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优质课比赛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7/10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5112771.html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声音》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第七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声音描绘成美妙的乐曲,写得丰富鲜活、妙趣横生。

本堂课的设计以单元语文要素为主线。基于课后题和课堂作业本的题目,以课文内容为学习范例,引导学生有层次性地递增学习,在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对于“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这节课就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品味语句,体会关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并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通过学教方式的变革,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借助题目,初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学习并理解“呢喃细语”“雄伟”等词语,正确书写“妙”“感”“受”三个生字。

2.借助图示,梳理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字词句、想象、朗读等方式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文中生动活泼的语言,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字词句、想象、朗读等方式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文中生动活泼的语言,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我来听声

1.听声音,猜事物

开始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考考你们的耳力如何。(播放海鸥、知了、小猪、老虎、大雨、流水、厨房的声音)猜一猜,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揭课题,读课题

这样动听的声音,和我们人类一样,都生活在大自然中,有位作家为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大自然的声音》(板书:大自然的声音)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感知美妙

1.大自然里会有怎么样的声音呢?课文的第一句就这么写。(PPT出示:大自然里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2.换词理解,书写美妙

(1)作家叔叔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都藏在了一个词语中——美妙。那什么是美妙呢?

预设:好听、动听、奇妙

评价:你们给它换了这么多个意思相近的词。

(2)书写“妙”字

3.指导朗读。

(二)梳理文脉

那文章中讲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呢?我们就要自己走进课文。

相机指导:你是怎么找到的呢?

预设一:所有的句子都是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这个句子就是这一段的关键句子,能够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PPT出示:第六单元的篇章页)

评价:学会抓住关键句就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段话的意思。

预设二:这篇文章从风、水、动物3个方面写出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美妙的结构图)

三、聚焦片段,品味语言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这个音乐家。读一读,认一认,感受风这个大自然音乐家的美妙之处吧。(学生朗读课文)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这位音乐家呢?(指生读)

(一)生字教学,扫清障碍

1.重点指导“奏”的平舌音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呢喃细语”

(1)读准“呢喃细语”

(2)学习多音字“呢”

这个“呢”还是个多音字呢!你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吗?

出示课文例子:①“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②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小结:“呢”放在句子末尾表示疑问的,表示感叹的。

(3)理解“呢喃细语”

那什么是“呢喃细语”呢?你能猜一猜吗?

预设一:这样的声音应该是很轻柔的。

评价:联系上下文就能帮助我们理解难懂的词语了。

预设二:口字旁,和声音有关,应该是声音小。

评价:看字形就可以来猜测他的意思。

小结:看来,我们第二单元学习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项本领很好。(ppt出示:第二单元篇章页)

3.联系生活理解“雄伟”。

(1)请你来读读这个词语。

(2)孩子们,这个词,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听到过?见到过?用到过?

预设一:我看到过雄伟的石狮子。

预设二: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听到雄伟的国歌。

小结: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真是个好办法。

(二)默读课文,寻找美妙

学习任务二: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风的声音美妙的地方?动笔圈画。

学生交流

小结: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美妙的地方,看来整个段落里都在写美妙呢!

(三)抓住关键词,聆听声音的动听

他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1.你来说说这句话中风声音美妙在哪里呢?

2.想不想去听一听手风琴的声音?小朋友们竖起你的耳朵来听一听(播放音频)你感觉怎么样?

3.作家叔叔真会写,他把风的声音比作演奏的手风琴的声音,写出了声音的动听。(板书:动听)

4.我们一起读读这份美妙。

(四)学习方法,感受声音的丰富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就像歌手一样,演奏出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歌手,有不一样的音乐。

1.发现美妙之法

(1)交流美妙之处。

(2)这么多个不一样,给你带来怎么样的感受?声音的多种多样,声音的丰富,带来了美妙。(板书:丰富)

2.感受美妙之景

想不想亲眼去瞧一瞧?想不想去听一听?(播放视频)

3.表达美妙之情

多么丰富,多么美妙的声音,谁愿意美美地读一读。

衔接:我们用了找一找,找到美妙的地方;想一想,想出了美妙的画面;读一读,读出美妙的句子,感受了美妙的语言。那孩子们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句呢!

(五)小组合作,品读声音的变化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小组汇报

1.找一找美妙之法

预设: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

小结:孩子们,作家叔叔在这里写了两种风,一是微风,二是狂风,这么一对比就把声音的变化写出来了,多美妙呀!(板书:变化)

2.想一想美妙之景,试着完成课堂作业本P72

预设:读着“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妈妈在轻轻柔柔地叫我起床;读着“雄伟的乐曲”,我仿佛能听到狮子在吼叫。

小结:你们真会读书,走进了作者,读出了他的内心感受。

3.读一读美妙之景

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这个美妙声音的变化读出来呢。(引导学生读出“轻柔”和“充满力量”的变化)

四、多样积累,诵读风声

1.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带给我们一场音乐的盛宴,让我们感受到了声音的动听、丰富和变化。(齐读课文)

2.这么美的语言想不想积累下来?那怎么积累呢?我们请个小伙伴来告诉我们。

(出示:第七单元交流平台)

3.你瞧,这是老师班的小朋友专门设计的一张音乐家风的摘抄卡纸。下课后你也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做。当然我们还用背诵的方式积累!(出示:第七单元篇章页)

4.这堂课,风这位音乐家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接下来我们就把感受这两个生字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1)观察“感受”,“感”字上宽下窄,“受”上面窄下面宽。

(2)教师板书,学生书写。

五、课堂总结

风声是美妙的,水声是美妙的,动物的歌声也是美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板书设计:

21.大自然的声音

动听找一找

丰富美妙想一想

变化读一读

教学反思: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大自然的声音》是三年级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全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本堂课的教学以单元语文要素为主线,基于课后题和课堂作业本的题目,以课文内容为学习范例,引导学生层次性地递增学习,在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但是在授课活动中发现一系列自身问题。

一、课前谈话“巧”设计,教育痕迹太生硬

本次开课由于我选择三年级的教材,因此只能借班上课,且三(2)班的孩子和我都属于第一次登上报告厅上课,要在短时间内缩短因我们生疏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用最快的时间让孩子们接纳我,课前谈话是十分重要的。

理想中的课前谈话是春风化雨,稳定情绪;春风细雨,拉近距离;调动兴趣,活跃气氛;踏雪无痕,轻松自然。但试教过程中就发现“课前谈话5分钟”已然被我利用成“保证课堂教学5分钟”,导致课堂后半段时间的学生没有活力。因此我调整了听声音猜一猜中的声音顺序,动物们先出场,尤其把“猪”的声音稍后一些,让学生笑起来。再是有关大自然中的雨声和水声,最后是和课后题目相链接的厨房的声音。不但教学内容要调整,我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多微笑,多“闲聊”,多“随意”,真正做到课前谈话。

但最后呈现过程中依旧存在生硬的教育痕迹。孩子们上台之前被老师反复强调坐姿等纪律问题,因此很多孩子想要举手发言甚至是抢答都被限制了,而我的固定的手臂姿势,更是给孩子们以拘谨的模板,双方无时无刻都是被舞台约束着,也就达不到想要的课前谈话放松的效果。尤其对比老师的课前谈话,幽默之中巧妙推进教学过程,着实让人佩服。

二、运用有效教学提问,努力提升课堂教学

在磨课过程中,团队的老师们一直指出我的教学语言过多,对学生的信任程度还是不够,总担心讲的少了学生掌握不了,或者是简单内容不讲后进生难以吃透,放手不够,导致常常预设的精讲,变成了重复啰嗦。预设的多练,变成了课后作业。既增加了自己的教学量,又增加了学生的作业量,也不符合当前的“双减”要求。

在本课呈现时,听取王老师的建议,着眼文本,设计两个主问题,提高思维高度,提升教学效益。在初读中,借助课堂作业本的“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美妙的声音?”的题目,给予学生抓手,可以高效地梳理文本。在精读环节中利用问题“你认为风的声音美妙的地方在哪里?”,请学生交流对文本的理解,顺势而教,从关键词句出发,配合多媒体手段,进一步学习文本,感受风的声音动听、丰富和变化,带来的美妙体验。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针对问题“你认为风的声音美妙的地方在哪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老师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转换成指名的朗读,效果不佳。

三、搭建支架促小组合作,教师掌控留形式表层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让语文课堂灵动而高效,且符合本次活动向学而教理念。因此在品读声音的变化中,搭建了三步支架:找一找,找到美妙的地方;想一想,想出了美妙的画面;读一读,读出美妙的句子,感受了美妙的语言。在课堂中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们交流。但正如刘晶老师所说,本环节中依旧是老师扶着孩子学习,掌控着课堂,使得小组合作并未真正的落实,也不算是教学方式变革。

课后,深思如何推进小组合作高质量落实,我想应该要从评价体制入手,把评价权力交给学生。

小组汇报中直接请学生以小组形式上台,交流“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读着片段中的‘’,我仿佛听到。”和分享朗读。请学生从关键词是否找准,联想是否合理,朗读是否美妙入手,进行三星评价。教师利用评价语进行整体反馈“你还能联想到我们听声音游戏中的具体声音,真厉害!”“你们把风的声音发生的变化读出来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不断往三星上靠拢,提高语文水平。也让学生的小组合作是“有理有据”“有章可循”的。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备课时间较长,但最终的课堂呈现还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提高自己的教材研读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细节的雕琢。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