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呼伦贝尔到处都是白雪茫茫,银装素裹。没有了秋季一望无际的壮丽草原,但是有了更多的宁静美景。说到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相信很多人还是有些陌生,它是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隔着额尔古纳河对面就是俄罗斯。
驱车从额尔古纳向北行驶差不多两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它位于额尔古纳市额尔古纳河以东,大兴安岭以西的中俄边境线上,是中国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为主体的聚集地,这里充满了自然美景和异域风情,入口处的建筑大门就是一个很好的标志。
室韦曾经入选国家地理杂志“最美的十大古镇”。据说这里有俄罗斯居民多人,占乡总人口的42%,大多是前苏联十月革命前后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人,老一代人精通俄语,至今仍然保留着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
俄罗斯族民族乡很多当地人居住的房子被称为“木刻楞”,其实这个词语源于俄语发音。这里砖瓦结构的房子根本抵挡不了冬天的严寒,而其构造上的特点使得它不但结实,而且冬暖夏凉,所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基本家家户户都是这样修建的房屋。
这里每年的夏天到秋天是旅游旺季,加上每年这里都会有集市,所以这里很多住户都将自己的房屋修建成类似家庭宾馆之类的。不过对于我来说,如果夏天来到这里我一定会选择这样的住宿地,不但充满了温馨感,而且还有异域家的感觉。
由于这里入冬比较早,加上比较严寒,很多人选择出行其他城市工作或生活,整个村子没有多少人。其实在村子还有一个博物馆,不过因为时间原因,去的时候没有开门。听导游说这里拥有展品多件,而且很多保留下来的时间都超过了百年,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俄罗斯族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史,及其厚重的俄罗斯族原始文化,是中国俄罗斯族生活史的生动再现。
为什么这里俄罗斯族的人多呢?早在年之前,许多俄国人越过额尔古纳河开始在南岸的淘金生活。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额尔古纳河被划定为中俄边界。尽管条约签订后俄国人撤离了军队,拆除了军事堡垒,但数以千计的淘金者依然活跃在中国的领土上。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更多的俄国人涌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来自中国山东、河北等地的“闯关东”者也逐渐迁居至此,其中的大部分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许多被流放的白俄贵族少女,越过国境,嫁给了闯关东来到这里的山东大汉。此后,在两个民族聚居的多年间,许多俄罗斯姑娘成为中国淘金工人的妻子。另外许多在俄的中国移民偕其俄罗斯妻子回中国定居。如今,他们大部分定居在额尔古纳市恩和,三和,室韦,临江屯这几个边陲小镇。
在自兴屯里还有一个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也是非常有特色,因为它是我国最小的博物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这里保留的东西不多,但是每一件时间历史比较久远。因为俄罗斯族其实在我们56个民族中不算多,所以至今保留下来的故事及东西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增添了它的价值及神秘感。
对于手风琴的印象最早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在恩和俄罗斯民族乡的一位住户家里时,我们看到了非常有年代的手风琴。其实键钮式手风琴主要是在苏联以及北欧一些国家中流行,在其它国家和地区流行最广泛的还是键盘式手风琴。
冬季的呼伦贝尔白昼极短,差不多四点就天黑了。将近零下40度的严寒让自兴林场显得空旷而又安详,先前伐的木头此时已经被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毯,随着季节的交换,远处的山头如今在这个季节早已变的光秃秃。天空中的明月此时略显孤独,不过快到春节之际时,这里又会上演一场火树银花映村屯的盛景。
在这里你还可以感受一次林业人的工作方式,其实对于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于自然缺少了很多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些默默生活在偏远地方,辛勤付出的林业人,让我们在如今的生活中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呼伦贝尔最初给我的印象只是深秋之际的草原之美,当冬季来到这里之时,我才认识到一个不同的呼伦贝尔。当人们有时惧怕严寒的时候,或许会错过最美的瞬间。当我站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中,我才发现这里拥有着我期盼已久的诗与远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