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手风琴 >> 手风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寻塔记丨许昌文峰塔耸秀文笔,述不尽塔与

来源:手风琴 时间:2023/1/6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摄影张琮通讯员梅志刚

当一座城里有了一座塔,总会平添几分传奇色彩。

古今中外,城市里的塔,在不断向天空接近的过程中,也向地上的人们释放出关于向往、超越和自我表达的历史余音。

西方古巴比伦城有巴别塔,东方北魏洛阳城有永宁寺塔;近代巴黎有宣扬工业革命成就的埃菲尔铁塔,现代广州有以柔取胜的“小蛮腰”……

在莲城许昌,也有一座深厚文化和历史名城的象征——文峰塔。它被誉为河南多座明代砖塔之冠,“文峰耸秀”是许昌十景之一,塔旁还有全国首家塔文化专题博物馆。

城与塔的故事,在这里上演了多年。

古塔档案

许昌文峰塔,又称文明寺塔,为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50.03米,造型精美,结构严谨。

“文笔耸秀”续文脉

穿过许昌市区的车水马龙,来到文峰塔下,时光悄然慢了下来。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的砖塔,玲珑俊秀,塔檐的铜铃在晨风暮照中叮咚了四百年。

夏日碧空里的流云,也想多停留片刻,绕塔徘徊,直到一场骤雨倏忽而逝,为寻塔来客送来一阵清爽后,云散风清。

眼前的情景,在清乾隆年间许州知州甄汝舟笔下,会生出一番诗情来:“孤耸尖峰削不成,十三层上插青云。分明一管生花笔,书破天章五色纹。”高塔为笔,长空作纸,满天流云是它描绘的丹青。不凡的气势里,想象力又是多么瑰丽!

当甄知州直抒胸臆时,想必会惦念一百多年前倡建文峰塔的明朝前任郑知州。正是出身于鱼米之乡、状元之乡的郑振光,拿出自己的俸银,与官宦、乡绅、士子共同捐资兴建了这座俊秀的文峰塔。

许昌塔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刘静讲述,郑振光是江苏武进人,当时的武进,是一个状元迭出的地方,但当他到任许州后,发现许昌自建安以后,文风日渐转衰,再未出过状元,郑振光便想建塔接续文脉。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步入许昌街头,从路牌建安大道、魏武大道、许都路、华佗路便能感受到,三国时期算是许都“高光”时刻,贤才汇聚,三曹七子出入其间,建安文学千年传扬。

一度人文荟萃的许地,怎不渴望再度昌明?

另据《重修文明寺塔记》碑文所载,建造缘由有二:一是“许昌西南高矣,东南卑矣,则于地形非宜”,这是出于风水因素上考虑;二是为了“扬文明而振甲第”,说白了,就是为了培植文风。

民间传说也饱含对人才的希冀。话说,托塔李天王热衷许地的莲花美景,却觉得少些镇地之宝,以致祥云难顾,便从南天门投下他的五寸御笔,笔头朝天,变成了今天的文峰塔,从此瑞云从天而落,许昌人才荟萃。

育人才,续文脉,兴文风……或许正是这般殷殷期许,以文化城的许昌,已是“代有人才出”。近年来,李佩甫荣获茅盾文学奖,杜涯荣获鲁迅文学奖,崛起的“许昌作家群”已成为文坛的重要力量。

那位在塔底层门楣上,题写“文笔耸秀”四字的无名古人,看着文脉兴盛的许昌城,定会颔首微笑。

从城外“走”到城中心

巍然屹立的文峰塔,是许昌城的沧桑老者,那些或完整、或残破的青砖,犹如保存城市记忆的硬盘,当人们仰望他那伟岸身躯时,总能读到一些城市过往的印记。

经过省市文物部门多次精心维修,古塔如今焕发出秀丽雄姿。站在塔前,许昌塔文化博物馆馆长张龙指着塔身一处新补的青砖,神色凝重,“文物工作者在对塔身维修时,发现过两枚日寇侵华留下的炮弹”。

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现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在对塔身测绘时发现一枚直径37毫米的小炮弹。经鉴定,系日军侵略许昌时留下的飞机航弹。同时还发现了一枚尚未爆炸的日军手雷。

文峰塔见证了悲壮的许昌抗日保卫战。年4月,日寇3万人进犯许昌,守城将士在塔下誓师,“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这场战役,3千多名中国军人大都壮烈牺牲,用鲜血守卫这座古城。

蝉鸣声中,塔前玉兰树悄悄结着它的果实,古塔继续凝望着春华秋实的世间人。

文峰塔的老照片,记录了许昌人的生活演变:外国摄影师拍摄的清代文峰塔,周边尚是一片田野;年冬文峰塔雪景图里,临街小摊前人潮涌动;20世纪末,城市文化新地标许昌市博物馆与其相伴。

在没有移动通讯的童年,刘静和小伙伴们喜欢约在古塔玩耍,毕竟古塔高耸入云,谁也不会迷路。在这里约会的恋人心里,古塔还有几丝浪漫,赶来的路上遥望着塔尖,想着塔下有人正等着自己,心情也会雀跃。

塔影绿荫之下,精神抖擞的老年合唱团,伴着悠扬的手风琴正合唱欢歌;手握如椽之笔的老人,行云流水地在大地挥毫;书城与文博小店散出的书墨清香里,孩子们在奔跑嬉闹……

对护城河环绕的许昌老城来说,当年的文峰塔耸立在其东南郊外,但若从空中环瞰今日的许昌城区,会发现它刚好矗立于城中心。数百年的时光,古塔从城外“走”到城中心,古塔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拉升着城市的天际线,但许昌人心目中的制高点,依旧是这座约50米高的文峰塔。

“在每一个许昌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文峰塔。”刘静说,只要回首,总能从生活里找到和塔有关的往事。

博物馆里看古塔

文峰塔旁,许昌市博物馆飞檐挑角的仿古建筑,与俊秀耸立的文峰塔交相辉映。然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市博物馆新馆落成搬迁,旧址改作何用?

众口难调,最终还是古塔与博物馆的邂逅,启发了大家。于是,国内首家以研究、收藏、展示塔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特色博物馆许昌塔文化博物馆诞生。著名古建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受邀担任名誉馆长,并题写了馆标;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古建专家杨焕成先生,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古建专家张家泰先生受邀为首席顾问。

据说,最初提议的名称里是“古塔”二字,勇于担当的主政者把“古”字勾掉,让古今中外名塔均可囊括,彰显出许昌人的气魄与胸怀。

博物馆里看古塔,绝对是一次深度游。主题陈列《塔韵华章》系统展示了塔的起源、演变、建筑结构、艺术魅力等,展厅外便是生动的实物文峰塔,两相结合,相互印证。

一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也解答了许昌文峰塔何以“河南明塔之冠”。

塔源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筑形制和内涵逐渐中国化。许昌文峰塔则深受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的影响,塔源于佛教,选址则采纳道家风水,建塔初衷则为重振儒家文风。

元代至明清时期为塔的多元化时期,囊括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等,还建造了文峰塔,意在振兴文风。许昌文峰塔自然是例证,塔檐用仿木结构砖质斗拱装饰,呈现出楼阁式砖塔的特征。

“塔心室的藻井采用叠涩砖层,菱角牙子砖和砖制小拱斗相间砌筑的方法,使之显得优美华丽,在河南现存楼阁式砖塔中甚为少见。”杨焕成说。

文峰塔基座为石质八角形束腰须弥座,表面浮雕连续性的仰覆莲和卷草纹,起到秀丽装饰之外,以石质替代了此前常见的砖质塔基,抵御了盐碱侵蚀,可谓技术革新的成果。馆内还可看到从塔刹里发现的素面铜镜和铁剑文物,难以企及的塔顶精美琉璃构件、塔内佛像方砖也有展示,可知可感的文峰塔细节尽在眼前。

塔文化博物馆名副其实,嵩岳寺塔、雷峰塔、六和塔等名塔塔砖文物陈列其中,按比例复制的应县木塔模型实物细节考究,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的《大唐多宝塔感应碑》拓片高悬……珍贵藏品众多,让人惊喜不断。

塔为城而建,城与塔共生,很难讲明白,究竟是谁影响了谁,但毫无疑问的是,文峰塔早已融入世代许昌人的文化血脉,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城市的气质和风骨。

清风拂过,塔铃叮当,不禁想借用下顾城的诗: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文峰塔站在许昌城里,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丨艺术家说

刘博,青年油画家,毕业于郑州大学美术系绘画专业。

身临古都面对古塔,神秘遥远的历史与新时代交织在一起涌上心头,了解到它背后的故事再看古塔,眼前的古塔更为立体、更神秘却又变得朦胧不清,带你处在当下穿越古往之间感受此都此塔此都人的种种往事,思绪生出无限神往的遐想。

来源:大河客户端编辑:王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