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东百利亚领先全国框架人人都笑东北,人人都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4/8/16

本文转载自:不明真相的债市群众

本文作者:韭菜核子

目录

东北的领先:最早的技术输入口与最先的工业化迁移:东北技术的解体和深圳技术的输入代价:秩序退潮下的鹤岗化,小共同体社会解体下的人口逆转镜子:秩序输入地的未来?

本文共计字。

5年前中文互联网世界judge东北的几大不良文化:

迷信编制,沉迷国企、考公务员等;天天玩短视频、快手;营商环境不好,你法我笑.jpg,没啥民营企业,债券市场违约太多;生育率较低,不热爱家乡,都润走;楼市不给力,以鹤岗代表,房价一直阴跌;年轻人躺平,好吃懒做。

5年后的年,中文互联网世界才终于回过味了——东北老大哥只是提前活明白了。

长三角的人们突然发现——怎么我们也“鹤岗化”了?

在年,众多想回到年的网友,面临的牌是这样的:

全民考编和考研,考研是为了继续考编;中文互联网声称,所有的行业都可以用“抖音”重做一遍;民营互联网企业和民营地产,尤其是民营企业地产的债券在年的表现,年海外投资人怎么看待中资债券市场,就和年北上深投资人怎么看待东北债券市场(年别人如何看待A债);年全国出生人口万,净增长48万人;年深圳和河南的楼市;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精神内核的“躺平”成为新的文化现象。

东北的领先:最早的技术输入口与最先的工业化

归纳林林总总的现象,背后是否有一条主线,造成了东北领先全国?

我们暂时忘了清朝入关时期,东北领先关内的时代(其实下面的框架可以解释年前),仅仅局限在最近一百年,可以看到,东北区域是比较早的进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地区。

即便是在80年代,辽宁省的gdp与广东是比较接近的,这也是90年代的华晨汽车可以作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企业。

这种率先是怎么来的?技术(秩序)的输入。

至于在刚刚建国初期,东北毫无疑问是中国,乃至东亚工业产值最高的区域之一,一方面保留了日本留下的各种工厂,另外一方面苏联援建的项工程有59个(超过三分之一)在东北。

所以建国之后的工业布局,呈现了东北拆工程和搬人员支援全国的情况,在中苏断交之后,被迫内循环的三线建设时期看,形成了二次高峰,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一些旧工业技术人员聚集区,经常会有大量的东北口音的技术干部。

可以说在这个时间段,东北作为技术输入窗口,提前实现了欧洲标准时间的年代某些局部水平的工业化(关键看哪个国家卖了我们什么设备,比如说荷兰在七十年代后期卖了我们化肥设备),并向关内渗透。

技术的输入也伴随着其他秩序的输入,包括管理流程的和文化。钢的琴开幕的钢铁工人在灵活就业的时候,用手风琴演奏俄罗斯传统民谣《三套车》,80后90后在电视上看日本动漫输入的三大来源之一就有辽艺翻译的。

迁移:东北技术的解体和深圳技术的输入

至于说东北工业为什么在90年代从顶瓦解(甚至不是滑落)?进入到去工业化时代,也归根于技术输入的窗口平移到了口岸城市。

深圳、上海等已经成为了新的技术输入窗口。既然深圳在80年代开放、上海在90年代迎头赶上建立了浦东新区(上海起步比深圳晚了10年也就掉队了10年),可以获得西方最新的制造业技术之后,融合老旧日本、苏联、东德、捷克的东北工业的技术上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被迫走向了去工业化。

所以东北、西南等其他内陆的人矿转移到东南沿海。比如鞍钢的产业工人转移到了上海援助建设宝钢,就如同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二次引进日本技术的青岛啤酒一样,上海作为新的技术窗口,第二次引进日本的钢铁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布局。

这就是文章(秩序联盟vs矿源联盟)讲的,中国的经济模式呈现了中心-外围的结构。经济模式为挖人矿的模式,那么内陆地区是“劣后级”,沿海地区可以获得欧洲、美国技术的区域是“优先级”。

1)世界体系仍然是中心-外围结构;2)中心负责输出秩序-科技,这个外部负责更好的利用这个秩序,提供原料;

3)分别形成了秩序联盟与矿源联盟,前者具体为科技成果、先进的企业管理的水龙头,矿源联盟提供锂、煤/油,人,三种矿。

代价:秩序退潮下的鹤岗化,小共同体社会解体下的人口逆转

代价是什么?劣后级挖没了,中间层发现自己是劣后级了。

内陆地区的人口的不断的流失,东北地区是最早出现总和生育率低于1的区域。

这种破坏本地社会结构的汲取方式,加速了社会的原子化。国企倒闭后,失去了多位一体的“单位”的保护;同时本来建立较快的移民社会下,也没有传统家庭家族的保护网,较低的积累下大部分人的极度不安全感,很难完成进一步大一政治教课书里面讲的——劳动力再生产。

况且由于东北是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区域:

1)城镇化率较高,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城镇的有编人员是难以抵挡的;

2)东北的农村更加特殊一些,在基层农村的历史比较浅,大部分都是“润”关东的,几乎没有坚实的小共同体(家族)力量抵御大共同体,可以说东北相较于关内地区,是计划生育实行的最通畅的地区。

所以东北人口面临着:

1)存量人口的大量转移

2)自然人口的负增长。

走在深圳的街上就可以看到,满街行走的人矿资源,和伴随的饱和式挖掘,深圳模式可以用“模式”概括:

1)花3个人的工资雇佣2个人干5个人的工作;2)让其他人3个人失业和另外2个人没时间造人。

然后35岁作为耗材可以换下一茬。

这种模式面临的优势就是源源不断消耗内陆地区的“人矿”。

但是内陆地区像东北一样人矿快挖的差不多了之后,南方地区的工厂突然发现,自己似乎没有人矿了,就会衍生出一系列“鹤岗化”现象。

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在大城市圈周围零星的次级城市的楼市出现的“鹤岗化”现象。

我们终于发现了答案:三条逻辑可以说明为何东北领先了中国,或者说领先中国的主流叙事区域。

1)作为技术输入窗口,率先工业化→率先去工业化;2)社会率先原子化;3)人口达峰。

至于别的因素都是从属性的,谁能掌握C2C(copytochina)技术输入源头,就是掌握了挖矿的铲子。

无论是临近苏联的东北,还是临近西方的港口城市;

无论你是用乌拉尔拖拉机厂的铲子,还是西门子的铲子,都能更好的挖人矿。

至于说南北的差异,还是商业氛围,文化传统,还是其他的这个城市的经验、那个城市的才艺;

还有人相信是技术官僚的技术水平、土地财政模式等等,如果你还记得独山县、还亲身经历过年众多的赛博朋克的事件,你就应该会有重新的定位。

用著名沈阳快手主播虎哥的一句话说

——你狗屁才艺。

镜子:秩序输入地的未来?

东北经济、文化的崛起离不开前30年中前半部分的技术/秩序的输入,那后面的房价也离不开原本作为技术输入源头秩序的瓦解。

东北是一面镜子,或者说是一个时间隧道,让大家可以更清楚的看清未来。

那么在今年这个关键的时点,对于武汉光谷、张江、江苏工业园的电子厂的结局,又将如何呢?

地方在债务筹划、托底的具体微操上,又能多大程度上抵抗这个宏大趋势呢?

我们还以《钢的琴》电影的开幕作为结尾。

电影开幕演绎了秩序输入地传过来的传统民谣《三套车》:

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

冰河上跑着三套车

被客户打断“不够喜庆”,回到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步步高》,曾经的秩序已经解体了,那歌词中伏尔加河作为想象的乌托邦也不存在了。正暗喻了,过去一千年,每一次的来自北方的秩序/意识形态,短暂了占据了这片土地的人们的头脑后,大多都在不超过年的光景,要么烟消云散,要么灰溜溜的被“中国化”——最后,还是咱赢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