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明,百年重生,历史的车轮在大地上碾出新痕。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进程,我们有理由在此刻举国相庆。
一个国家的复兴,离不开教育的与时俱进——那么,新中国教育究竟书写了怎样的长卷?作为个体的我们又如何参与其中?
这个国庆,新校长传媒特别推出专题策划“因为有你,大国有庆”,在中国教育界从90出头到20余岁,分年段邀请了八位教育人参与写作。
他们的文字,或讲述个体的成长故事,或记录时代的教育生态,或展读难忘的教育进程,或回归个体的小我情怀,或观照未来的必由之路……
他们以生命为底色,共同剪影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映照出教育超越时光的重要价值,并牵引至我们对未来教育的想象......
邀您走进其中,一同感受。
我生于年,年中师毕业,当了23年小学教师,后来从事教育管理和研究,一辈子做教育工作。
近60年的教育生涯,经历了不少时期,其中,青春年华是在60、70、80年代度过的。所有年代都留下一串串记忆。但个人记忆,只有汇入集体性记忆的大潮中,才会点亮那些关节点浪花般的精彩,再次勃发生命的力量。
一切时代印记都是一种声音,作为时代意义的回响,继而演绎为时代的主旋律,让我获得文化进步的信心和动力。那些青春年华响在耳边的主旋律,事实上,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教育生涯的主旋律——
60年代(-):
《我们走在大路上》
还是从小学、初中说起。最深刻的记忆是四个字:“家庭贫寒”。那是我在助学金和生活补助申请书上,不知道写了多少回、多少遍的四个字。但是,学校和同学从来没有歧视过我,相反给我许多帮助和温暖。
中师读书的三年,正是大跃进与三年自然灾害相互衔接的特别困难期。上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钟声,在全班同学耳朵里最动听,因为它一响,我们就能奔向食堂,早就饿扁的肚子会得到一次不算饱的享受。
当然,贫穷带给我的还有这五个字,“贫贱不能移”——永远培植的“大丈夫精神”。
年夏天,师范毕业,在家坐等通知——分配我要去的学校。漫长的暑假过去了,不见通知的影子,直到开学报到注册的第二天,我才得知要去通师二附小(注: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当老师。之所以这么迟,是因为国家经济困难,师范生不能都包分配当教师,大部分同学还在家待业,还有的转行。
第一天上班,校长交给我的任务是刻钢板——把蜡纸铺在铁板上,用铁制的笔,一笔一划地刻字上去;交给我一个毕业班,当六年级班主任,并教语文。我认认真真、快快乐乐,虽懵懵懂懂,又充满激情和干劲,还时有突发而来的想象。我爱教师,想做个好教师。
国家经济在恢复中,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第一年我的工资每月30.5元,第二年开始涨到35元,这样的工资水平好像维持了很多年。“生活困苦”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我穿打补丁的衣服,上课没有手表,凭着感觉把握时间,上公开课要向同事借……我们仍然那么认真、那么快乐,从不埋怨,从不发牢骚,因为我们知道,国家困难,我们当然困难,生活原本就是这样。
生活虽然困难,精神却很丰富。那时候喜欢唱一首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大路,社会主义大路;前方是温暖、幸福、美好,荆棘阻挡,可我们一往无前。我们当然向往幸福,但我们相信只有走在社会主义大路上,才会有好的生活。走在大路上是那束光照亮我们的心;走在大路上,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教好每一个孩子是我们的使命;教育走在大路上,孩子们才会走在大路上。
生活的清贫全然不在心上。学校的风气是:做又红又专的教师,上好课是最大的责任,是最大的本事。记得工作不久,学校领导要听我的语文课,意思是检查新教师的课究竟上得怎么样。我选的课文是《山下的桃子该谁摘》,是《毛泽东选集》中一篇文章的节选,议论文。
那时,我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文体教学的概念,于是我向师范学校羌以任老师请教。他帮助我备课,从议论文的要素出发,进行课文内容的结构性分析。我设计的板书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对应地写上:论点、论证与结论。议论文教学,提纲挈领,一目了然,课文的写作特点、议论文的结构“立”在黑板上了,也记在学生心里了。
这堂课得到了较高的评价。我永远记得住老教导主任李静老师听课时的表情:戴着金丝边的眼镜,握着笔,抬着头,始终微笑着望着你。微笑里有信任、有鼓励、有期盼。后来,再后来,无论是听课,还是听校长教师发言,还是指导工作,我总是学着主任的样子:微笑地看着他……
60年代,我们走在生活的困难中,又永远走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走在大路上,走在信念中,走在自己心里。
70年代(-):
《我爱北京天安门》
当教师没几年,“文化大革命”突然爆发了,“我的第一张大字报”,开始波及校园。我们不知所措,一下子被“卷入”,紧张、困惑、迷茫包裹着我们。这段时期的记忆汇聚在几件大事上,难以忘怀。
一件自我检讨的事。学生大字报,冲击师道尊严,扰乱基本秩序,很多极端的言论与错误的打倒,一度也让我痛苦。却也有一点好处:看着学生的大字报,稚嫩的笔迹里透着对民主师生关系的渴望,他们渴望平等待人,要求亲切耐心,期待少罚作业……这些要求并无恶意,也不无道理。这促使我有了对自己教育言行的反思,比如年轻气盛,态度急躁,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大字报还是让我紧张的,不过心里有股民主、平等的潮流在涌动。说老实话,何为师生关系,还是从那个时候引起我思考的。教科书教给我概念,而生活现场给了我体验,教给我道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场“革命”的背景,但校园里的大字报让我心中从此永远有了儿童。
此后,我时时思考,不是要废除师道尊严,而是需要民主理念下的师道尊严。前几年写的书《儿童立场》也许要溯源到那个年代。虽如此,对教育改革究竟怎么搞,小学生写大字报究竟好不好,还是有不少的困惑。
一件触动心灵的事。“文革”要批判资产阶级权威,批倒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上的黑线人物。李吉林老师受到了冲击,而且声势凶猛。这可能和一件事有关。“文革”以前,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教育家吴天石在常州召开了语文教学座谈会,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年轻的李吉林受邀参加,并发表了意见,吴厅长很赏识,并引起了南通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
批斗现场,火势那么猛,一发发“炮弹”,一般人难以承受,如果是我,也会彻底被击溃,但李吉林异常坚强。一次会后她对我说:“我不怕,我是中国人,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我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我没有错,今后还要做得更好。”由此,我知道在后来的情境教育研究中,她为什么如此坚定。那时在批判现场,我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人性教育、人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专业教育。我相信她的话,我们要做“威武不能屈”的大先生。与此同时,我对教师发展要不要业务,要不要有业务尖子,要不要成名成家,要不要权威等等,一时迷茫起来,甚至产生一个想法:认真做事,不要出名。
难忘的街头文艺宣传。“文革”中停课闹革命,停课,怎么闹革命?闹革命可以有多种形式,文艺宣传也是一种战斗。于是,我们组建了红小兵文艺宣传队,写剧本,排练节目,制作道具,给学生化妆,上街拉场子,都是我们自己做,演出时还用手风琴伴奏(此前学会的手风琴,用到了现场,在实践中运用,效果最好)。其实,我是个文艺青年,这样的活动形式,我很喜欢,也锻炼了自己的才干。但是,心里想,学校还要办吗?课还要上吗?书还要读吗?知识还要学吗?……诸如此类的想法常常在思想上翻腾,时时来叩问自己。我们多么渴望回到课堂啊!
难忘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几乎是无数。无论聚焦于哪方面,有一首歌永远唱响心头,是我们的终身记忆。这首歌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是首儿歌,但是大人们也唱,我们教师会和孩子们一起唱,几乎天天唱。
爱唱、会唱的答案在心里:天安门,祖国的心脏;天安门,中国的“客厅”;年,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她是中国人心中的一盏灯,是中华民族前行的灯塔,我们走在大路上,就从这儿出发。总之,唱起她,相信不久的将来,乌云将被驱散,仍是霞光满天。我们急切地等待着——那就是“文革”中,我们教育人共同的信念。
80年代(-):
《在希望的田野上》
年,十年“文革”结束,人们终于思想解放了,敞开了胸怀,放开了眼界。教师和各行各业一样,以极大的激情投入新的时代梦想。年载入史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短短几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好的蓝图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铺展。
年,一首歌应运而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唱响:“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富强。”
就教育而言,希望的田野在课堂,希望的课堂才会有希望的工厂、希望的农村、希望的实验室,才会有希望的一切。所有的希望都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出人才、早出人才。那时,我们全身心以新的姿态回到了课堂。那几年经历的人、事历历在目,其中有三件大事刻骨铭心,镌刻在记忆深处。
教改实验的希望。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开启了教育改革的新征程,开创了教育实验的新局面。清清楚楚记得,李吉林从被下放到农村村小回到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文革”中的一切都已成过去,在她心里积聚十多年的改革激情迸发出来。她遇上我,说了两句话:“我要克服一个女人的弱点。”“我要把‘文革’中丢失的时间补回来、抢回来。”说的平静,但一股子劲从心里跳到了嘴边。
我相信。我不知道女人的弱点是什么,却知道李吉林已学会了坚强,她正在将弱点转化为动力,再转化为优势,要把一切投注到教育改革实验中去。她敏锐地捕捉到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认知学习只在符号世界里,丢失了更广大更丰富的生活世界;只有记忆、训练、考试,丢失了情感的发育,缺失了学习的动力;只有外国经验,丢失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她以情境教育为总课题,在实践中走了四步: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情境学习,而且构建了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整个研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彰显了东方智慧,回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拥抱了世界,与世界对话。她曾有两个比喻:“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竞走运动员,永不停步,又快又好,但双脚不能同时离开大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平线在远处闪光;跳高运动员,不断向上,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理想永远在高处召唤。我开始坚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应该成名成家,应当有自己的学术权威。李吉林唱响了教改希望的田野。
省委教育大会的希望。我所在的通师二附小,百年老校,以高质量著称。老校长周琪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她以校为家,奉献教育;真诚待人,爱才用才;精于教学,支持教改;严格管理,质量第一。周校长以深邃的眼光洞察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以独有的敏锐和胆量支持所有教师的改革与实验,又以身作则,上好每一堂自然课,严谨的科学态度给师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没几年,周校长领导的通师二附小成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典范。
为引导全社会重视、办好中小学教育,年8月,江苏省委在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全省中小学教育工作会议,呼应着时代的要求,迎接科学春天的到来,创造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会议还安排了经验介绍,其中就有通师二附小的发言。这是个重要而光彩时刻,可周琪校长却把机会让给了身为副校长的我。
在大会上发言的情景我已记不清楚了,但是领导告诉我,我们的经验在大会上有很高的评价,有很大的影响。后来新华日报还连发几篇评论,其中就有关于我们学校的教学经验。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周琪校长作为党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小学教师莫大的光荣。回来后,南通师范学校举行篝火晚会,邀请周校长去讲话,我陪同。那熊熊燃烧的大火,映红了夜空,为希望的升腾添加了新的动力。
新的岗位蕴含的希望。年1月初,没几天就过春节了,正在学校忙着,忽然市委组织部找我谈话,主要意思是江苏省教育厅要调我去工作,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好像是任副处长。我非常惊愕,根本没想过,也根本没有任何准备,领导容我思考几天。
思考几天后,我决定先只身前往,先试试,再考虑是否迁户口。
我,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贫苦家庭出身,毫无背景,省厅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怎么会调我呢?而且从一所小学到省教育厅?其实,这是有大背景的。一是改革开放,干部需要年轻化、专业化;二是在省委召开的教育大会发言,给大家的印象比较好;三是省教育厅为了办好一些小学,省厅组织一次全省小学视导,全省名校长和专家汇聚通师二附小,整整一个星期,视导组组长是周尔辉,周总理的亲侄子,是他推荐了我,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干部不问出身”,竟落在我身上。千言万语一句话:永远相信党,永远认认真真为人民服务,永远清清白白做一个好干部,永远做一个不懈追求的好教育人。
《我们走在大路上》《我爱北京天安门》《在希望的田野上》……串起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也串起了我的人生,我将继续从时代记忆、国家记忆中,寻找我个人记忆,走在新时代的大路上。
作者
成尚荣,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第七届国家督学
责编
三石
排版
Maggie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012.html