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个实验效应就是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能很好的解释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的现象,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时:越是不想让其为,越为之。
不让孩子看电视,孩子非要看电视;不让孩子动“危险”的物品,孩子非要动;不让孩子吃零食,孩子非要吃零食...
越是制止,孩子的行为越是反其道而行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受这种“白熊效应”的影响更为明显。
孩子在成长阶段,很多必备的能力并没有完全养成,有些获得的能力也不足够成熟,孩子对他人的要求和教导并不能完全理解。
白熊效应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侧重方式方法,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可以通过其他的事情吸引他的注意力,想让他做某件事情时,办法有很多种,当然也可以通过白熊效应使其为之。
前几天收到绘本《这是一本严肃的书》,严肃的文字与搞笑的插图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孩子们读起来人忍俊不禁,越是想让“严肃”起来,孩子越会大笑、模仿,互动式体验,让孩子参与其中。
《这是一本严肃的书》绘本在帮助孩子调动积极性、培养创造力的同时,也让大人学习到白熊效应的正确运用。
接下来,我将从作者介绍、绘本特点、否定词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作者介绍
《这是一本严肃的书》是由乔迪帕拉基尼(文)与丹尼尔里利(图)共同创作完成的。
乔迪帕拉基尼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市长大,曾就读于乔治敦大学,现居住于伦敦。她是成人非小说类图书和儿童图书的自由编辑,已出版了多部作品。
丹尼尔里利是英国自由插画家。在伯恩茅斯艺术学院学习之后,他去澳大利亚进行了一次史诗般的背包探险,后在伦敦工作了3年。丹尼尔在广告、印刷、卡片设计和儿童图画书等多个领域从事插画工作。
《这是一本严肃的书》画风鲜明温暖,呆萌有趣的动物活灵活现,每个环节中动物的眼神、动作都非常具备情境特点,严肃的书其实并不怎么严肃。
二、绘本特点
01活泼的图片与严肃形成对比,引发读者阅读欲望
拿到书我就被封面鲜明色彩的图片所吸引,和严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在玩耍的动物们:
猴子们展现出了调皮的一面,它们攀爬、倒挂,其中一只小猴子倒挂在“这”上面,两手抓着“严”字。
底下一只毛驴正在表演杂技,独轮车转动,他的鼻尖上稳稳当当的停留着一只红色的球,别问我怎么看出来的,如果你真要问,我会告诉你是他那开心的表情,说明他非常有把握自己可以开心、顺利的完成本次杂技表演。
毛驴的另一只手牵着三只颜色各异的气球,红色、紫色、绿色,它们随风起舞。
打开环衬,倒挂的猴子在拉着手风琴、黄色花纹的绿色正在爬行、小猴子卖力的吹着喇叭、斑马拉着和他一般高的小提琴、毛驴敲鼓时不忘和斑马互动、小企鹅仰起头吹起了号角,从头到尾的那一串脚印激发读者更深的阅读欲望。
故事一开始提出:这是一本严肃的书,严肃到用两个非常来形容,紧接着用各种动物行为来进行严肃的佐证,然而事实与之相反,故事中毛驴做各种滑稽的动作,甚至放屁。紧接着其他动物也随之参与,它们似乎忘记了严肃的真实含义,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开起了party。
故事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随你们去吧。去开派对吧!唱吧!跳吧!吃蛋糕吧!在房梁上跳舞吧!写一本你们自己的书去吧!这是一本...
不怎么严肃的书!严肃的书看起来并不严肃。
02抓住孩子爱模仿的特点,让互动不知不觉进入阅读中
《这是一本严肃的书》到底严肃在哪里?带着这样的一种好奇心,我们翻开书籍继续阅读。
以下动作都不允许:
做鬼脸
翻跟头
扮小丑(滑稽的毛驴,小脚丫穿着缀着白波点红色大头鞋,感觉随时都可能摔倒)
蹦蹦跳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提出:孩子没有是非观念,却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情不自禁的模仿,并且会因为自己学会而感到高兴。在这种情况下,越是不让孩子去模仿,孩子越想要模仿。
作者抓住孩子爱模仿的特点,“不允许”的要求在不断强化孩子模仿行为,模仿的场景越多,孩子越开心。
书中提到的场景都是日常生活中孩子熟悉、为之开心且放松的场景。
正话反说、明亮色彩的运用弱化了“严肃”,强化了趣味性,无聊的东西也变得不无聊:
一向呆板的毛驴穿上了小鸭睡衣,连他自己都忍不住嘴角上扬;
点缀着绿叶的红色的帽子戴在毛驴的头上,似乎有点不太搭,嗯,千万不能笑,因为严肃的书一定是黑白色的。
接下来的画风就更是不严肃了。
为了要严肃的待在严肃的书中,它们必须要假装严肃起来,于是各类场景尝试出现:
博物馆里,毛驴站在书上,在墙上画画,斑马披着披肩摆着造型站在展示品架上;
图书馆中,毛驴带着耳机假装看书,喂,书拿反了,无聊的斑马拿起印章盖在了自己的身上。
因为不严肃被迫离开,毛驴和斑马非常失落,蛇、企鹅、猴子也加入了队伍,跟着它们一起嗨。
压力侵袭、焦虑倍增的我们在面对做鬼脸、翻跟头...这类场景时一定会觉得很无聊,但请记得我们也曾经是孩子,这类活动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充满趣味性的互动游戏,一遍一遍的重复,孩子定会乐此不疲。
我们常常和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孩子每次藏起来的时候会选择遮住头部,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我们会选择假装看不到的喊着“你在哪里呀?我怎么找不到呢?”孩子会非常享受游戏中这种被寻找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格雷在《玩耍精神》中指出:“玩的教育是最棒的教育。“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学会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技能,我们一开始的教育初衷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得以很好印证。
03大面积的留白激发孩子想象力
《这是一本严肃的书》大面积留白。留白的意义在于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随着文本内容尽情的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
松居直在《如何给孩子读绘本》里说:绘本的留白处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写着诗。
随着语言“这是一本严肃的书。这本书里有非常有意思、有分寸、有尊严。而且,当然了,非常非常严肃”的出现,书中右下角出现了一对耳朵,为什么会出现耳朵,这只耳朵又是谁的耳朵呢?
了解过动物特征的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这是毛驴的耳朵,但对于孩子而言它们在并未能完全了解动物的情况下,直接讲出答案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不断的想象。
斑马和毛驴被从图书馆赶出来时,蛇加入了它们的队伍,画面中只出现了蛇的一部分,并未让蛇直接出现,细心的读者一定会猜到,因为环衬时,蛇出现的是整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造的内核,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这个世界就会索然无味,没有创新,没有迭代,只有不断地重复。
如今很多家长喜欢抱着“功利的心态”希望孩子读一些说教类的绘本,可以直观的得到想要的教育,干巴巴的理论教育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不喜欢,更何况涉世未深的孩子。
只有符合孩子生长习性及特点,绘本的教育意义才更加真实,才会更加有意义。
童书作家粲然认为,“几乎所有的好绘本都不说教人生道理。它们津津乐道于一段经历、一个过程、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
三、“不允许”等否定词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提出:孩子没有是非观念,却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当他听到骂人时,也会情不自禁的模仿,并且为自己学会了新的话语而感到高兴。在这种情况下,你越是不让孩子说,孩子越说个不停,结果就是在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正确的方法就是无视加惩罚,同时用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填充孩子的大脑。
孩子心目当中,语言就是语言,没有太多衍生含义,当我们告诉孩子“不允许”词汇时,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允许紧跟着的词汇,低龄小朋友不懂得进行转化,只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探索,比如孩子学会走路不久,很多家长喜欢说,别摔着,结果往往是孩子摔倒了,如果我们将词语换成慢慢走,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孩子有时是不能通过否定的信息学会正确信息的。“白熊效应”也会加深错误信息在孩子脑海中的印象。
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则会是白熊效应心理机制的反弹,它们会自动屏蔽掉否定词,转化为肯定行为的词语支撑。
所以很多聪明的家长会运用孩子这样一个特点巧妙的进行教育。
1、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尽量避免“白熊效应”,减少用否定的信息来教导孩子。
当然也可以运用白熊效应,加深孩子探索的行为,比如《这是一本严肃的书》中的严肃与活泼的对比教育。
2、直观的教育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让孩子听得懂,而不是去猜测。
3、遵循成长天性,学会适度放松。
不要习以为常的给孩子“贴标签”,贴标签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暗示,否定的心理标签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不够好的,久而久之只会让孩子按照否定式的标签去成长。
“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等“不”的信息指令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压力与命令。
孩子天生的逆反心理有时候会故意反着父母的意愿而行,孩子在压力之下会有一种反弹和反抗的自然“反击”。
《这是一本严肃的书》故事中一直在被不允许,然而故事中的动物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它们的眼神也充满了肯定,比如:“你们这是在干吗?”大家进入讨论环节,丝毫不理会否定的声音。
“喂!不可以那样!”时所有的小动物都在做着鬼脸。
故事的最后”写一本你们自己的书去吧”呼应了主题真正的教育意义:一味的否定,一味的不被允许,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给孩子适度的、顺其自然的成长空间,不仅不会放纵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主动完善自我。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在与孩子交流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一味地用简单粗暴的否定信息教导孩子,孩子很容易在“白熊效应”下表现出相反的行为。父母要采用直接而正面的教育形式,让孩子接收更多正确的信息。
聪明的家长会更加懂得利用心理学信息教育孩子,人生如同《这是一本严肃的书》中的留白空间,想要让孩子有着怎样的人生,就去以身作则的教育,让孩子在留白的地方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手把手的教导、否定教育,只会让孩子离目标越来越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