼓励女儿,

Carmen特意去开模定做了一条项链,

吊坠做成了大提琴乐谱中

最常见的低音音符的形状。

Carmen把它天天戴在脖子上,

并温柔地告诉女儿,

她的琴声是妈妈收过的最美好的礼物。

所谓润物细无声,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大提琴这种乐器,入门很难,

但小柚子全力以赴。

遇到拉不过去的小节,

这个五岁的小姑娘也会哭鼻子,

但从来不说放弃。

家有亲友到访,每每会邀柚子拉一曲来听。

但她总是拒绝,我学琴不是为了表演的。

那是为什么呢?妈妈有次故意问她。

“是为了在我长大时,工作后,

遇到开心不开心的,可以拉拉琴给自己听。”

后来有次读绘本,妈妈念到一句话,

柚子忽然兴奋起来,

告诉妈妈,

自己想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感受——

Carmen后来告诉我,

她并不在乎女儿将来是否在音乐上有建树,

柚子能说出这样的话,

她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果果的故事

果果是男孩,五岁半,钢琴琴龄一年。

果果与钢琴结缘的原因和柚子有几分相似。

爸爸为他放马克西姆的《野蜂飞舞》MTV,

看到钢琴家的指尖在琴键上飞舞到看不清楚,

果果惊讶万分。

帅气的钢琴家弹完起身全场鼓掌,

令他非常羡慕,从此对钢琴产生了兴趣。

钢琴入门易,升阶难。

新鲜劲很快过去,

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重复和高强度的练习。

果果爸给我看过儿子练琴的视频,

为了练好指法,很长时间里每个夜晚,

小小的果果都要坐在琴前,

一边弹一边数,每根手指遍。

也有疲惫,有沮丧,有失意,有对抗。

果果爸爸从来不愠不火,

他有自己的一套对策——

儿子着急焦虑,

他就故意轻松地跟着钢琴的旋律哼唱,

偶尔夸张跑调,儿子哈哈大笑,

空气中的紧张气氛便瞬间消散;

练习遇阻大哭,他不打不骂,

拍拍儿子先放下,爷俩下楼玩一圈,

换个心情和状态回来再练,

问题常常迎刃而解;

果果爱喝酸奶,就把酸奶摆在钢琴前,

弹得好了就可以吸一口,

当做自己对自己的赞赏;

果果喜欢的童谣,他找来曲谱帮儿子练,

练到可以流利自如地自弹自唱,

小小的心里便满是自豪感;

细心的果爸还找来果果

即将和正在练习的钢琴曲,

将其设置成家庭生活的背景音乐,

既营造了温馨的生活氛围,

又帮助儿子加深对钢琴艺术感受,

并且帮果果增强了对旋律的记忆。

在孩子学琴的路上,

如果说柚子妈是很好的启蒙者,

果果爸就是一个很好的陪伴者。

戴着大金链一身腱子肉的果爸,

谈起儿子有时因为练琴情绪崩溃,

很温柔地说:

孩子已经很不容易,做得很好了,

他不忍再去批评斥责。

果果心情太差,他宁愿去拍拍儿子先放下,

爷俩出去疯玩一圈,

等到心情和状态都调整好了再重新面对。

一年的学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果爸乐在其中,

他说这是他和儿子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真正的艺术教育

记不清是哪里看过一句话,

非出自情意的艺术不能说是真正的艺术。

我深以为然。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身边的同学或朋友

开始学习乐器后,都开始焦虑,

感觉自家宝贝也应该学点什么才不至落于人后,

却不知该学习什么,从何学起。

没错,每种乐器都有自己基本的生理要求。

比如管乐需要孩子肺部发育到一定程度,

弦乐则要求孩子的手指和手臂达到一定的长度和灵活性。

但相比较于这些生理上的条件,

更需要具备心理上的条件,

那就是对音乐的爱。

柚子和果果的故事,

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自己产生兴趣,

才可以说到了学乐器的时机。

有了这份兴趣,才能够支撑着小小的孩子

去放弃玩耍放下电视和iPad,

心甘情愿投入练习,

去追求心中那个大大的目标;

有了这份兴趣,才能支撑着孩子去克服

练习中的技术困难与情绪波动,

稳扎稳打,向着梦想坚定前行。

哪里还需要催促打骂。

柚子妈妈说,老师已经不止一次提醒她,

多宽慰女儿,让她放轻松,

柚子学琴心切,自己不知不觉就给自己很大压力。

果果爸爸也哈哈笑,

因为懂得果果的心、能巧妙帮儿子调整状态,

爷俩的关系不仅没因为学琴而剑拔弩张,

反而联结的更加紧密。

苏格拉底说得好,

教育的意义从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中的火焰。

如果父母一次也没有带孩子去过音乐会,

没有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触某种乐器,

没有给孩子讲过关于这种乐器的故事,

甚至自己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音乐的任何兴趣,

却上来就要求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在一件陌生的乐器上面。

这样的家长,

怕不会点燃孩子心中热爱艺术的火焰,

而会焚烧孩子自己。

如今学乐器的孩子很多,

多少是被迫遵从父母之命学习,

多少又是真正出于自己的兴趣呢?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询问了正巧在身边的几位同事,

大家都多才多艺,两位自小学钢琴,

一位自小学手风琴,还有一位学的是长笛。

但当问到如今是否还坚持演奏时,

四个人的回答整齐划一——

他们长大后全都再也没有碰过乐器,

因为怕唤起童年时可怕的回忆。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

“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吧。

有人戏说,

学琴前母慈子孝,学琴后鸡飞狗跳。

学了琴,多少家庭从此失去了安宁,

劝、哭、骂、喊,有的甚至用上毒打和恐吓,

最后大人孩子全都身心俱疲,

全然忘了,我们的初心在哪里。

艺术原本可以为人插上翅膀,

结果多少孩子因了家长的粗暴和武断,

不仅没有生出双翼,反而早早遍身鳞伤。

我欣赏柚子妈妈和果爸,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耐心、细心、周到,

更重要的是,

他们身上有一种为人父母的宝贵品格——

在孩子尚懵懂时,他们不是自己草率决定,

而是给孩子艺术的滋养,帮孩子打开窗,照进光;

要做决定时,他们愿意俯下身

来耐心倾听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心声;

遇到问题时,他们又与孩子并肩面对,

并积极去想办法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撑。

我相信,这样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

不管是学艺术还是学文化,

不管儿童期还是青春期,

都会在家长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呵护下,

平和顺利地渡过去。

因为爸爸妈妈

已将一份宝贵的礼物赠给了他们,

那就是内在驱动力。

如果孩子学什么都不坚持?

也许正是我们低估了这件事,

让孩子由内而外地喜欢去学,

才能真正爱上它。

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光,已经照进心里;

再加上涓涓不断爱的滋养,

发芽开花是自然而然的事,

哪里还需要什么泪水责骂呢?

作者:于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